《走向学科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向学科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下,教育教学中逐渐重视立德树人这一理念,不断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学科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实现各学科知识的交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传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仅仅按照相关课程标准计划进行教学,存在一定弊端,而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能够引导学生将学科知识有效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价值。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对课程的直接真实的体验。将学生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在以学生活动为主要特征的实践活动中能使学生获得对知识运用以及学科结论实践的
2、体验。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可选择生活中一些现象和问题作为主题或研究的对象进行活动1。总的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其并不属于教学层面的教学活动方式,具有实践性,以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在课程实施中,既要体现当前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要求,同时又要落实我国基础教育要求,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空间。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第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特征。从其名称可以看出,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的重点在于“综合”与“实践”,其综合性具体表现为课程内容选择比较广泛,可以学生与自我、
3、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等为主题进行选择;在课程的具体实施中,所运用到的知识是具有综合性的,不受学科、领域的限制,对问题的探究体现在对个人、社会、自然的整合中。实践性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根本特征之一,在具体的教学中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进行课程的设计,课程开展以活动为形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要求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学生自主开展活动并落实操作。第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系统性、自主性特征。系统性是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需要对实施的过程进行设计,同时具有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自主性体现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能够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
4、其个性,在整个活动中重视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发挥其引导作用,通过引导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充分发挥活动的具体价值。第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过程性特征。与传统的教学注重结果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加重视活动的过程,同时也给予了活动结果充分的关注。在具体的活动开展中,比起结果的成功或失败,更加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思考、探索等,即便是失败,学生也能够获得一定的收获2。综合实践活动课能够实现对学生多方面的锻炼,帮助其通过活动获得对生活的认识,以及一些直接经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学会与他人合作。第四,活动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征。传统学科教学具有明显的封闭性特征,而综合实践
5、活动课程的内容、活动方式、活动空间等都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其内容面向于学生的整个生活,不同的个体、班级、学校的内容都可以不同,活动内容的选择较为宽泛。除此之外,其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空间的开放性也影响了活动结果。在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活动的结果也具有开放性,教师不会要求结果的一致性,学生可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呈现不同的内容,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个性特点。第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具有生成性。也就是说,该课程是通过学生的实践以及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而不断生成的。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课程的开展不同生成新的认识,也能够在活动中生成新的内容,不断深化学生对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认识,丰富其活动体验。除此之外,其还具有多
6、样性、参与性的特点。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对于课程活动的设计较为单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相关课程指导纲要提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可从社会制作活动、社会服务活动、考察探究活动、职业体验活动等方面来开展,而通过调查发现,大多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是一些设计制作类及专题教育类,而社会服务和考察探究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较少。无论是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主体还是形式都存在丰富性欠缺的问题,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视。(二)学校和教师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涵的理解不够充分。通过对学校领导和课程教师的调查发现,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对
7、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比较支持,也认可该课程的功能与价值,然而在实际的课程开展中,不管是从课时设置上还是教师的教学上,都存在不重视的问题,部分教师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为是课外活动,教学的重点仍然集中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上,缺乏对这门课程的重视。(三)课程开展缺乏充足的人力及物力的支持。当前大多学校在教师资源的配置上都倾向于文化课教师的配备,同时比较要求专业性,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占比明显较小,而且大多都是一些校外的兼职教师或者是兼任教师,专任教师占比极少,存在严重的师资配备不合理问题。从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培训和教研活动上来看,基本上多数学校都未对教师进行过培训,也没有开展过教研活动,教学效果
8、自然无法提升3。因此,在开展活动课程时,师资力量和物资力量不充足的问题就会显露出来。(四)学校对于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缺乏有效的监管。经调查,虽然学校普遍设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制度规定,但无论是对教师的考核制度还是对学生的评价制度都未做明确的规定,很多规定都是口头形成的,这种问题导致了对课程的管理较为凌乱,教学问题出现后无制度可依,对课程的实施效果产生了较大影响。缺乏明确的考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无法形成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不利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过程性。此过程是进行课程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然而很多教师在课程评价中更重视结果,将结果展
9、示作为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课程结束后,学生会上交自己的作品和成果,但教师和学校往往只给予学生等级评定结果,并未向学生进行有效的信息反馈,学生对于活动的反思较少,评价主体上也存在单一性,仅仅有教师进行评价,学生很少参与其中,课程评价不全面。四、学科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策略(一)充分融合学科知识,发挥学科融合价值中小学各科目学习涉及的都是一些基础的知识,能够为后期高中甚至于大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教学效果的提升,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印象,在教学中突出重点,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记忆40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融合学科知识,能够通过一定的活动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
10、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既丰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同时又巩固了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充分体现出融合学科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特征,学生可采取不同的活动方式进行实践,活动空间不限于教室和学校内,可以走出学校,进入社区、工厂等场所。例如,在开展考察探究活动时,教师可将参观探究地点设置在科技馆,让学生在参观中充分感受科技的力量。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语文教学进行融合,引导学生回忆语文课本中关于科技的内容,从纸的发明中对古代造纸技术的描写,到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等课文对现代技术的描写,通过强烈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科技带给我们生活的便利。同时还可以为学生布置任务
11、,让他们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十年后还会出现什么科技产物,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二)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实际上,个体与自然、社会、他人等都有着较为普遍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无法离开社会生活,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因此,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可以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教材内容,仍然需要以教材为主体。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生活知识与课本进行联系,使活动更好地服务于知识,拉近学生学习活动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将学科知识与生活进行有效结合,将问题与知识进行联系,促进问题的解决,提高活动的效果。例如,在
12、开展设计制作类活动中,教师将实践活动设置为剪纸活动。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剪纸作品,教师可将剪纸图案与生活中的实物进行联系,如剪出一些花朵、动物等图案,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操作起来也相对简单。同时,还可以将剪纸图案与数学所学习的图形进行联系,引导学生分析图案中都含有哪些图形,根据数学中所学习的这些图形的特征来展开剪纸活动。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活动,能够提升学生实践操作的效率,促进问题的解决。(三)结合学生具体状况,体现课程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进行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学生在调查、探究、实验等实践过程中能够实现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因此,教师要在课程活动中尊重学生的实践性和自主性,
13、在活动方案的选择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学生可根据自己选择的课题、学习兴趣等,来选择具体的活动实践方窠和后期结果的呈现方式,在活动过程中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发挥5O在活动课程设置中可结合学生的需求、兴趣爱好等,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机会,使学生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会更加注重活动的过程,活动中知识的获得也会更加完整。例如,将综合活动与科学进行联系,在学习到植物一单元中,教师可将活动的地点延伸至教室外的花园中,组织学生在花园中观察花花草草,观察树叶的形状,等等,学生可自行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要求学生将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后期进行展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将植物制作成贴花或者书签
14、,也可能在观察后写一篇观察日记,等等,不同的活动方式以及不同的结果呈现方式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四)注重评价与反馈,提升活动效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无论是课程开展中还是活动完成后,都需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与反馈,尤其需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对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态度以及活动后的结果、收获等进行全面的评价,评价不仅可以有教师进行,还可以有生生互评、自我评价等评价方式。教师在评价中也可以融合相应的学科内容,考虑到学生通过活动而获得的某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尽量用鼓励肯定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在活动完成后,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的收获、活动过程表现等,对教学过程以及自身进行评价与反思,进而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效果的提升。总的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以学生经验为核心的具有实践性的活动课程,在课程活动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张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获得有效的知识,提升自身能力,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发展自身品格。在学科融合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能够提高活动效果,又能巩固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教师要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