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_T 43679-2024 城市生态系统监测技术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_T 43679-2024 城市生态系统监测技术指南.docx(2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ICS13.020.10CCSZ00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436792024城市生态系统监测技术指南Technicalguidelineforurbanecosystemmonitoring2024-03-15发布2024-07-01实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好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目次前言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24基木原则25基本流程26监测目标、内容、指标及技术和方法37质量控制6附录A(规范性)城市生态系统要素监测技术和方法8附录B(规范性)城市生态系统过程监测技术和方法18参考文献22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
2、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07)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核工业井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排水管理事务中心、中核生态环境有限公司、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任玉芬、欧阳志云、王效科、张通嘉、郑华、苏芝敏、徐秉声、张红星、李伟峰、韩宝龙、张鑫、周伟奇、建非、林翎、徐华山、盛晟、陈彬、侯姗、杨锋、宋子健、赵磊、李翠
3、、张阳、霍鹏、段存存、啷建锋、严克伍、李云风、李书鹏、汪福旺、王寒涛。城市生态系统监测技术指南1范囹本文件提供了城市生态系统监测基本原则、基本流程、监测目标、监测内容、监测指标及方法、质量控制的指导。本文件适用于城市生态系统监测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8204.3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3部分:空气微生物GB/T33027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GB/T33703自动气象
4、站观测规范GB/T35224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天气现象GB/T3523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自动观测GB50179河流流量测验规范HJ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5酸沉降监测技术规范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93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655环境空气颗粒物(PM和PM?s)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安装和验收技术规范HJ664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试行)陆生维管植物陆生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内陆水域鱼类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蝴蝶HJ710.1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HJ710.3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HJ710.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HJ710.5生物多
5、样性观测技术导则HJ710.6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HJ710.7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HJ710.8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HJ710.9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HJ710.10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大中型土壤动物HJ710.12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水生维管植物HJ915地表水自动监测技术规范(试行)HJl295水生态监测技术指南河流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试行)HJl296水生态监测技术指南湖泊和水库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试行)S1.24堰槽测流规范S1.219水环境监测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城市生态系统Urbanecosystem由城市居民、生活在城市中的动植物等生物
6、环境与城市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功能整体。3.2城市生态系统格局urbanecosystempattern城市生态系统中不同子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排列和组合。3.3城市生态系统要素urbanecosystemclement能反映城市生态系统特性,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注:指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要素,空气、水体、土壤等非生物要素,以及社会经济要素。3.4城市生态系统过程urbanecosystemprocess城市生态系统中各类自然资源(物质、能量等)参与系统演化,服务人类生产、生活的过程。4基本原则4.1 适用性原则充分考虑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监测的
7、主要目标、内容和任务,选择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格局、要素和过程指标.4.2 可操作性原则综合考虑城市的特点,并根据监测指标的特性,客观分析人工监测方法、自动监测方法的可操作性,选择技术经济可行的监测方法,保障城市生态系统监测任务的实施。4.3 科学性原则科学规范地开展城市生态系统监测的前期准备、数据(样品)采集和分析整理等,确保城市生态系统监测数据的准确性.5基本流程城市生态系统监测包括明确监测目标和监测任务,确定监测内容,选择城市生态系统监测指标,确定城市生态系统监测技术和方法。城市生态系统监测技术和方法宜按附录A和附录B确定。城市生态系统监测基本流程见图1。明确监测日标和监测任务生态系统格局
8、监测内容:窥而r覆温:一城市土地利用生态系统要素监测内容:生物要素:非生物要素:一社会经济要素选择城市生态系统监测指标口确定城市生态系统监测技术和方法生态系统过程监测内容:MtW*F:水循环:地表热量平衡图1城市生态系统监测基本流程6监测目标、内容、指标及技术和方法6.1 监测目标综合运用遥感技术、地面调查、定位监测、数据集成等技术,获取城市生态系统要素、格局、过程等数据,为城市生态评价、规划与管理以及居民社会活动提供信息和科学依据。&2监测内容、监测指标、监测技术和方法6.1.1 城市生态系统格局监刑城市生态系统格局监测内容包含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2类监测。城市土地覆盖监测主要监测城市绿地、水
9、体、不透水地表等的面积和分布。城市绿地包括林地、灌丛和草坪;水体包括河流和湖泊等;不透水地表包括屋顶、道路、广场等。城市土地利用监测主要监测公园、居住区、道路、学校、商业区、工业区等功能区的面积和分布。主要依靠高分辨率遥感资料分析和地面GPS定位监测,确定城市覆盖和土地利用类型。遥感资料分析,采用目视判读或遥感资料解译的监督和非监督分类方法(空间分辨率小于10m),结合地面验证,编制城市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分布图。监测指标和技术方法见表1。表1城市生态系统格局监刑指标及技术方法监测内容监测对象监测指标技术方法城市土地覆盖城市绿地面积、分布使用高分辨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小于10m),采用目视解译方
10、法和面向对象分类方法,通过影像分割,逐级提取土地覆被/利用信息水体面积、分布不透水地表面积、分布城市土地利用公园面积、分布居住区面积、分布道路面积、分布学校面积、分布商业区面积、分布工业区面积、分布6.1.2 城市生态系统要素监测城市生态系统要素监测内容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要素监测,空气、水体、土壤等非生物要素监测,以及社会经济要素监测。生物要素中,城市植物主要监测陆生植物的群落组成、生长、物候和花粉,水生维管植物和浮游植物等水生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城市动物主要监测鸟类、小型哺乳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昆虫和土壤动物等陆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鱼类、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等水生动物的
11、种类和数量;微生物主要监测土壤微生物和空气微生物的种类和相对多度/菌落数。非生物要素中,空气监测主要监测气象要素、天气现象、空气质量、干沉降、湿沉降等;水体监测主要监测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文和水质;土壤监测主要监测土壤养分、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浓度。社会经济要素主要监测以人口为主的社会因素,以及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等经济因素。人口主要调查人口数量和结构;生活水平主要指家庭收入和生活支出,经济发展主要关注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产业结构等。监测指标和技术方法见表2。2城市生态系统要素监测指标及技术方法监测内容监测对象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技术方法生物要索植物陆生植物群落组成种类见A.1.1株数盖度生长胸径
12、见A.1.2高度冠幅叶面积指数物候物候期见A.1.3花粉种类、浓度见A.1.4水生植物水生维管植物种类、数量见A.2.1浮游植物种类、数量见A.2.2动物陆生动物鸟类种类、数量见A.3.1小型哺乳动物种类、数量见A.3.2两栖动物种类、数量见A.3.3爬行动物种类、数量见A.3.4昆虫种类、数量见A.3.5土壤动物种类、数量见A.3.6水生动物鱼类种类、数量见A.4.1浮游动物种类、数量U1.A.4.2大型底栖无行推动物种类、数量见A.4.3微生物土壤微生物种类、相对多度见A.5.1空气微生物种类、菌落数Jt1.A.5.22城市生态系统要素监测指标及技术方法(续)监测内容监测对象一级指标二级指
13、标技术方法非生物要素空气气象要素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降水、气压、风速、风向、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等见A.6.1天气现象雨、阵雨、毛毛雨、雪、阵雪、雨夹百、阵性雨夹雪、霰、米雪、冰粒、冰雹::雾、轻雾、露、霜、雾淞、冰针、结冰、雨淞;烟幕、霾、扬沙、浮尘、沙尘暴:大风、胞、龙卷、尘卷风:雷暴、闪电、极光;积雪、吹雪、雪暴见A.6.2空气质量NO、No2、NO、8、COa、So2、6、PMoPM2;挥发性有机物(VoC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见A.6.3干沉降沉降量:C、N、P、K、Na、Ca.Mg.Si等见A.6.4湿沉降降雨量、pH、电导率(EC)、Cl、NO3、SO,2-.Ca2+
14、.Mg2+.Na+、K+、NiV等见A.6,5水体地表水地表水水文流速、流量见A.7.1地表水水质pH、EC、浊度(ZD)、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有机碳(ToC)、总无机碳(TIC)、总碳(TC)、总氮(TN)、总磷(TP)sK+、Na+、Ca2+.Mg2+、NII4+.F、Cl-、NO2xNO3二SO2、叶绿素、大肠杆菌等;Pb、Cr.Cd、Cu、NGZnsAs、Hg等:POPs见A.7.2地下水地下水水文水位见A.8.1地下水水质pH、EC、COD、TOC、TIC、全碳(TC)、全氮(TN)、全磷(TP)、K+、Na*、Ca2Mg2+.NH4+.F-、CkNO2-NO3-.SOi2-等。见A.8.2土壤养分TOC、全氮、全磷、全钾、硝态氮、铁态翅、速效磷、有效钾等见A.9.1重金属CuZn.Pb、Cr、Cd、As、Hg等见A.9.2有机污染物农药、多环芳煌(PAHS)等见A.9.3社会经济要素社会人口人口数量见A.10.1人口结构经济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