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前提、反思和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前提、反思和路径.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前提、反思和路径发布时间:2020-06-17作者:温潘亚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摘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将立德树人作为最终目标,在育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两者存在共同的价值引领,具有不断完善的内在动力。新时代高校要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进行铸魂育人的供给侧改革,推动教学方式创新,增强文化认同,实现同频共振。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文化认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主渠道作用。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基本含义是: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
2、力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承载着培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使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是指:一方面,思政课程向各类课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吸收深厚的人文底蕴,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另一方面,各类课程向思政课程学习,不断挖掘各类课程当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这样,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才能同频共振,共同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前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把立德树人作为最终目标。立德主要通过思政课程的引导来体现,树人则主要通过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来体现。一方面,当前社会快速发
3、展,经济转型换挡,社会矛盾显现,各种社会思潮相互碰撞,青年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或多或少地受到各种冲击,思政课程必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课程思政逐渐成为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重要理念和创新实践。我们要在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逐步深化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为抓手推进“三全育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在育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方面,要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实现课堂教学内容专题化、教学手段现代化、考试方式多样化,使课程要点与思想实际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育人相结合,努力增强思政课程的吸引力和感
4、染力。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用好传统教学“第课堂”,建立课程思政体系,不断创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堂设置,将思政内容融入其他课程,破解“单兵作战”和“孤岛化”困境,让各种教学活动都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存在共同的价值引领。长期以来,我们倡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涉及的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思政课程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
5、值观,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基本立场、基本方法,让学生能够分辨是非,能够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答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课程思政是一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系统工程。包括思政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肩负价值引领职责。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责任,涉及教育教学全过程、各方面,纵向需要层层激发动力、形成共识,横向需要多部门协同配合、互相支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具有不断完善的内在动力。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要不断完善,更加关注课程的综合化、主题化发展
6、趋势,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注重综合实践活动及学科实践活动、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课程整体育人和实践育人。思政课程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具体化,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我们要秉承“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寓于课程”的理念,优化课程设置,将思政内容贯穿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授课计划、培养方案等各个方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特色,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需要注意的问题确立思政
7、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共同体意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共同体意识是反映这两者共同存在的社会意识,包括共同建设课程的共建意识、共同发展课程的共担意识、共同享有课程发展成果的共享意识等。共建意识的身份阐释、共担意识的责任明晰、共享意识的利益诠释都基于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基于多元一体的身份归属,守望相助的命运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感共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集命运、责任、利益于一体。只有明确共建意识、共担意识、共享意识,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有的精神家园,才能推动两者同向同行。理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辩证关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相辅相
8、成、相伴而生的,不可偏废其一或将二者分割开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有了新的要求,即协同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教书育人中真正实现思政课程的全面、立体教育,要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手段和呈现方式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当下的青年学生更倾向于在专业训练过程中、在专业能力养成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素质提升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说,要吸引广大学生,思政课程就要激发起学生的内在需求。明确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内涵。同向同行实质上是认识与实践的问题,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性问题。“同向”是“同行”的前提,“同行”是“同向”的目的。
9、我们既要明确“同向”的重要性,又要明确“同行”的现实性、可行性。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保持“同向”,才能为“同行”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不仅对专业课提出了立德树人的要求,同时也对思政课程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所有课程,融入教学和实践的各个环节,实现“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提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话语权。资料显示,目前国际互联网上的信息90%以上是英文信息,其中80%以上由美国提供,中国的网站话语权并不强。话语权是信息传播主体潜在的现实影响力,在当代社会思潮中,话语权指影响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话语权不强,主要表现在四个
10、方面:一是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实践路径的科学梳理还不够,二是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对于中国及全球教育的深刻影响的研究还不够,三是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归因分析与基本经验总结还不够,四是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竞争力的研究还不够。提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话语权是教育者的重要责任,我们必须真实反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发展现实,总结出具有普遍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同向同行理论和模式。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路径推进铸魂育人的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原本是经济术语,指的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
11、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要扩大铸魂育人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铸魂育人的教育资源配置,给受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选择。一方面,提高铸魂育人的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使其更贴近学生的需求和习惯,做到既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对接未来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丰富铸魂育人的教育供给结构,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总之,我们要在培养方式、课程设置、考试评价、就业指导等众多领域,努力调整改善原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供给中的一些缺乏个性和吸引力、脱离学生实际、不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做法,实现同向的“降成
12、本”、同行“高效率”。推动教学方式创新。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凸显主渠道、主课堂的显性功能,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思政课程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另一方面,针对课程思政,教师不宜硬性灌输、生硬地直接给出结论,而应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新中国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在扎实的文献研究和社会调查基础上,把家国情怀自然渗入课程的方方面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采取多种方式,包括谈话、讲授、实践活动等,引导大学
13、生多学党史、新中国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不断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要求提高主体意识,考虑个体差异,改变被动灌输、消极接受的教育模式,引导大学生学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等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增强同向同行的文化认同。认同是一种心理上的肯定、情感上的趋同,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心理排斥、距离和隔阂,是共识达成的前提。增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文化认同,就是要在立德树人中形成对教学文化的感同身受、情感体验、心理归属,这是基本价值观的肯定性体认,是凝聚教学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和思想基础。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14、观文化认同的必经之路,也是党和国家以制度安排的形式向认同主体系统灌输主流文化的主导路径。增进文化认同,既要深入挖掘、大力推广课程思政的价值理念,又要与时俱进、积极推进思政课程创新,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注入新活力、新内涵。当前,我们必须在尊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差异中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交融共生、和谐发展。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是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思想、意识、言论、精神状态等方面共鸣或协同。当前,社会信息化正在改变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方式,思想与观点的交融成为二者同向同行的“关键一招”。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在集体转型为“观点频
15、道”,我们必须突出思想内核,把传播思政课程的理论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将课程思政研究成果转化为思政课程的素材、话语,用思想的力量、价值的力量提高同频共振质量。我们要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找到契合点,将思政课程融入专业课程,让每门课都育人,每位教师都承担育人的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形成同频共振效应。新时代,我们应开阔视野,加大“请进来”力度,加快“走出去”步伐,进一步树立开放理念和包容胸怀,增强战略思维能力;要跳出传统思政课程视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内为大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课程思政滋养,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使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精神素质不断适应全球化的世界。【作者温潘亚:南京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原载2020年第8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作者:温潘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