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二声部牧歌研究.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325047 上传时间:2024-06-1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羌族二声部牧歌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羌族二声部牧歌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羌族二声部牧歌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羌族二声部牧歌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羌族二声部牧歌研究.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羌族二声部牧歌研究论及牧歌,人们会自然联想到14世纪起源于意大利的牧歌,其抒情的世俗歌曲有别于教堂内的宗教歌曲,又或许联想到我国北方内蒙古、新疆地区草原游牧民族流传的长调音乐。然现今聚集于四川西北部阿坝州地区的羌族人民,是几千年前北方游牧民族的后裔,其文化内涵不仅具有中原农耕文化特征,且游牧民族文化形态共存,本文着眼于羌族劳动歌曲之牧歌形态,研究羌族二声部牧歌音乐本体特征与其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羌族民歌;牧歌;二声部民歌中国民间音乐的产生离不开各族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也非朝夕之间而诞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是人民为了表达思想情感和表现生活面貌而结晶的一种艺术形态。现生活在阿坝州地区的羌

2、族人民,最初是以牧羊为主要生产方式,古书记载“羌,西戎牧羊人也”,早期的羌族人,居无定所,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牧羊为业。随后逐渐迁途至岷江上游的古羌人民,开始学习农耕技术,在高山上开垦土地,开始了定居的农牧生活,长期以来的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留存下了大量的具有特色的羌族劳动歌曲和山歌。伴随劳动而产生的歌曲,羌语称“直布勒惹木”,劳动内容大致涵盖了耕田、积肥、背肥、打麦、撕玉米、锄草、上山捞树叶等,二声部劳动歌曲集中在阿坝州北部地区,主要有“哦若勒”、“沙蒙”、“纳登恰”三种。山歌在羌语中称为“喔都惹木”,意指山间田野所唱歌曲,按照不同地域、不同的劳作内容和表达情感的差异等诸多因素划分,“喔都惹

3、木”又被细分为“纳拉”、“古纳”、“杂罗”、“娄”等几种类型。其中“纳拉”全称为“纳吉纳拉”或称为“拉索”,是羌民在田间地头劳作时演唱的歌曲;“古纳”又称“哈依哈纳”通常是上山或行走时演唱的歌曲;“柔罗”的演唱场合适用于多种劳动场景,是限于二人演唱的多声音乐;“娄”为妇女们牧羊或行走时演唱的二声部歌曲,人数不限。这两类歌曲除音乐本体形态特征存在差别以外,其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描绘的生活场景几近相同,而羌族牧羊歌曲是兼具两种风格特征的一种劳动山歌形态而存在。一、羌族牧歌的音乐本体分析羌族牧歌是牧羊时候演唱的歌,叠溪以下的岷江、黑水河及杂谷脑一带的茂县、汶川、理县等地的牧歌以单声为主,多声为辅。岷江上

4、游的叠溪以上牧歌形态主要以二声部为主。其词义表达的内容多为抒发情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为最多。如流传于茂县地区的牧歌这支歌来自何方歌词大意是“这一支歌,来自哪方?不唱不行,唱起来吧!”,再如流传于松潘县镇坪乡新民村额牧羊歌,其歌词大意为:“天晴放羊,下雨关羊,风儿吹,草儿动,羊儿欢,心儿爽”该歌曲的谱例如下:此曲是由“Do、Re、Mi、SOr四个音构成的五声调式,旋律音调以“Re”为起音,从中音区跳进至高音“DO”,以Re-Sol-Do-Re的旋律形态为动机,不断发展变化,数拍之后高音声部从高音区进入,一开始于下声部形成一个三度音程,紧接着进入到纯五度音程,随后纯四度、大二度、纯一度音程依次

5、进行,整首歌曲旋律情深意浓,节奏多由前紧后松的节奏型贯穿使用,上下两个旋律节奏无鲜明对比,相同节奏型同步的应用居多,旋律中使用独特的颤音演唱方法,上下游移不定的微分音是旋律别具一格,余音绕梁、回味无穷。通过对松潘、茂县、汶川等地的40余首牧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羌族多声部牧歌音乐多为五声调式音阶,也有六声、七声调式应用的情况,徵调式最多,其次为宫、羽调式,而角调式应用最少。旋法上多以三度、五度、八度的跳进为主,二度级进次之,二声部纵向结合的音调常构成三度、四度、五度、六度和二度的音程关系,乐句或乐段末尾多以八度或同度结束。旋律核心音调多以“Re-Sol-1.a-Do”、“Sol-1.a-Do-

6、Re”无半音的四声音阶进行为主,与河混、跳岷地区流程的花儿音调极其相似。旋律中出现的“Fa”常微升,“Si”则微降,多出现的“Fa”音易构成旋律下方五度的转调现象。节奏常用前长后短的非方整节奏型构成,两个声部一前一后交错出现,类似号子一样“一领众合”,但节奏变化较小,多同节奏进行。音乐结构有单句变化体、两句式乐段、三、四、五句式乐段,或有歌头、歌尾构成的扩充式乐句结构。二、牧歌的功能与特征音乐要素的有机结合,构成了音响运动的客观过程和主观的审美风格,历经千年的羌族人民长期生长在农牧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上,不同阶层或社会需求的音乐,不同类型或内容的音乐都体现着各自鲜明的特征。音乐是文化的象征

7、,符号的应用象征集体的智慧,对一个族群的思想意识、心理情绪、行为活动等各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牧歌”一词可以作为特定的符号来认知,让人宜接与山区、草场、羊群对接,它成了放牧生活的符号,这种特符号并无特别的意义,然而把它回归于几千年前的游牧民族的特定历史背景中,它就富有了真正的含义。演唱牧歌的羌民们以女性居多,她们置身于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演唱场合在山林地头,面对群体亦为自己本群体的局内人,不会给“歌手”的演唱带来心理压力,演唱形式是无乐队伴奏的清唱,可以更自由的即兴发挥,即便是多人合作,也显得流畅自如,演唱方法具有开放性,没有对歌者作统一的声音要求,天然生成,不加刻意修饰,声音风格丰富多样。(

8、一)牧歌的审美功能。一首牧歌的演唱,给予对家乡的眷恋,二声部和声的创造,表达了多人的对话,从动机的发展、旋律的走向、音程的连接、织体的变化、音色的对比、节奏的律动各方面无不显现其音乐意境。(二)牧歌的娱乐功能。无论中西方民族音乐,大都具有着娱乐性质,一个主要的形式就是游戏。在枯燥的牧羊过程中,人们互相游戏、对歌、交流,是对时间的一种消磨,很大程度上与人们的行为关联,是这种特定的劳作情形下的娱乐手段。(三)交流表达功能。通过高低起伏的音符、形态各异的旋律、轻重缓急的速度、不加修饰的音声等种种方面的传递,在特定的民族、特定的空间、特定的文化圈内用作与人、与羊、与自然交流的媒介,它能释放一种用语言无

9、法表达的思想情感。(四)文化象征功能。二声部牧歌音乐被寓意象征羌族文化的符号,其过程是自觉性的。大多数民族文化,尤其以宗教信仰仪式与音乐活动结合的现象最为突出,缺失了音乐的参加,其文化象征就失去了价值,音乐是体现人们精神世界与内心世界的表象,起着很重要的文化象征作用。虽然羌族现在已无文字,但牧歌的演唱依然用羌族语言来演唱,无论是旋法、音调、节奏、演唱方式无不代表着羌族文化特征。三、结语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羌族传统式的牧羊生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其牧歌音乐也逐渐发生了衍变,不断的被其它音乐文化所替代,牧歌音乐作品的数量不断缩减,羌族牧歌的前景令人堪忧,如何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10、还需我们投入大量的精力来探究。注释:曲谱引自金艺风,汪代明.中国羌族二声部民歌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06:99.1耿少将.羌族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04.2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7,12.3金艺风,汪代明.中国羌族二声部民歌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06.4金艺风,崔善子.中国羌族民歌旋律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08.5乔建中,韩锦恩,洛秦.中国传统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03.6黄维松.中国传统音乐文集,对根的求索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09.7树枫.西部民族风情千解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01.8金艺风.羌族民歌劳动歌”的分类研究以音乐方面为中心J.武汉: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大学论文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