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俗互动视角下祈雨祭研究——以广胜寺镇水神祭祀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俗互动视角下祈雨祭研究——以广胜寺镇水神祭祀为例.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俗互动视角下祈雨鲫F究一以广胜寺镇水神融为例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中,一直流传着各类各式根深蒂固的传统的民间信仰,水神信仰恰是此中传承较广影响较深的一项。山西属内陆省份,降水量相对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用水的需要,常常十年九旱,因此水神一直是山西人祭祀的重点对象,并且在山西省大大小小的地方几乎都有着规模不一的水神庙。就山西省洪洞地区而言,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位于广胜寺下寺西边的水神庙。当地的水神信仰由来已久,明清以前以民间信仰为主,新时期则以官方为导向,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本文以水神信仰的源流、祭祀沿革为主线,探究水神祭祀中官方与民间的互动及缘由。1水神祭祀源流古代中国由于农耕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而
2、产生自然崇拜信仰,水神崇拜则属于其中的一种。水神崇拜的信仰指的是百姓向龙王、汤帝、功臣名将等水神的崇拜,并对其祈求风调雨顺的一种民间风俗。早在先秦时期就产生了水神崇拜。周代开始设有专门祈雨的巫师把等祭定为等礼。汉代不仅将等礼纳入国家仪礼制度中,还明确规定了等礼的规模和大小。唐朝不断完善等礼,到唐玄宗时期,撰成的大唐开元礼颁发全国,标志着统一完备的国家祀典正式形成水神信仰在唐代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在贞观年间广胜寺镇建成水神庙。水神庙属于广胜寺的三部分之一,位于广胜寺下寺西侧,供奉着水神明应王,因此也称明应王殿。水神信仰由来已久,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1)被访谈人:赵华;访谈人:郭晓骸:访
3、谈时间;2019年4月22Fh访谈地点:水神庙前。:水神庙前东北角有一个小池,即霍泉源头,源头下边有一个聚宝盆,水就是从此盆中涌出的。千百年来霍山泉灌溉了附近良田,养育了周边民众。因为有霍泉的存在,百姓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但有一天,山妖知道聚宝盆的事情,企图将其盗走。水神明应王得知后便披坚执锐,抓住山妖,守住霍泉,造福百姓。当地百姓为感激他,便在霍泉西北边建起水神庙。现今存放在广胜寺上寺的文献修苴韦驮殿暨前后大殿并佛塔回廊记记载到:“北朝周武帝保定三年,游僧正觉,朝台出简邑道中,回盼霍麓间,金光闪烁,勃然日丁希有必舍利子。遂诣塔址,虔诚拜祷七七日,抵三月十七日子夜,空间锡落四十余粒,色相变幻
4、,莫可言物,觉公盥孽,供以宝函,而浮图之修,于是兴焉。”242其中讲到修建俱卢舍利塔的缘由:是因为农历三月十七夜里子时佛祖的舍利从天而降,在第二日也就是农历三月十八举行法会时建舍利塔。同时,我们还可以从这段记载中得知,农历三月十八赶庙会的风俗早在建庙前的周武帝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到后来的唐代贞元年间(公元785年804年),因民间水神崇拜信仰风俗的盛行,再加上水神庙的重建,庙会逐渐延伸到水神庙周边,并以水神庙为中心形成一定的规模。农历三月卜八赶庙会中最重要的一项是祭祀水神。最早记载祭祀水神的是现存元二十年(1283年)重修明应王庙碑载:“每岁季春仲旬八日,谓神降日,萧鼓香烛,骈阅来享者共众。”网
5、216,由此可知,祭祀水神时间就是在他的诞辰日农历三月十八。据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邑侯刘公校正北霍渠祭祀记载:“当事者以众散乱无统,欲联属之,遂定为月祀答谢”3246可知,祭水神的由来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当地的水利灌溉等问题。又据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水神庙祭典九联碑载:照地霍山明应王水神,北霍渠旧有盘祭,每岁朔望节令,计费不下千金”网253可知,祭水神是广胜寺镇的旧俗。再据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水神庙清明节祭文碑载:“本渠古有明应王神社,各村沟头遇清明等节致祭,其正祭之外,又有排席一端”3272可知,“祭水神”活动除神诞日外还在各节令开展,并且一直延续至今。除此之外,在明应王殿
6、内的壁画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祭水冲这一习俗历史悠久。壁画为元代作品,西壁中央是祈雨图,东壁上是降雨图,二者的画面布局基本一致。其他墙壁上的11幅壁画也与之存在联系。在景安守教授所著的TheWaterGOdSTempleofTheGuangshengMonasteryQosmmicFunctionofAitRituaIand书中,他就用水神祭祀-祈雨一行雨的过程把所有壁画串联了起来。比如,打球图、下棋图、渔民售鱼图这些看似与祈雨无关的图,实际上从语言同音象征来看,它们殊途同归。“球”与“求”同音象征,“棋”与“祈”同音象征,而渔民售鱼图则是“得鱼”的意思,这与“得雨”同音象征。此外,庭院梳妆图、
7、后宫司宝图、后宫尚食图、唐太宗行径图中又出现了比例不同的男女。此外,庭院梳妆图、后宫司宝图、后宫尚食图、唐太宗行径图中又出现了很多的女子和极少的男子。对此,景安宁教授提出了阴阳的子题。该理论认为是阳盛阴衰才导致旱灾,只有调整男女比例关系才能使阴阳和谐,风调雨顺。从西至北到东再到南祈雨-降雨-酬神戏剧谢幕,这样的壁画故事串联的观点,笃者比较赞同。不论是碑文还是壁画记毂,无一不说明,水神是广胜寺镇民众的信仰产物,历朝历代为他修庙塑像规定祭祀制度,开展祭祀活动。2礼俗互动中的国家与地方礼俗互动,是集权与民意之巨动”中的“微动”,是官民之间“大动”中的“小动“祭水神”本是民问百姓在旱灾情况下做出的一种
8、选择,但在实际生活中,却被各方力量所利用,成为了一种日常行为。一直以来,官方和民间都大肆推崇水神,不同主体推崇的原因也各不相同。2.1 官祭与德政在我国古代,水神庙是用来祭祀祈雨的风俗信仰场所,洪洞水神庙功能亦是如此。另外,它与其它水神庙不同之处,还在于它在建庙之前就有霍泉,而霍泉对洪洞百姓的生产乃至生活至关重要。宋会要辑稿霍山神祠条记载霍山神阳侯长子在赵城县,徽宗崇宁五年十二月,赐庙额明应。意为霍山山神长子在赵城县,霍山下有霍泉,霍泉旁有神庙,便把山神长子衍变为水神,赐其庙为明应王庙。也就是说,水神信仰早已存在,但只有在北宋时期,正是这一时期,水神庙祭祀被正式纳入官祀范畴。在古代,水神庙祭水
9、神”是由地方官吏主持,这是古代官方祈雨的形式之一。在可能发生旱灾或者旱灾的情况下,官吏需按照指令和规定坚持祈雨仪式。汉代对此有明确的记载:“自立春至立夏尽立秋,郡国上雨泽。若少,府郡县各扫除社稷”63117。祭霍山明应王祈雨文碑记载:申(中)奉大夫中书刑部尚书行晋宁路总管兼府尹本路诸军奥总管管内劝农防御知渠堰事熊载,谨以少许清酌之致奠祭于明应王神位前。当时祭品由各渠摊派,而摊派祭品的数量则是根据霍泉灌溉面积的大小来确定的,即某个村享受霍泉灌溉面积较大,则需摊派的祭品较多。这种灌溉的方法不仅能够减轻老百姓身上的负担,而且能有效地抑制浪费。祭品种类也丰富,在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水神庙祭典九
10、联碑中详细记载了祭日、祭品以及开支等,如第一碑:“三月十八日圣诞:(天)财二对,银二钱;宗猪一口,重五十斤,银一两七钱五分六厘;副猪一口,重四十余斤,银一两三钱:宗羊一只,银五钱;副羊一只,银四钱;大盘五卓,蒸炉食二卓,银一两;果子三卓,银五钱;牌花一卓,银五钱;鸡、兔、鸽、鸭、鱼,银三钱;合文一百,砖箔一个,银一钱五分。六处祭品、纸马,银四钱二分。”网254另外,祭祀水神也有严格规定。水神庙祭典九联碑中的北霍渠禁约我:“三月十八祭祀,渠长率领沟头斋戒致祭,不许杂项员役掺入亵神J3259由此可知,祭祀前渠长等人需吃斋饭,并且无关之人不允许祭祀,否则是对水神的不敬。每年农历三月十八,赵城县令、值
11、年掌例、掌例婆婆分乘三顶八抬大轿,抬上宗猪全羊、时鲜水果、食萝果盒、祭祀香表,自赵城县敲锣打鼓,威风凛凛,来到广胜寺祭祀水神,场面宏大。期间只有水神姥姥家道觉村人、赵城县令和北霍渠掌例才能从中门进入水神庙,而洪洞县令和南霍渠渠民则只能从侧门进入。清末,南霍渠下节掌例封村郑长宗,认为自己是朝廷的四品官衔,祀水神时便想从中门而入,不符礼节遭到了北霍人的殴打。除每年农历三月十八由地方官员亲自出面隆重祭祀,并规定每隔三年朝廷“御祀”一次之外,赵城县还在儒学东边建起了一座明应王行宫,岁时致祭。在重修明应王庙碑中就有描述祭祀盛会情形:每岁三月中旬八,居民以令节为期,适当群卉含英、韩伦攸时也,远而城镇,近而
12、村落,贵者以轮蹄,下者以杖履,挚妻子,舆老稿而至者,可胜既哉,争以酒肴香纸,聊答神惠,而两渠之助,乐艺牲币,献礼相与,娱乐数数日,极其魇钛。3227另外,祭祀过程中不仅有乐艺贡品,还有专门诵读祈雨文的环节,这在祭霍山明应王祈雨文碑有详细记载。官方并没有把祭祀水神作为一种单纯的人神”之间的对话,而是把它看作一种中介来聚合人心,或者是一种工具来维持水利秩序。水利对农业乃至传统社会的治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以水利为中心延伸出来的区域社会关系体系”759中,同处于区域社会中的不同层次的组织围绕管水、用水、分水的问题产生矛盾、竞争与合作,从而共同维护水利秩序。在现存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的邑侯刘公
13、校正北霍渠祭祀记记载:“当事者以众散乱无统,欲联属之,遂定为月祀答神,睨萃人心,此祭之所由来也”545这印证了祭祀水神是为了维护基层水利秩序这一点。另外,洪洞霍县交界之四社五村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而“社首权威的授受和建立,是通过祭祀仪式实现的在此意义上,这就构成了“人-神-人”的水资源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关于水权的法律制定粗疏,一旦发生水权纠纷,官方就会用习惯法来审理水权民事纠纷,这里的水权习惯法指的是渠册(水册)、水利。在洪洞县,几乎“每村都存有渠册一部(或水册)。每部渠册使用之始,皆要先呈知县衙门,通过知县验册,并由县衙铃印后,才可正式执行,从明代到清代,全县一直如此。册子损害后要重修
14、,一般不动条例,只做一些补充。至于新的渠册,仍须通过知县铃印才可使用9159.可以说,渠册不仅是水户和神灵沟通”的途径,也是合理用水的权威象征。官府不断重修庙宇和碑刻,表面上是对水神信仰的认可,实际上是借水神信仰的神秘力量,统一乡民的思想意识,使“水是神的恩惠应共享水资源”的意识得到强化,从而对乡民社会进行有效的社会控制。例如,官府为解决水纠纷,在广胜寺前分水亭中建立的碑刻,首句就是“署平阳府为创立渠制,勒石垂久,利民息讼,一劳永逸事”9285.官方通过肯定民间渠册、碑刻上的相关规定,既增强了民间法规的力量,又使得官方的统治深入民间。2.2 内外礼俗相交的仪式建构事实上“以水利为中心的区域性社
15、会关系”与“区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法律、宗教、社会生活、社会习俗、社会惯习等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1074,由此推知,洪洞的“争水”问题也是推动水神信仰发展的原因之一。除了通过国家机制解决水权纠纷外,还有民间解决机制。民间解决机制除调解外,运用最多的便是水利宗教解决方案,而水利宗教解决是指通过对水利神的崇拜训导民众从而解决纠纷。祭祀水神仪式与传统祭祖仪式相似,各村祭祀同一水神,就会产生同属同一祖先的假定。各村作为水资源的共享者,在发生纠纷时就会有一定的让步,在祭祀时还会执行水利规章,从而维护了水权习惯法。水权纠纷无法解决时,就豳要借助超自然力量神明的意志来判断,即神判。在分水亭旁有尊
16、好汉碑就是关于神判的记载:唐代贞观年间处理水纠纷例子,碑上记载的就是当时神判的情况,即通过一人从油锅捞出7枚铜钱,最终神判为洪洞七分水量,赵城三分水量。水神崇拜由来已久,从水神庙壁画上关于祭祀求雨的内容就足以证明,民间祭祀水神的仪式具体实践无法考证。当代“祭水神”仪式主要由广胜寺工作人员和西陆合集团远中焦化有限公司举办,仪式程序呈现出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特点。仪式共有16项活动,第1项是鸣炮三声、敲鼓三下,开殿门(仪仗礼仪就位),第2项是恭请霍泉水、长生柳、恭读明应王赋。由10名女子分为两队,左手托瓶,右手拿柳枝,边走边用柳枝蘸取瓶中的霍泉水洒向一旁。当她们走上明应王殿后,学生们伴随音乐一起朗读明应王赋,深情地语言承载着对明应王的崇拜。对水神的祭祀,需要敬献,其中一类便是物质的,即牲酒面食果品。于是,在第3项是6名强壮有力的中年男士敬献宗猪,前后各两人,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