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祈雨习俗及祈雨文学研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祈雨习俗及祈雨文学研究综述.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祈雨习俗及祈雨文学研究综述中国自古就灾害频繁,水旱灾害尤其严重。每逢干旱发生,人们无力与其抵抗,只能寄希望于上天神明,祈求降雨,禳弭旱灾。据笔者所见统计,我国的祈雨研究以民俗学界为先锋,大致始于20世纪80年代,且祈雨习俗方式的研究多是掺杂在巫术研究领域中。自90年代开始,祈雨研究逐渐呈现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后,祈雨研究进入了繁盛时期,各界学者对祈雨都给予了相对较多的关注,出现了关于历朝历代、不同区域以及不同阶层、村象的祈雨活动和习俗的丰硕研究成果。在文学方面,亦是有了长足的进展,关注面更为广泛,从诗歌等文学文体切入研究。笔者主要从祈雨习俗和祈雨文学两个视角,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
2、述评,寻找其中相互影响的复杂关联,并据此对祈雨文学研究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期望。一、祈雨习俗研究祈雨主题研究的发展历程与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不无关系。民俗学研究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几经波折,至90年代,逐渐实现了民俗研究的自觉。到2000年前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在国内流行起来,民俗成为国家、社会各界关注的对象。关于民俗学发展历程,详见高丙中:中国民俗学三十年的发展历程,载民俗研究,2008年第3期。“祈雨民俗”也逐渐成为诸多学者开始争相研究的对象。近些年来,我国史学、民俗学界对祈雨习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果,主要表现在祈雨的断代性研究、祈雨的区域性研究、佛道教祈雨的研究三大类。(
3、一)断代史研究模式主要研究成果有,专著:皮庆生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第四章祈雨与宋代社会1,研究了宋代多样的祈雨法、论述了朝廷和地方官员的祈雨实践以及人们对祈雨的态度,祈雨的功利性目的等等,综合的探讨了宋代祈雨活动。论文:刘继刚论先秦时期的祭祀穰灾(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文章对祈雨禳灾仪式的演变做了梳理,指出其发展变化,并分析了祭祀在当时对救灾起到的有利作用;王浩殷墟卜辞所见焚巫祷雨习俗探讨(文物季刊1999年第3期),张俊成殷墟祈雨卜辞及其相关问题(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这两篇论文主要是从“焚曝巫延、巫舞祈雨”两方面对先秦祈雨习俗进行了论述。云南大学李艳芬的硕士论文V
4、搜神记中的祈雨习俗研究,对搜神记中记载的祈雨习俗,从祈雨对象、祈雨方式以及魏晋时期祈雨祭祀流传的社会、思想、文化大背景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展现了魏晋时期的运用交感巫术祈雨的重要习俗。张健彬唐代的祈雨习俗(民俗研究2001年第4期),孙军辉唐代社会祈雨活动探析(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此二者研究方向基本一致,都是以唐代祈雨活动为中心,指出唐代祈雨对象广泛,各个阶层都会进行祈雨活动并且各有特色,文末对祈雨的目的也做了总结。王楠宋代祈雨考(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除了论述宋代祈雨活动的时代特点外,还对宋代祈雨法的颁布给予了较多的关注,认为是祈雨史上的重大举措;朱凤祥论清代
5、祈雨禳灾的礼俗(农业考古2011年第1期),文章先考镜源流,引出清代祈雨法,作者主要从官方和民间两方面入手,在指出其不同之外,也反映了祈雨礼法上行下效的现象,文章价值在于对清代主要祈雨礼法梳理总结。在这些文章中,除先秦时期的祈雨是以“焚巫、巫舞”作为主要祈雨方式外,此后历朝历代祈雨都由官方有司机构组织,祭祀对象也多为天地社稷、五岳四渎、风师雨师、名山大川之类。魏晋唐宋之后佛道教的祈雨仪式逐渐融入官方祭祀礼仪,祈雨礼仪基本实现定制化。由此可见,虽然祈雨的礼仪研究在纵向上有着朝代的变化,但由于祭祀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礼仪,一脉相承,因而后世祈雨在特点上的变化不够明显,在内涵和功能方面也没有大的突破。这
6、就使得祭祀礼俗与祈雨活动的研究始终被限制在相似的模式当中,而缺乏创新意识。(二)区域性研究模式这类研究的代表人物当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苑利。他对华北地区祈雨活动可谓是有着系统性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有晒龙王祈雨仪式研究(民间文化2001年第1期)、从龙王信仰看民间信仰的学术价值与意义(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以祀龙祈雨为个案,通过对龙王信仰的研究迁徙到其他民间信仰的学术研究方法和价值,考证并论述了中国古代祀龙祈雨”的源流及演变过程。华北地区祈雨活动中取水仪式研究(民族艺术2001年第2期),华北地区祈雨活动中旱搬与斩旱搬仪式(思想战线2001年第3期),我国华北地区谢雨仪式中的“谢恩与大
7、同”思想(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这些文章主要是对华北地区重要的民间祈雨、谢雨礼仪的论述研究,作者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将华北地区的祈雨习俗进行了相当细致的剖析,并分析了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内涵。高晓凤从祈雨感应碑记看元代大同地区的祈雨风俗(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作者从祈雨感应碑记中记载的祈雨活动入手,对大同地区的祈雨风俗进行了论述,指出大同地区祈雨特点,在碑文中看到了我国古人的在对神灵虔诚的同时仍具有质疑精神。王婷晚清旬邑县民间祈雨风俗考察(咸阳肺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文章主要介绍了旬邑县民间祈雨风俗及祭祀的详细过程,并指出当地民间祈雨禁忌。更重要的是作者还将视
8、角移到现代,对祈雨活动现状进行了反思,说明了祈雨活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人们更广泛的关注,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意义。如同此类的地域祈雨研究主要从当地祈雨对象、方式入手,分析其特点,最后阐述祈雨习俗对民俗信仰研究的相互影响。相较而言,地域性祈雨活动研究,在视角上有了新的切入点,即民族文化信仰。不同地域、不同少数民族的祈雨风俗、习惯、崇拜信仰都有所不同,而这也正是地域祈雨研究的重心所在。可以看出,以上关于祈雨的研究,不论是原始信仰与祈雨的探讨还是祈雨风俗、礼制的研究都是从民俗学角度出发,并涉及历史学、人类文化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是一种多学科、多视角的交叉研究。(三)佛道祈雨法研究宗教时我国古代文
9、化影响深远,尤其是唐宋时期,佛教、道教尤为兴盛.这种潮流在祈雨活动或祈雨主题文学创作上也有所体现。1 .道教与祈雨道教和祈雨之关系主要体现在众多文人士大夫参与斋醮活动以及“青词”的创作之中。研窕斋醮活动的主要有:张泽洪宋代道教斋醮(宗教学研究1996年01期)和唐宋元明时期斋醮述略(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02期),鲍新山北宋士大夫参与斋眶活动述评(船山学刊2008年第4期)。斋醺,即供斋醮神,设坛祭祷神灵,是道教独具特色的祭祀仪式。唐宋以来,各级地方官吏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斋醮,而最主要的斋醮活动便是祈雨、祈晴。因此这些论文在研究斋醮的同时,自然就必须研究道教祈雨仪式(比如道教的投龙祈雨、皇帝及
10、各级官员到道教寺观祈雨)及其丰富的内涵。2 .佛教与祈雨杜斗城、李艳唐代佛教与祈雨(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1期),主要介绍了唐代佛教祈雨的仪式、法术,总结了唐代佛教的祈雨仪式的三种主要形式:诵经、转经祈雨,结坛持咒祈雨和有灵迹处祈雨。夏广兴唐宋时期佛教流播与祈雨活动的盛行(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1期),论述了佛教祈雨的相关意象,分析了佛教文化向民间的渗透及其在唐宋国家祭祀中占据着极为突出的地位。日本学者水口干记在北宋的佛教祈雨礼法一以日本僧人成寻的祈雨为线索(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P246-259)一文中,通过将成寻记录的祈雨礼法及相关的活动与北宋时代的史料文献进行对照,清晰明确的
11、梳理了北宋佛教的祈雨礼法,详述了佛家开坛祈雨的仪式过程,这对于研究佛教礼仪颇具价值。在以上祈雨的礼法研究中,已有不少学者注意到这些不同对象祈雨目的和功能的不同。在以朝代为大背景下的祈雨研究中,研究者的关注点也是在国家朝廷祈雨活动的政治功能上,此类祈雨者祈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安抚民心,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而民间地方官员带领百姓祈雨,官员祈雨的功利性目的在于考课功绩,而百姓们面对实际影响自己生活的灾害手足无措,只能相信并祈祷上天神明的怜悯,大旱之下,祈雨成为百姓们最实际的希望。另外,在佛道教祈雨的研究成果中,人们也关注到了其祈雨的根本目的及原因。他们积极参与祈雨,主要是由于中土世俗王权的好恶直接关系
12、到佛道教的兴衰,因此僧侣和道士通过祈雨的方式为皇帝排忧解难,而其根本目的在于弘扬佛道之法,这是一种迎合统治者的手段。他们通过法术介入国家政治生活之中,意在寻求世俗王权的支持和庇护。二、祈雨文学研究祈雨活动作为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的祭祀活动,从皇帝朝廷到地方官员、文人等都积极参与实践。而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自然有许多涉及祈雨活动的作品出现。在殷商卜辞、诗、文、戏剧、小说中都可以看到关于祈雨作品的研究。刘勰文心雕龙祝盟篇中就写到:在商汤祷早时就已经有了祈雨祝文出现,“至于商履,圣敬日跻,玄牡告天,以万方罪己,即郊座之词也:素车祷历史中形成的习俗文化,涉及到其研窕,就必然会出现文学与民俗、历史等其
13、他学科的交叉。现就笔者所见,主要对已有成果基于文学本位原则从祈雨题材与文学书写研究、专门的祈雨文、贺雨文研究方面进行探讨。(一)祈雨题材与文学书写研究1 .文献考证范畴有不少研究者基于文献考证的角度,对一些文学作品做了全新的解读,将其与祈雨联系在一起。这些文学作品主要集中在诗经、楚辞之中。如杨树森焚巫祭月祈雨V诗月出新探(吉林大学学报1994年01期)一文,重点在于引经据典考证了诗陈风月出一诗的主题。认为此诗记述的是为了祭祀月神祈雨而焚烧女巫这一宗教仪式。这种全新的理解,有助于研究者进一步深探。王伟论V邺风简兮为祭祖祈雨诗(焦作高等帅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3期),樊树云V陈风宛丘是祭天祈雨
14、诗(诗经研究丛刊2006年01期)从宗教祭祀角度对此诗作了探讨,从文字考释上,将诗与祈雨活动的多种道具、方式相关联,以解释诗歌为祭天祈雨诗。几篇文章均属于文献考证性质,对研究诗经及祈雨提供了基础性的依据。再者如萧兵潼是祈雨舞一V楚辞外证之一(求是学刊1981年第3期),“潼”出现于九思怨上篇,文章通过详细的古籍考证,证实了漫是殷人祈雨之舞,并据此将祈雨与楚辞相关联。肖兵论原始V九歌和招风祈雨的关系(天津师院学报1980年06期),文章主要通过对文字意义和古籍记载的考证,揭示了九歌与祈雨间的关系。这些研究通过诸多文献证据表明上述文学作品与“祈雨”的密切联系,这对于我们研究这些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
15、角。2 .文学文本研究关于此类研究,福建师范大学曹庆榕的硕上论文祈天忧人祈雨与宋代文人心态研究(2009年)一文,可谓是内容丰富且研究较有深度。文章从宋代官方与民间的祈雨方术入手,通过对与析雨相关的诏令、奏议、祈雨文、史传等文本的列举,以宋代文人作为研究时象,分析其在整个祈雨过程中的复杂心态以及文人们对祈雨失效的归因,如不德不诚、政教有阙等主观因素以及阴阳五行等理论因素。除此之外,关于祈雨文本研究常见于诗歌研究之中:湖南科技大学袁心澜的硕士论文先秦诗歌中的自然灾害母题与意象研究(2010年),文章在“祛旱母题一节中提到了先秦神话、诗歌中出现的两种不同的祈雨方式,一是以“后羿射日”为代表的法术祈雨法,二是巫术祈雨法,并且介绍了先秦主要的祈雨礼仪“零礼。作者从母题和意象的角度对先秦诗歌中的自然灾害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王楠宋代祈雨题材诗歌研究(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此文以诗歌为落脚点,通过对祈雨题材诗歌内容的分析,将宋代社会的真实写照呈现在我们面前,不仅书写了祈雨诗中描写的干旱造成的惨状,还探讨了祈雨成功后的喜悦赞歌。描绘了祈雨人“忧”与“喜”的精神世界。李朝军论梅尧臣的自然灾害题材诗赋(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作者从水、旱、风、火等灾害对梅诗、赋进行分类研究,其中也涉及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