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春马铃薯地膜覆盖试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春马铃薯地膜覆盖试验.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大春马铃薯地膜覆盖试验摘要大春马铃薯地膜覆盖试验结果表明:打孔平埔覆膜种植出苗期比对照提前46d,成熟期比对照提前1113d,其他处理对出苗期、成熟期等性状影响不大;高垄双行打孔膜覆膜种植和平埔打孔膜覆膜种植效果好,产量分别为36961.6、35620.3kghm2,比对照不覆膜平埔种植增产24.6%和20.1%;比对照不覆膜高垄双行种植增产8.5%和4.6%o关键词大春马铃薯;覆膜栽培;产量中图分类号S5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5-0112-01为探索大春马铃薯的抗旱栽培技术,改善大春马铃薯的种植旱情,提高马铃薯的单产、增强马铃薯的抗逆性,特开展大春马铃薯覆膜
2、栽培技术研究。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概况试验设在驾车乡大水塘村马铃薯试验基地,试验地土壤为红壤,肥力上等,海拔2530m,年平均温度10.2,年降水量为1208.1rnmo供试马铃薯品种为会-2号。1.2试验设计试验设6个处理,分别为:不打孔平墙覆膜种植(八);打孔平埔覆膜种植(B);高垄双行打孔覆膜种植(C);高垄双行不打孔覆膜种植(D);不覆膜平墙种植(CK1);不覆膜高垄双行种植(CK2)o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每小区播种80塘,小区面积13.42m2(6.1m2.2m),重复走道50cm,四周留保护行。1. 3试验实施试验地深耕35cm以上,保证地面平整、土壤疏松,小墙行距55c
3、m30cm;高垄双行种植规格为:(70+40)/2cm30cm。选择大小均匀、健康无病种薯于3月16日播种施农家肥22.5t/hm2、马铃薯专用复合肥1500kghm2o苗高15cm左右时除草培土1次,苗高20CnI时培1次。2013年8月29日收获,同时对各小区进行了薯块分级、计数和称量3-4。2结果与分析2. 1不同处理对生育期的影响各处理出苗期在3642d,现蕾期在2628d,封行期在5053d,开花期在5053d,生育期7790d,结果表明:处理A、C、D及对照(CK1、CK2)对出苗期、现蕾期、封行期、开花期和成熟期的影响不大,其差异仅在23d变动;处理B对出苗期和成熟期有一定的影响
4、,出苗期比其他处理提前46d,成熟期比其他处理提前1113d成熟。2.2 不同处理对植株性状的影响各处理对幼苗长势、叶色、植株形态、主茎数、茎粗等性状没有影响,但对出苗率、植株覆盖度和植株高度有一定的影响,处理D出苗率为81%,比其他处理低13%17%,植株覆盖度比其他处理低12%13%;株高比其他处理低7.515.0cm,其余处理差异不大。2.3 不同处理对块茎性状的影响各处理对薯形、皮色、肉色、品质、淀粉含量等性状没有影响,但对商品率、单株结薯数、单株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各处理的商品率在87.1%93.1%,单株结薯数在3.55.1个,单株产量在518.1632.7g(表1)。2.4不同处理
5、对产量的影响处理C、B、A和D的产量分别为:36961.6、35620.3、32043.3、27795.7kghm2o与对照(CKl)产量(29658.7kghm2)相比,增产的是处理C、B、A,增产率分别为24.6%、20.1%和8.0%,减产的是处理D,减产率是6.3%o与对照(CK2)产量(34055.4kghm2)相比,增产的是处理C、B,增产率分别为8.5%和4.6%,减产的是处理A、D,减产率分别是5.9%和18.4%(表2)。3结论试验研究表明,打孔平埔覆膜种植比不覆膜平埔种植、不覆膜高垄双行种植提前出苗46d,成熟期比对照提前1113d,其他处理对出苗期、成熟期等性状影响不大。
6、从产量统计看出:产量最高的是高垄双行打孔覆膜种植,产量为36961.6kghm2,其次是打孔平端覆膜种植,产量为35620.3kghm2,说明打孔覆膜种植比未覆膜种植增产,增产的原因是打孔覆膜种植既能保持土壤水分,又降低了膜内温度5-7。4参考文献1李性勤,马淮勤.脱毒春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1(3):30.2梁馨文,任瑞丽,张丽清.马铃薯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方式探(下转第115页)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9(23):143-144.3刘翠英.马铃薯地膜覆盖及绿农素喷施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马铃薯,2001(1):5-8.4黄冲平.大棚栽培马铃薯地膜覆盖对比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00(6):271-273.5刘富强,张智芳,云庭,等.旱地地膜覆盖对马铃薯生物产量及商品薯率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3):20-21.6李振华,张丽芳,康暄,等.降解地膜覆盖对土壤环境和旱地马铃薯生育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5):249-253.7杨云娣.优质马铃薯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