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义文稿】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综述.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H井义文稿】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综述社区治理是我国学术研究的热点话题。经历了起步阶段(20012005年)、稳定发展阶段(20062012年)、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以来),我国的社区治理理论本土化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张艳国、朱士涛认为,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社会治理理论,借用西方社会治理理论与方法,关注中国社会治理问题,特别是社区治理问题,形成中国话语和中国理论,对我国城乡社区治理实城具有重大指导价值。1本文立足于2012年以来的国内文献,首先通过对城市社区治理的综合性研究及社区理论研究进行总结、然后重点针对城市社区治理体制、结构或模式、城区社区居民自治、居民参与等专题性热点,总结
2、归纳城市治理具体内容的研究进展;最后,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对国内相关研究进行评价,提出未来城市治理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以期对后续相关研究和实践有所启示。一、国内研究现状以中国知网(CNKI)资源总库为检索平台,笔者在检索栏中输入“社区治理”,并选择其为关键词,知网检索结果表现总计文献为10449篇,其中期刊5430篇(核心期刊1248幅,CSSCI检索期刊1153篇),博硕士论文3594篇。通过中国知网(CNKI)资源总库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可知,在2000年之前,我国对社区治理理论的研究处于沉瞪期,自2000年开始,学界开始对其进行关注,20002012年,其研究发展处于平稳增长期,2012年
3、开始,为社区治理的研究成果呈现出直线型的增长趋势。直至2022年,其研究热度仍然出现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图1我国社区治理研究总体趋势分析图依据上述检索途径及方式,结果显示社区治理研究的主题除了社区治理外,其他排名前十位分别为:城市社区、城市社区治理、党要引领、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社区社会组织.居民参与、治理研究、三社联动、农村社区治理(如图2所示)。图2我国社区治理研究主题分布分析图本文将从城市社区治理综合性研究、社区治理理论研究以及城市社区治理专题性研究等三个方面,对2012年以来国内学者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杭理,以期获取和把握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基本概况。(-)关于城市社区治理与社区建
4、设的综合性研究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目前学者一般认为人口、空间、文化是社区必不可少的构成要去,对于社区人口组成、社区空间、社区文化的研究成为社区研究的基础性研究主题。一是社区人口或人员组成的研究。许多学者通过对“社区人”进行研究,并分析社区人口的分布、职业、年龄、民族、阶层、流动性等特点。赵鹏凯、陈成、曾昭龙、瞿珂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北京市某派出所辖区内的人口特征变量对社区治安案件发案率的影响性2。王琼通过对城市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褥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城市老年人有较高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然而需求被满足的程度却较低.3吴晓、张莹探讨了疫情下对规模庞大农民工流动人口有
5、效保护和分类管控的综合策略。4二是社区空间研究。空间概念构成社区研究的重要视角。我国学者重新挖掘空间研究的思想,认为重塑社区可以通过空间变革进行。赵炜、李春珍、石杨认为,通过社区公共空间营造重塑街头文化传统、形成地方场所精神和街遒公共空间魅力,是提升公共空间的实用性、规范性、艺术性与开放性的具体路径。5吴晓燕、陈权科所持观念相似,认为可以借助空间再造提升治理水平的目的并创新社区治理模式。6乔家君从空间界面理论着手,深入探讨空间界面在乡村社区各空间中的具体应用。7江立华、谷玉良在农民工的城市融合研究引入空间视角,提出在居住区、工作场所以及公共空间对农民工进行城市融合【8)吴莹关注空间变化对于社区
6、治理方式的影响,认为过渡性城市基层空间单元体现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空间逻辑的融合。9侯利文以封闭社区研究进展为主线,以其研究所呈现的阶段性主题为焦点,通过对封闭社区的历史由来、发展演化.理论争辩、现实危机以及改革路向的系统梳理。10冯革群、马仁锋、陈芳通过植理单位空间的演变过程,试图理解与阐释我国当前城市社会空间转型的发展特征、地方政府的行动实践以及城市社区的建设。11蔡禾、黄晓星认为,城市社区具有城市的治理单元和人们生活的社会单元的二重性,巳经成为一个多层次空间嵌套模型。12三是社区文化研究。社区精神构成社区的真正本质,社区文化则是社区精神的灵瑰。郎友兴认为,目前低估了基层社会发育、社区
7、爱设的社区文化的重要性,要完善社区文化体系、重塑和培育现代社区精神、龙立社区文化的共建共享机制,努力培育以社区文化发展为中心的社区。13马伟认为,我国民族地区社区文化速设水平较低,要立足民族地区的实情、避免短期行为、健全社区文化设施、充实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队伍等途径建设民族地区新型社区文化。14(-)关于社区治理理论方面的研究通过梳理近年来研究,发现研究者多从“治理一善治1理论、“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社会资本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等视角架构社区治理理论。“治理一善治理论被认为是社区治理的理论获砒。根据“治理一善治”理论原则,学者们从治理主体、治理理念上方面对社区发展方向或路径进行论述,有学者
8、主张从社区治理主体的视角,整合和定位社区治理主体间的结构式关系,基层社区党组织、基层政府、社区自治组织、市场化社会组织、社区居民五个社区治理主体通过社区协商社区公共事务,使社区现代化得以实现。司有学者提出,社区治理理论从以技术为中心转变为以技术为人服务为中心。16总之,治理的目标被认为是善治,而善治被认为是通过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在治理基础上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在社区治理中,国家一社会理论作为传统的社会学理论框架,发挥着基础性知识背景的作用。张振洋、王哲根据国家一社会关系理论,认为社区治理具有自上而下的管治、自下而上的自治两种发展路径J17杜玉华提出社区治理从政社合作向“互嵌式共治转型的基本
9、逻辑,其预设国家一社会关系理论价值的二元对立和现实社区治理实践中二者互融互嵌。18国家一社会理论认为通过国家与社会力量二者互动、互构、互嵌,以及合作协商式的多治理主体模式,从而构建符合不同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治理模式。“社会资本”理论因与社区治理具有耦合性,成为阐释社区治理成效的理论机制。李诗隽、王德新认为,新时代多元化社区治理的关键在于挖掘社区社会资本、拓展社会资本的维度、创速可持续的社会资本转化机制。19陈星认为,以社区社会资本为关键媒介,是提升社区治理绩效,是社区治理制度建构与优化的基本目标,也是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20闫懿认为,农村社区治理与社会资本存在着重要的相关性关系。这种相关
10、关系既体现在社会资本能够影响着社区中的居民和社区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广度和力度,也表现在规范和信任等社会资本变量深深地影响着农村社区治理的网络结构。21社会资本的构成是社会资本理论的基本问题。由社会网络、社会规范和社会信任等要素构成的社会资本与服务社区发展,具有互为因果”的良性循环关系,很多学者致力于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新公共服务理论被认为是指引社区治理理论的具体实现。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强调尊重公民权、实现公共利益,以公民为服务对象,政府公共管理形成一种多元主体、多元参与、社会协调运作的综合治理模式。22)一些学者(王磊、朱亚涛、韩兆柱、翟文康等)为解答怎样实现社区善治,遵循着问题一回
11、应”逻辑进行研究。比如围绕我国基层政府职能转变、社区治理中社会力量参与缺乏、社区自治能力不足等问题,根据新公共服务理论观点,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加强社区自治、强化居民参与等具体的社区治理解决措施。2324总之,新公共服务重视社区各主体的能力建设,为社区治理理论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和理论视角。(三)关于城市社区治理专题性研究1 .关于城市社区治理体制、结构或模式的研究第一,许多学者对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实情况进行了治理模式的类型区分。比如:杨先保、郭平认为,我国社区治理有一体两翼的上海模式、多元共治的沈阳模式以及多元自治的江汉模式;25葛天任、李强认为,存在政府主导模式、市场主导模式、社会自治模式和
12、专家参与模式2司;雷叙川、杨娟认为,存在“行政导向”合作网络和“自治导向”三种模式;2刀宗成峰认为,形成网格化社区治理模式、智慧社区模式、大数据社区治理模式和人工智能区块链社区治理模式等四种城市社区治理模式;28罗家为、冯志峰认为,社区制在实践中形成了行政化治理模式和“大众化”治理模式29,等等。总的来说,学者们认可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所取得的成绩,并从不同的角度如治理的主导或导向主体进行了类型化区分。第二,关于我国城市杜区治理模式的变迁的分析。比如卢学晖认为,是城市杜区经历着政府主导治理模式过渡到社区精英治理模式及居民自治模式30J宗成峰认为,传统社区治理模式经历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的转变过程/28
13、毛子丹、柴彦威认为,单位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变的过程中存在-治理空缺”,通过资源转化、培育社区治理主体,城市社区治理经历着单位社区治理模式向多元化方向的转变。31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变迁,大体与党和政府对城市社区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变迁相呼应,也与我国的社区治理实际的变化相符。第三,关于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未来的发展方向,学者们持有不同的看法。具体耒讲,可以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存在某种理想型的社区治理模式。比如:杨先保、郭平通过引入契约治理和协商治理治理,认为契约治理和协商治理治理互相融合,是实现社区多元治理主体间利益平衡的有效模式。25卫志民认为,传统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已不能适
14、应城市社区治理的需求,通过主体多元化、贲权利合理配置、制度创新与机制完善等途径,采用协同治理模式是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主要探索方向。32陈需认为,社区治理存在寡头化*的特征,应采取从市场专制型-他治政体”走向“业主主导型一自治政体二形成以业委会为核心建制的社区政体系统。33陈家喜、林电锋认为,协商治理可以作为社区治理的“第三条道路”,并探讨了其可能性及优越性,倡导协商合作、冰同互动、协作共建的“一核多元”城市协商治理模式。34孙肖远认为,建立在复合治理形态上的一核多元”社区合作治理模式,应成为社区治理法治化转型的目标模式。35卢学晖认为,社区精英治理模式是现阶段城市社区治理的可行模式。30)留
15、叙川、杨娟认为,行政导向”模式并非一无是处,“自治导向”模式也并非具有普适性,他们认为合作网络模式是适合国情的社区治理模式选择。27J曾海军、李明认为,在移动互联网视角下,应构速虚拟有机社区治理新模式,促迸社区间的有效互动与合作。36李亚鹏、申龙明认为,社区治理从网格化管理向网珞化治理的转型必然成为我国城市基层治理的方向。37)叶良海、吴湘玲认为,应推动城市社区治理逐渐形成清单式治理模式,具体有:城市政府治理清单(包括权责清单和负面清单)和社区自治清单(包括社区事务准入清单、社区法定职责清单和社区公共服务清单)。38唐晓勇、张建东认为,城市社区微治理”模式为激发自治活力和提升自治能力提供了可能
16、性路径,是能够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联动的新型社区治理模式。39唐晓琦认为,应将“生活带回社区治理研究视野的中心,提出从技术治理到生活治理的范式转向。40另一种观点认为,并没有理想型的社区治理模式,但对城市社区治理可言,存在对城区治理而言值得迫求的价值方向。比如:陈家喜、林电锋则认为不存在大一统的理想模式,341葛天任、李强认为,必须从多种模式中吸收营养。26麦胜辉认为,没有终极治理形态,但是认为城市社区标准化治理模式在推进行政与法治、行政与自治、自治与共治关系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方面,有助于实现社区精细化治理目标:41罗家为、吗志峰认为,社区治理应由行政化转向社会化,“大众化”转向专业化,摆脱传统社区治理行政化与“大众化”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