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精神涅槃--苏轼诗词群文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精神涅槃--苏轼诗词群文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精神涅槃-苏轼诗词群文教学设计【议题及分析】议题名称:“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精神涅槃议题解读:一提到苏轼,大家便自然想到其乐观与旷达。曾经在课堂上介绍苏轼生平时,给学生播放苏轼的人生轨迹动态图,看完苏轼遍布几乎整个北宋疆域的足迹后,学生们不禁发自内心感慨其羁旅漂泊。但是即使面对如此人生际遇,苏轼仍执着于内心的那一份洒脱与自然,苏轼是如何经过岁月的淬炼完成精神涅槃的呢?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所作,却表达了诗人不同的心理状态。如果将这两首诗及苏轼不同时期的诗词整合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更能引导学生逐步感受苏轼
2、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理解苏轼面对困苦泰然处之的那份洒脱。【选文篇目及来源】选文篇目选文来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科书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科书惠州一绝/食荔枝食荔枝二首之二六月二十日渡海东坡全集【文本解读】文本组特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苏轼被
3、贬黄州后,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惠州一绝/食荔枝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是第二首。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六月二十日渡海是元符三年(I100年)六月自海南岛返回时所作。绍圣元年(1094年),宋哲宗亲政,蔡京、章惇之流执掌朝政,专整元祐旧臣;苏轼更成了打击迫害的主要对象,一贬再贬,由英州而至惠州,最后远放僧州(州治在今广东脩县,辖境在今海南),前后七年。直到哲宗病死,才遇赦北还。这首诗,就是苏轼自海南岛
4、返回时所作。文本与议题关系:这四首诗写于苏轼在黄州、惠州、脩州的不同时期,按照时间的先后再现了不同时期诗人的境遇和心境。通过这一组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生平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其诗歌创作及人生态度的影响。同时也能深刻全面地认识苏轼其人,感受其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襟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把握诗词内容。2、抓住重要意象及关键词语,分析诗人情感,体会作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3、感受诗人从容、旷达、乐观的性格特征以及高洁的志趣。二、教学重难点1、结合意象,分析诗人情感,体会作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2、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
5、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时空穿梭,跨越千年,你遇见了一位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人一-苏轼。你与苏轼定居黄州,陪他同游沙湖,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二)布置学习任务一读定风波,有何“风波”任务一、说一说你与苏轼同游所见。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语气、语调,整体感知全文内容,说一说你与苏轼同游所见。预设:通过学生反复诵读,说出对诗歌的初步理解。教师小结:苏轼醉归遇雨,竹杖芒鞋行走于泥泞之中,听着穿林打叶的声音,一边感受料峭春风,一边望见山头斜照。二读定风波,体会心情任务二、苏轼出游、居住时发出无限感慨,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诗,表达自己的心情。请你做一个生
6、活中的有心人,设身处地大声自由朗读2-3遍,作为苏轼的朋友感受他此时的心情。要求:找出诗中意象以及关键句,体会苏轼的情感。1、引导学生抓住词中出现的意象,体会作者情感。预设:学生1:从“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中,找出意象“竹杖芒鞋”,既可见其闲庭信步的潇洒,也可由此闲人、隐者的装束,见其隐逸之意,喻指闲散江湖。以“马”喻指劳碌官场,通过两者对比,说明闲散江湖胜过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是不可能轻松的,一句“谁怕”的反问,可感受到诗人不畏艰辛和磨难,肆意潇洒的人生态度。学生2:从“一蓑烟雨任平生”中,找出意象“烟雨”,是指江湖上烟波浩渺、斜风细雨的景象。“
7、雨”既是指自然风雨,又是指政治风雨、人生风雨。“任”字,含逍遥自由之意。由此可感受到作者面对人生风雨的从容、洒脱和旷达之情。教师小结:通过分析“雨、竹杖、芒鞋、寒风、斜阳”等意象,体会作者一蓑烟雨、超然物外的感慨,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极其动人的情致,体现了苏轼从容、洒脱、旷达的人格魅力。2、理解诗人心情后,我们再来读诗歌,想一想,要怎样读出感情。教师指导朗读,读出苏轼的旷达与洒脱之情。群诗诵读,知人论世任务三、探索苏轼性格的奥秘苏轼的坦然、乐观与不计得失并深深地吸引了你,他的性格特征是一蹴而就吗?1、请同学们用你认为合适的方式,吟诵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独立找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意象
8、,并分析其中蕴含诗人情感。预设:找出缺月、疏桐、漏断、幽人、孤鸿、寒枝、沙洲等意象,缺月、疏桐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弯月高挂、梧桐落叶的孤寂清冷的氛围,借“孤鸿”“幽人”等意象自况,托物寓怀,表达了自己孤高自许、不随波逐流的心境。2、这首词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预设: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通过一只深夜徘徊,“捡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形象,我看到了一个孤独失意的幽人,在“漏断人初静”的时候,咀嚼着无人可解的恨与哀伤,塑造了一个孤独、寂寞,不愿随波逐流的苏轼形象。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塑造了一个在雨中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的诗人形象,自然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都没有
9、将苏轼打倒,我们看到了一个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苏轼形象。过渡:作者到底经历了什么,以至于他会做出如此风格迥异的诗词,我们一起去到苏轼的生活中找找答案。屏显: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变法。苏轼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出补外官。苏轼在任上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但是苏轼看到当时地方官吏在执行新法,有很多的举措操之过急,反而对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影响。苏轼不平则鸣,他将心中不满诉诸笔端,写成诗文。结果被好事之人抓到把柄,借此诬陷苏轼诽谤朝政,因此激怒新党,遂将苏轼逮捕下狱,百端罗织罪名,这就是赫赫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
10、被砍头的境地,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受当地官员监视。初到黄州之时,苏轼写下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师小结:乐观旷达是苏轼形象的代名词,但苏轼也是肉体凡胎,在被贬初期时他也曾饮下了苦闷的酒,希望借酒浇愁。卜算子中“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一句生动形象的表达出苏轼当时犹如惊弓之鸟一样惊慌失措,说明他变得谨慎与小心翼翼,害怕自己再行差踏错,体现出了他心中的孤寂与凄寒。到达黄州的几年后,作者写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此时的他“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政治上的沉浮起落,人生的荣辱顺逆,在苏轼心中已经不起波澜,和平泰然的内心让身处逆境的苏轼保持着旷达的
11、胸襟和傲岸的心性。苏轼的精神涅槃3、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此后的命运也并没有就此放过苏轼,他又相继被贬到惠州、僧州。再次提笔,苏轼会就此消沉吗?时间原因地点1075年江城子密州出猎密州1080年乌台诗案黄州1094年被变法派打压惠州1097年新党得势,贬斥元祐旧臣僧州(苏轼被贬的详细情况将在课堂上展示,此处出示简表)要求:分组阅读惠州一绝/食荔枝、六月二十日渡海,请学生独立找出词中意象及关键句,分析其中蕴含诗人情感,感受苏轼的成长蜕变,完成下表。诗词名称创作时间创作地点情感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初到黄州黄州孤独的心境和高寓居作洁的志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1802年镇定从容,旷达乐观惠州一绝/食
12、荔枝1096年惠州六月二十日渡海1100年僧州预设:学生1:惠州一绝/食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苏轼在此赞美岭南风物荔枝,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苏轼将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体现了他随遇而安的乐观。学生2:从六月二十日渡海中找出“苦雨”“终风”“散云”“明月”等意象中,看到了一副雨止风息,云散月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北归的兴奋之情,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襟怀。诗词名称创作时间创作地点情感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初到黄州黄州孤独的心境和高洁的志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1802年镇定从容,旷达乐观惠州一绝/食荔枝1096年惠州对岭南风物的
13、热爱随遇而安的乐观。六月二十日渡海HOO年Dt州北归的兴奋之情,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襟怀。4、通过对四首词的赏析,结合苏轼生平请学生感受苏轼情感的转变。预设:学生1:苏轼年少时名动京城,为官之后也曾得到重用,乌台诗案的发生让他从云端跌落到深渊,刚被贬到黄州的时候,他的心中定然存在着冤屈、不满与矛盾。例如卜算子中“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不满俗世与孤傲,但是苏轼他并不是一蹶不振,从此消沉,苏轼在岭南时的心情与初贬黄州时相比,确实显得更加平静,他在反省中逐渐变得清醒与奋进,在苦中作乐,开始爱上生活,爱上岭南荔枝,将被贬的经历当做人生的奇遇,并在这些地方恪尽职守、发光发热,
14、终于等到突出重围的那一天。学生2:我认为苏轼的心境变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被贬初期的苦闷与彷徨例如卜算子之作;第二个阶段是他沉淀之后的乐观与豁达,例如“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泰然自若;第三个阶段是他彻悟后的洒脱与超然,从岭南的荔枝中感受到他将被贬的日子当做普通生活。第四个阶段苏轼回顾了被流放到南方的经历,坚定了自己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襟怀。教师小结:苏轼不是与生俱来的乐观与洒脱,通过对比阅读苏轼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所作的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在逆境中的逐渐成熟,完成精神的涅磐,突出俗世的重围,获得心灵的自由。再梧诗人任务四、请写一写“我眼中的苏轼”。要求:回到
15、上课之初,你对苏轼的印象,是否还是单纯停留在那份旷达与从容之中呢?经过你与苏轼穿越时空的对话,现在的苏轼在你的心中是否更加清晰,请同学们用一小段话写一写“我眼中的苏轼”。示范:他开辟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人生境界,其中不乏苦难与叹息,但更多的是一种由高贵品性和苦难人生历程锻铸的宁静和澄明,一种凡人难以步趋的潇洒和从容,一种饱经忧患对人生与社会保持热情的豪迈与豁达。预设:学生写作,教师点评。【作业布置】必做:你回到了现代生活,回想起曾经与苏轼寓居、出游的日子,感慨万千。请你写一封回信给苏轼,可以是对苏轼的劝慰,可以是你在他身上学到的精神品质等。选做:请对比阅读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通过找意象、关键句等方式,赏析诗歌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情感。苏轼诗词群文教学设计手记近日,在三溪中学参加学习了“刘真老师名师工作室”的送教活动,此次活动与以往不同,在学习完工作室带来的送教课程及讲座后,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