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学科本质_走向深度学习(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坚守学科本质_走向深度学习(一).docx(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坚守学科本质走向深度学习(一)基于深度学习的语文学科本质的理解与把握林志明深度学习作为当下教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近年来备受关注。各种课型相继出现,各种学说屡见报端,大有引领教学改革和发展之势。笔者以为,基于深度学习的语文教学,首先需要教师把握学科特点、理解学科本质、明晰学科“第一性原理二唯此,才能透过“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表象,发现底部的真相,洞见语文的真谛。那么,语文学科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知道,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这四个方面既互为整体,又各有侧重,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
2、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也就是说,在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是关键,是“核心中的核心”。它一方面承担了语文学科独特的本体使命,另一方面也为其他三大素养提供了依托与凭借。由此可见,“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的本质所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紧紧抓住这一缰绳,充分发掘语文学科的独特价值,让学生在丰富的言语实践中积累语文知识,形成言语经验,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一、内化“语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石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3、正式发布,这意味着中国教育从此由“知识本位”时代开始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曾经红极一时的“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等经典话语成了明日黄花,取而代之的是“创新改变命运”“思维就是力量”“信息就是财富”等。为此,很多教师纷纷调转航向,在公开场合大谈各种新鲜而又时髦的理念,去肘不敢理直气壮地讲语文知识。(温儒敏语)甚至将语文知识视为过街的老鼠,群起而攻之。事实上,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语文自有其独特的知识体系。不管时代怎么发展,不管语文教学如何变革,“语文知识”永远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内容。如果舍知识而言其他,无异于架空了语文这座大厦,掏空了语文这个根基。长此以
4、往,只会让学生患上严重的“营养不良”和“气血不足二前些时,笔者听一位教师上听听,秋的声音。课堂上,教师先带着学生读了几遍课文,然后抛开文本,让学生跟着课件一起“听声音”“猜声音”“学声音”,好不热闹。课后,笔者与这位教师作了一番交流。她说:“课堂是洋溢生命的地方,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喜不喜欢比明不明白更重要。我不想让他们死学语文,更不想让他们把语文学死。因为语文是诗意的、灵动的、有生命的这话说得极妙,可问题是,这首诗能这么教吗?这还是语文课吗?事实上,这首诗中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细细感受与品味,比如复沓的写法、新奇的想象、精妙的修辞等等。可这位教师却将这些语文要素弃之一边,一味地忙于“非语文”“泛语文”,甚至是“反语文”的事,实在有违“语文”之本义。当然,我们反对语文教学去知识化,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可以唯知识化。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将现成的知识“罐装”给学生,无疑是死路一条。笔者以为,在走向深度学习的过程中,知识必须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实践来获取。同时,知识还应当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生命处境联结起来,并在学习和生活中加以灵活应用。唯此,我们才认为学生的学习是真实的、有深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