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化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深化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深化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应用,其实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已有大量探索,信息技术手段首先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旨在解放师生的思路和方法,从教材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把课堂学习的目光放的更远,因为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补充教学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聚焦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助力新课程改革落地见效。教师要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就要了解高中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明确知识、技能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关系,注意教学各方面的一致性,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整体教学观。要秉持多样化观念,灵活使用教材,积极挖掘多种资源,了解、理解、驾驭不
2、同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使教学具有开放性。课程标准鼓励老师们更多运用问题式教学、实践教学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就信息技术手段而言,它具有创设情境、模拟真实情境、增强课堂学习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从而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体验感,利于实现深度学习,发展学生学科素养。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教学改革的助推器,对改变学生课堂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有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学习,是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之一。就比如科幻电影的场景正在今天的现实世界变成现实,为此,目前正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的教育信息化就是要转变目前死教书的现状,要把学生的学习置于信息环境下,去探索学科知识和原
3、理,因为我们的下一代必须面对信息网络下的社会生活。当今时代,人工智能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这是全世界的发展趋势,如果我们的教育样态不改变,我们的学生就会被世界淘汰。如果你随便输入“智能”二字,会弹出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手表、智能Al等等,智能时代已来,未来已来,为此,我们必须思变,变则通,通则达。国家智慧中小学平台就是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正在推广的网络平台,平台内有很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可以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电子教材、视频素材、教学工具、个人资源上传等等均可以实现,完全可以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大气的受热过程一课是比较抽象的,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是重点也是难点,本节课承载的内容很多,掌握
4、了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学生就会理解太阳辐射、气温高低、日温差大小等地理因素,我们惯用的教学方法都是传统的教授、探究为主,教师一板一眼的版图版画,按部就班的讲述受热过程,但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缺少思维的碰撞和借鉴,与教师的预期教学目标会有一定的差距。如果我们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就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增强学生间的互动性和体验感,加深对受热过程的理解和认识。比如我们运用手机投屏技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使用平板电脑进行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就大不同。下面结合本节课设计以下教学环节,以此说明信息技术手段的重要作用。(1)教师铺垫好电磁波、辐射强弱等基本知识,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启发学生明确电磁波的波长
5、含义,物体向外传递能量的方式及辐射强弱与物体温度的关系。引导学生明确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分别属于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并指出大气吸收长波辐射能力强,吸收短波辐射能力差。在此基础上,运用白板合作完成大气受热过程,很多时候,我们就会以此进行知识的拓展,但实际上,学生未必完全掌握该原理。(2)以青藏高原为例,该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量少,多晴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均很弱,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青藏高原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在学生各小组合作完成后,教师利用同屏技术或平板电脑,将有问题的作品推送给各小组共同修改,或者把带有不同问题的作品推送给不同的小组,分别进行修改。在这个互动环节中,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会产生深度思维碰撞,远比仅有教师的单纯讲授或单向互动要有效的多。(3)各小组继续操作青藏高原大气受热过程模型图,假设在阴天条件下,各小组运用模型图,继续调整受热过程,观察结果,验证假设,增强对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理解。基于信息技术手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绘图,在“失误”中探究地理原理;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设备强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学情,根据学情调整教学策略,使得课堂教学更能指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困惑和需求,从而深化课堂教学,学生借此实现深度学习,发展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