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完善少数民族地区毕业生就业工作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疫情时代完善少数民族地区毕业生就业工作探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后疫胤寸代德耀就地区毕业生就业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导致了全球经济在2020年下降4.3%,我国2020年第一季度的GDP(增速为-6.8%)出现了40年来唯一的季度负增长。当前,我国虽已逐步取得防疫阻击战和经济保卫战的双重胜利,但疫情防控压力仍然存在。与此同时,2021年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900万人,达到909万人。在疫情防控和求职规模增长的双重压力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受文化差异、地区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在此背景下,探索后疫情时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这一民生课题、完成国家制定的“六保”“六稳”工作任务显得尤为重要。一、
2、后疫情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毕业生就业倾向(一)工作性质倾向于稳定由于制度环境和文化心理对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的长期影响,其在就业态度、就业观念上更加保守,对求职岗位要求有着更高的安全感和依赖感。在突发性公共事件背景下,全国经济的发展节奏被打乱,各行各业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打击。受冲击力度较大的第三产业、中小微企业出现了“裁员叫到闭”“破产清算”等现象,突发公共事件所引发的连锁反应,使毕业生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前景普遍不看好,从而降低了对少数民族地区毕业生的吸引能力和吸纳能力。相较之下,国有企业、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则显示出比民营企业更高的抗风险能力,可以带给少数民族地区毕业生更多的安全感、更有保障的工作福利,在
3、就业稳定方面具有更高的优势,这都导致后疫情时代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本就倾向于稳定工作性质的意向更为突出和明显。(二)就业区域倾向于本土“回归本土”是后疫情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毕业生就业倾向的表现之一,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政策导向和自身竞争力。一方面,后疫情时代,为促进就业,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近40项政策,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征兵、科研、基层项目、社区治理等都面向高校毕业生开辟了更多政策性岗位,进一步扩大基层就业数量,鼓励应届毕业生到基层、中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建功立业。中西部地区受国家扶持政策影响较大,就业政策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了通道和便利,少数民族毕业生依靠政策红利、通过“公考”成为党
4、政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概率较大。相对于在外打拼,少数民族地区毕业生更倾向于回到家乡从事获得大众认同高、稳定有保障的本土公务员职业。另一方面,由于地理、历史、语言等因素影响,在面对统一、标准化的高考制度时,部分少数民族相对处于起点低、底子薄的弱势地位。国家通过实施“差异性补偿政策”,保障更多的少数民族学子获得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以不断消除教育机会方面的不平等。但由于学习基础存在差距,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未能充分运用大学宝贵资源来提升自我,加上在专业规划、综合能力、自身素养等各方面的重视不足,导致基础性的差距累加为专业性的差距,就业竞争力越发削弱,进一步增强了少数民族学子返乡就业、逃避外界竞争的心理
5、2。(三)意向倾向于灵活办公行业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新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主要体现在计算机通信、金融、教育等行业。制造业、零售业、餐饮业等一些传统行业受到疫情冲击较大,表现出疲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受疫情因素的影响,一季度商贸企业景气指数和信心指数出现大幅下滑,近几年来首次从100跌破至83.7,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受疫情影响较大。新冠肺炎病毒具有传染性强、潜伏性长等特点,使全国各行业开展线下聚集性活动在较长一段时间受到限制,传统工作模式和工作方式被打破。计算机、金融、教育等行业可通过转换办公方式、实现线上复工,突破了地域与时间的限制,充分体现了互联网办公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基于趋
6、利避害思维,毕业生更加重视工作的灵活性和可调节性。二、后疫情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毕业生就业环境(一)就业市场需求波动当前国内各行各业仍受到疫情扩散的负面影响,生产还未调整到最佳状态,经济全面恢复到疫情前的同等水平需要一段缓冲时间。期间,特别是受到疫情直接冲击的交通运输业、旅游业、餐饮业、零售业等行业,其人员流动也随着疫情反复状况而出现波动,与全球贸易关联紧密的经济、贸易行业更是受到波及,其招聘单位需求呈现不稳定性。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恢复速度相对更为缓慢。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云宣讲”“云招聘”“云管理”等线上服务提供了新的招聘渠道,视频招聘、远程面试、精准
7、撮合等“云服务”方式显现。但从整体来看,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导致校园招聘职位增加有所放缓。在后疫情时代,就业问题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的,加上经济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各个行业领域需求易呈现不稳定的状态,对劳动力的需求相比以往普遍下降3。(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后疫情时代,受益于“六稳”“六保”政策护航,传统产业逐步实现转型升级,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但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就业难”与“人才荒”的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就、也难”主要是因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人数创新高,就业竞争更为激烈,“找工作”越发成为难题。高校扩招、大学生毕业人数增长与社会所需
8、要的技工、熟练工的缺口形成反差。“人才荒”主要是当下研发类、设计型、创意型和自动化管理等中高端人才和营销员、保洁员、餐厅服务员等一线生产服务人员、技工“两头短缺”。“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的错配局面反映出经济领域结构性矛盾对劳动力市场的制约。在后疫情时代,受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回落冲击,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拖累的经济失速使当下的“就业难”“人才荒”现象加剧。此外,当前更多的劳动人口正在从东部转移至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向沿海地区的流动减少,就近找工作成为趋势,“就业难”和“人才荒”并存的现象有从沿海向内地篁延的趋势,这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就业岗位有限的中西部地区来说,无疑进一步加深了就业结构
9、性矛盾,给当地毕业生带来了就业压力4。(三)就业人数供给过剩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达到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国内应届毕业生供给人数再创新高。与此同时,归国留学生人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留学生毕业回国人数突破80万人。而当前的就业市场,归国留学生的供给远大于劳动市场需求。在由往届毕业生、社会人才和海外归国人才组成的劳动力市场中,国内应届毕业生求职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求职环境竞争激烈程度上升。在少数民族地区就业市场中,中高端就业岗位存量常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就业岗位与就业机会相对于其他地区较少,人才流动更多呈现出流进大于流出的特点,应届毕业生人数
10、上涨和留学生的归国潮对偏向于回到民族地区就业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影响较为明显。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与发达地区毕业生相比,其学习基础和实践能力较弱,在求职过程中相对处于弱势,在就业人数供给的就业对比中,其劣势更为明显。三、后疫情时代完善少数民族地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后疫情时代,不确定性环境与创历史新高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使中西部地区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主动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多元化就业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各行业各领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高等院校作为人才输出的主阵地,在特殊背景、关键节
11、点上,应主动对接国家地区发展战略,联系各地区的经济增长点,立足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需要、中西部发展国家战略需要,打通学生就业与人才输送的通道,大力拓宽就业渠道。一是加强与企业合作对接。积极收集与推送就业岗位信息,组建由“就业联系人+辅导员+实习导师+企业+学校就业部门”为一体的就业创业服务团队,积极对接来校招聘企业,协助做好企业宣讲工作,确保用人单位顺利开展线上或线下专场宣讲、招聘活动;学院就业创业领导小组、各系主任分别带队开展就业企业回访工作,开拓企业就业市场,促进校企双向互动联系;发动各系教师做好就业信息推送工作,定向推荐少数民族毕业生实习与就业;毕业班辅导员做好当年来校招聘或通过学院举办网络
12、招聘的用人单位信息登记,做好信息库建立工作。二是大力支持灵活就业。新冠肺炎疫情衍生出新的业态,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显现。服务预订、技术开发、内容付费等新的就业形式层出不穷、势头迅猛,以电子商务、在线娱乐、在线教育、网络办公等为代表的“宅经济”领域更是出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对此,中西部地区高校可通过校院两级协同工作,通过线上讲座、网文推送、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毕业生调整认知、拓宽就业视野,感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后创造的就业契机,了解非传统就业模式的状态和前景,进而逐步推介新就业形态下的工作岗位招聘信息,引导毕业生充分利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平台,鼓励毕业生到社区以及
13、民生急需的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就业创业,实现多元化就业5。(二)探索线上就业指导模式,提供全方位服务受疫情防控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场招聘活动受到限制,高校组织毕业生参加企业招聘活动的传统做法遭遇挑战。对此,需将就业服务和就业招聘转为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拓线上就业指导方式和方法。一是优化网上就业指导和管理服务。灵活开展毕业生思想教育和政策宣传,利用易班、微信、就业网站开展就业形势分析,开展政策性就业岗位、参军入伍政策、考研指导等线下宣讲会或主题班会;丰富和完善线上就业手续办理相关功能,进一步完善就业信息系统和微信公众号的功能,精简就业办理流程,为学生咨询及业务办理提供便利。二是实施个性
14、化就业指导。邀请专家、往届毕业生参加毕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职场认知等专题讲座;有效开展学院就业辅导咨询室线上或线下咨询,日常做好就业群体中就业不积极、就业存在困难等毕业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实现人岗信息智能匹配、精准推送。(三)做好重点群体专项帮扶,构建全员化辅导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和不确定性打乱了毕业生的求职原定计划,叠加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繁杂、岗位减少、待遇降低的现状,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尤其是少数民族学子,更易出现因求职目标不清晰、求职技能缺乏等导致求职受阻和就业困难的问题。疫情将学生群体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放大,对求职困难学生群体的帮扶成为在当前就业形势下高校必须侧重解决的问题。首先,要引导大学生重新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客观、理性地对待疫情。要认识到虽然疫情给经济带来了冲击,但也创造了新经济形态下的就业机会和机遇,高校相关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及时调整求职方向,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求职观念。其次,针对少数民族学子的不良情绪,开展线上专题心理辅导,开通专题热线,对重点对象做到“一对一”的针对性服务,缓解毕业生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就业心理压力。最后,做好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帮扶。准确掌握精准帮扶对象的具体情况,由负责就业、资助的辅导员专门负责,加强人文关怀,对己经建档立卡并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实行“一生一策”帮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