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谈写作事件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谈写作事件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名师谈写作I事件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作者简介欧阳林,中国在中学进行批判性思维教育第i人;中国逻辑学会素质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市教科院兼职科研员。2016年荣获华英文教基金会第十二届教师“华英奖工主持的省课题语文批判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获评精品课题;现主持省重点课题中学语文批判性思维课程实施研究。2017年2月,出版专著批判性思维和中学语文学习(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17年7月,主持的批判性思维与高中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项目获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一等奖。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和以往的材料作文相比,限制性更强,不能按话题作文和一般材料作文
2、的思维模式来写作。作文过程中必须始终围绕题目给出的问题就事论事。题目给出的问题既是我们作文写作的出发点,也应该是我们的落脚点。任务驱动型作文可以引用其他的材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但论述的重心和中心必须始终限定在题目所给出的问题上面,如果抛开材料中的问题,只围绕材料中某个关键词,就是脱离了题目要求。针对事件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我们谈谈如何运用因果推理和演绎推理来审题立意。【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在某景点,一对外国夫妇和一对中国夫妇在长椅上坐着休息,他们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一边玩耍,一不小心两个小孩都摔倒哭了起来。外国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没有听到看到;中国
3、父母忙上前把两个孩子都扶起来并轻言安慰。这对外国父母对中国父母很不满地说:“就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你们把他扶起来,只会造成孩子对周围人的依赖!”中国父母也非常生气,回答说:“你们这样的父母太冷漠,孩子心里会很受伤,他会怎么看这个世界!”他们的争执引来很多人围观,大家议论纷纷。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对这种冲突,你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审题】写作文,首先是对题目的理解。理解题目,既读懂材料和任务要求。对题目材料做到整体把握,概括提炼信息,明确材料讲的核心内
4、容是什么。对任务要求做到理清分句间关系,理解关键概念的内涵,明确写作的方向和范围。第一步理解材料,明确材料内容。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一般是事件+观点。事件: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摔倒哭了起来。外国父母置之不理,中国父母将他们扶起并安慰。观点:外国父母认为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中国父母认为不扶太冷漠,应该扶。第二步是【立意】不同的观点背后都有某一种价值前提在起作用,如果面对不同的观点无所适从,或者没有自己的观点,原因可能就在于自己也没有某种价值取向,不会辨析观点背后的价值观。所以,写作文首先考验的是我们面对某一事件有没有自己的价值取向;第二,我们是否能够通过思辨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然后决定自己赞同哪一种
5、观点。思考的过程就是明晰、确定观点的过程。从观点到深层因素的推断,是运用从果到因的推理方法;先通过思辨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然后再决定自己的观点,这是演绎推理的思维方式。极少数作文写得好的同学,平时勤于阅读,善于思考,会在无意识中形成这种思维能力。如果缺少这样的悟性,需要有意识地专门训练才能具备这种思维能力。【案例分析】在某景点,中外夫妇间因育儿理念发生了激烈的文化争执。外国夫妇认为孩子摔倒应不予理睬以培养独立性格;中国夫妇则认为应扶起并安慰,让孩子感受爱和温暖。众人议论纷纷。笔者认为,这次冲突是值得赞扬的,文化冲突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进步之匙。马克思曾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6、。”大到万物发展规律,小到育儿观念冲突。我们应该正视这种冲突。冲突是两种观念的碰撞,两种精神的火花,更是两种个体的融合。对于冲突,不能消极地“敬而远之”,“以和为贵”。而应正视冲突的原因及其有利的价值。冲突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有养育观念冲突,古有“日地争辩,神学黑暗的统治下,一位青年哥白尼在罗马教廷的威严下开展了一场神圣的争论,新兴的“日心说”思想与传统的“地心说”展开了辩论。虽然青年最后没有赢得这场无硝烟的战争而且牺牲,但思想的光芒在这次争辩中开启了科学之路。无数的能人志士延续着这场争论,最终,真实的世界苏醒于我们眼前。反观当下,这起育儿冲突,双方父母在对自己思想争论时,更新了教育理念,不仅
7、开阔见识,还对自身观念的进步提供了养分。这场争论孰是孰非已不重要,我们应从争论中汲取积极的有利因素,滋养自身,迈向更高的阶梯。分析:【范文分析】你孤单吗深圳一考生这一场偶然发主的育儿理念之冲突看似平常一中外理念不同是众所周知的一可细细想来,实令人感慨万干。育儿理念的不同只是表象不同,其实质,是中外文化追求的不同。为什么要扶?又为什么不扶?扶,是呵护他,疼爱他,更甚在告诉他:你尽管去走,摔倒无妨,始终有一双手在你身后帮你;不扶,是锻炼他、敲打他,更是在告诉他:你尽管去走,摔倒无妨,但你要坚强要自主,没有人能帮你。扶,是因你不孤单;不扶,是因你很孤单,一个人的战斗只能靠自己。能说孰对孰错吗?不能。
8、在中国,家庭观念相当浓重,这源自于上古周代的宗法制。两千多年来,它已成了中华魂之一部分。在家里特别是在大家庭里,兄弟姐妹之间互帮互助也极其常见,即使在独生子女家里,也可能与堂表兄弟联系密切。强助弱,长扶幼,是家庭中必不可少的关系。更所谓兄弟隙于墙,外御其侮。”危难时机团结一心才能共渡难关,这一切教会我们不孤单地生活。对上孝顺父母,对下呵护弱小,是中国孝悌的体现。我们都拥有家人帮助。在中国,朋友的分量重于千金。我们都听过梁山好汉的故事,他们的会议厅名为“聚义堂”。正是为了这个义字,从古至今流传了多少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佳话!落魄时,不必惊慌,因为我们都拥有朋友的帮助。在中国,从不缺乏大爱无疆的人。我
9、们坚信”一方有难,八方来援”,国内如此,国际亦如此。因为追求“仁”,国内一直开展扶贫工作,我们追求的不是某个人的飞黄腾达,而是所有人都过上幸福生活。”达则兼济天下”,我们救济他国于困难之中,我们的发展为落后国家带去机遇。中国,从不自私,从未孤单,中国更要让世界也不再孤单。我们的背后,始终有一双手。反观外国,孩于18岁成年便须自力更生,父母不再提供援助。他们要让孩子独立闯荡,苦乐自知。外国人眼中大家都是朋友,也就不强调所谓义气,当然也可好聚好散。外国的贫民窟里聚积着大量社会最底层人。谁来救济他们?在财富论英雄的社会里,没能凭自己努力挣到钱,并没有值得可怜之处。国外强调个人主义,正是因为他们笃信一
10、切由自己开创,一切因我而生,我的独立,无须帮助,中国的孝悌仁义与外国的独立打拼实无可比性,我们自古以来便强调人的社会性,而外国强调个性。但二者无高下之分,正所谓“求同存异”。文化追求不同,出发点却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育儿理念不同,各有所长,但都为了孩子好,有此足矣!你孤单吗?无论是与否,请坚信我们都会有别样的精彩人生!分析:【总论】一篇文章的形成,需要多种思维方法,读题时的阅读能力,形成自己观点时的分析能力,写成文章时的逻辑架构能力。这些需要基本的思维能力:概念分析、提炼概括、辩证分析、因果推理、演绎推理等等。这些能力的形成一方面需要专门的训练,一方面需要在平时的阅读时要不断地练习运用,形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