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1:原始的农耕生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1:原始的农耕生活.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2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
2、,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耕文化的正确认识。【教学设计】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
3、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为什么?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等等。师: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生: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你知道我国的原始农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当时的人们有哪些生产工具?过着怎样的生活?让我们一起步入那个时代,共同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吧。讲授新课:(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师:请大家阅读教
4、材第7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师:教师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的遗址分布图,教师引导学生指出河姆渡人的遗址、半坡遗址、大汶口遗址的具体位置。紧接着让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8页的第一子目的内容,归纳出河姆渡人的农耕生活特征。1 .时间距今7千年2 .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3 .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耙4 .农耕作物: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5 .定居生活:干栏式建筑6 .原始饲养业:
5、猪7 .原始手工业:陶器、简单的玉器师:我们知道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是耒耙,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耒耙吗?课件出示耒相的图片,让同学们猜一猜它的作用是什么?师:“耒耙”:耒是一根尖头木棍加上一段短横梁。使用时把尖头插入土壤,然后用脚踩横梁使木棍深入,然后翻出。相类似耒,但尖头成了扁头(耙冠),类似今天的锹、铲。是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耒相的发明提高了耕作效率。耒耙也是后来犁的前身,所以有人仍称犁为耒或耒相。师:教材第8页提到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稻谷,这说明了江南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农耕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因此,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
6、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师:紧接着我们看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有固定的居住场所。)师:他们为什么将房子建造成这种结构呢?有什么好处?位于长江流域的浙江,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河姆渡居民居住的房子主要是杆栏式的房子,主要是为了防潮,防洪水猛兽。师:通过以上我们共同总结的河姆渡人的农耕生活情况,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教师负责启发,师生归纳从食物来源上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渔猎;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会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从居
7、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帮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从社会分工上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无明显的社会分工;河姆渡人则出现了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原始畜牧业。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师: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我们已经有了
8、基本了解,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第二子目,从时间、生活位置、生产工具、农耕作物、定居生活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1 .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2 .生活位置: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3 .生产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石刀)、木制的耒耙4 .农耕作物: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5 .原始饲养业:饲养猪狗等动物,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6 .定居生活:半地穴式的房子。7 .原始手工业:彩陶,刻画符号,纺线、织布、制衣。师:对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情况,哪个时期更进步?学生:半坡居民,因为从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进步,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器、骨器,种植的
9、农作物品种多,还有饲养的牲畜更多,会制造彩陶。师:很好,无论从工具的制造还是生产方面,半坡居民都比河姆渡居民有了一定的进步,我们也了解到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是不同的?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半坡原始居民会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比较一下:两个房屋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又说明了什么?师:半坡原始居之所以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是由于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雨,又可以取暖。这说明了半坡原始人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因地制宜。在结构上,一个是“干栏式”房屋,一个是“半地穴”式房屋。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建造“干栏式”房屋一
10、则可以避免潮湿,二则可以避蛇虫猛兽。因此,这一地区适合种植水稻。而生长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由于黄河流域降水量少,风沙大,“半地穴”式房屋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因此,这一地区适合种植耐旱且产量较大的“粟、()大汶口原始居民以上我们学习了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现在请大家阅读“大汶口原始居民”这一子目的内容并归纳出这一地区的农耕生活特征。L时间:距今约四五千年。2 .地点:山东泰安。3 .生产农具:石镰、石锄。4 .原始手工业:黑陶、白陶。5 .大汶口晚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师:刚刚我们总结了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请同学们动脑筋思考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
11、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师:大汶口文化遗址已经属于原始社会晚期,这与生产力发展有很大关系。生产力发展又引起婚姻状况的变化,比较固定的婚配对象出现,人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观念,故出现了把财产传给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财产。其具体过程应是: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有的墓随葬的是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墓却一无所有),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在生产力发展过程
12、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即:生产力的发展A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财产的出现_贫富分化。【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指导思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设计思路:通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一张原始的农耕生活简表,学会用表格的方法来归纳分析学习内容,从而逐步掌握表格学习法。第二步就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对表格内容进行分析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分析与探究能力。这种设计简单明了,在实际教学中可操作性强,课堂效果较好。不足之处就是趣味性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多融入一些学生课堂活动,适当的增加些视频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