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模式探究.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280553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拉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模式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阿拉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模式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阿拉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模式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阿拉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模式探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阿拉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模式探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阿拉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模式探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阿拉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模式探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阿拉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模式探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阿拉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模式探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阿拉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模式探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阿拉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模式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拉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模式探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提要:国家治理与统治不同,是由相异的组织结构、制度形态和治理体系所构建的制度系统,及一同推动一个国家正常运转的基本方式。“阿拉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治理特征表现在:治理主体的一元性特征,民粹主义的国家治理属性,内部治理走向民主化的“工具理性”;经济治理表现为从全能主义模式向市场导向模式的转变;而公民社会功能的缺失,社会文化认同、历史文化认同和政治文化认同的构建成为社会治理的突出内容。对“阿拉伯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是实现国家治理“善治”的社会基础。自2010年年底以来,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中东国家相继发生政治危机,国内外学术界从不同学科、不同维度对这些国家

2、发生的政治危机进行解读时,却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即这些国家曾经或者目前正在以“阿拉伯社会主义”为其意识形态基础与发展指导诉求。“阿拉伯社会主义”作为中东民族主义发展史上重要的思想流派和社会运动,是阿拉伯思想家哲学抽象、理性认知与社会实践的产物,反对西方殖民主义、推动阿拉伯民族统一以及经济上践行社会主义是其核心理念。而其最大特点则是付诸革命民族主义与中东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与实践互动,并对中东地区秩序、国际秩序与当代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阿拉伯社会主义”包括埃及的纳赛尔社会主义、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复兴社会主义、阿尔及利亚的自管社会主义、利比亚的伊斯兰社会主义、突尼斯的宪政社会主义。本文尝试以复兴社会

3、主义的伊拉克和伊斯兰社会主义的利比亚为个案,以国家治理理论为研究视角,深入探究“阿拉伯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模式,总结其成功经验,吸取其失败教训,这对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与建设有着深刻的意义。国家治理理论与“阿拉伯社会主义”的兴起良好的国家治理是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发展、政治文化有序运行的关键因素。目前,学术界对国家治理的内涵尚无一致界定,在国家治理的理论范式方面尚存在争论。第一是国家治理与统治的区别。二者都涉及目的性行为、目标导向的活动和规则体系的含义,但并非同义语。首先,“治理(GOVemanCe)源于古希腊语和拉丁文,指使别人服从但不一定依靠强力,是民主时代的国家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统治

4、(GoVernment)原意是国家强制权力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是前民主时代管理社会的主要手段。其次,与统治相比,治理的行为体包含政府和非政府机制的诸多组织。最后,统治和治理权力运行的向度也不一样,前者是自上而下的,后者是上下互动的逻辑进程。第二是国家治理理论强调对政府、市民社会与市场的协调与统一。20世纪,西方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同时也是全球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詹姆斯N.罗西瑙(JameSN.Rosena)认为,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推进社会公共治理的新观点,不仅仅强调市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更重要的是探求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协调合作。基于此,研究转型与治理问题的德国学者阿仁斯和缪尔斯将国家治理危机的特点

5、归纳为:一个软弱的政府缺乏将制度付诸实施的能力,难以征收税款、化解利益集团的压力;半市场化半行政体制的公共产品采购程序,难以实施连贯的市场化改革政策;不发达的公民社会缺乏增进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妥协与合作。第三是认为国家治理理论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系,格里斯托克认为,国家治理的实现方式有:政府的权威、社会公共机构之间的相互借重,自主网络以及集体行为的形成。奥兰扬也认为,国家治理是不同集团的成员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制定集体偏向的特殊机制。这种机制展现出多种组织形式:即传统的部落组织模式、中世纪欧洲的治理结构模式、现代国家机制结构模式。治理体系似乎都满足3个核心功能:即在安全层面,威慑内部的挑战和外来威

6、胁;使体系内福利最大化的经济功能;确定集团及其成员身份的公民一政治功能。第四是在转型国家治理模式的前景方面,一些学者提出3种重构方式:即以波兰、捷克和匈牙利等为代表的中东欧模式;以俄罗斯为代表的独联体模式;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转型模式。中东欧模式指的是政治秩序剧变以来的中东欧国家由高度集权的传统政治体制向西欧议会民主制转型,其特点是形成了三权分立、议会民主和多党轮流执政的基本政治架构、较为彻底的市场化改革和稳定有序的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基础厚实与蓬勃发展的公民社会。俄罗斯模式指的是在保守派和改革派的权力角逐中,强势利益集团隐性控制政府的治理模式。(II)中国模式具有渐进改革的特征与逻辑,其特征是:

7、为确保经济秩序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具有强大制度供给和秩序治理能力的强政府对社会进行有力调控。以上3种转型国家正在从传统的全能主义国家治理模式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有序互动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迈进。第五是关于在进行有效国家治理的路径方面提出解决之道。研究转型问题的国际知名学者埃尔斯特和奥非等人提出,通过分顺序、有阶段的制度瓦解、重新定位和制度巩固等阶段性过程来进行综合性的制度设计,目标是构建一种公民社会、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的新秩序。(12)其具体方法包括:其一,提升国家政府能力,即完善政治体系的设计,构筑合法性基础,重视文化和结构性因素。(13)其二,协调政府、市场和社会这现代国家治理结构中

8、的三大基本制度构成要素的关系。其三,处理好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的历史传统与地缘政治因素与国家治理模式的互动,防止国家在全球化体系中被“边缘化”,甚至退化成为一个“依附性”的“弱国家”,进而影响国家治理模式构建的未来发展趋势。(14)具体到“阿拉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各种理论也是众说纷纭。“阿拉伯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与实践是国家治理的前提与基础,也是阿拉伯社会的政治体制、经济秩序、宗教构建和文化认同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在中东民族主义思潮中,“阿拉伯社会主义”以其严密的思想行为体系、有效的社会组织模式和独特的实践行动方式而驰名于中东。它在塑造伊拉克和利比亚等中东国家的政治、经济、民族、宗教、

9、文化格局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阿拉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模式在阿拉伯世界颇有影响力和代表性。“阿拉伯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是西方社会主义,实际上它是西方社会主义理论与阿拉伯传统通过历史交往形成的一种新思潮。其信仰主体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的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起初以“阿拉伯复兴运动”的形式出现,其理论来源有传统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泛伊斯兰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法国安德烈纪德和罗曼罗兰等人的作品。(15)“阿拉伯社会主义”的产生背景是具有优势地位的西方世界对阿拉伯地区的挑战,由此激发起阿拉伯民众日益强烈的民族危亡意识。从当时的具体情况来看,阿拉伯国家涌动着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即反抗西方政

10、治上的殖民、经济上的剥削和文化上的挑战。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对此有所感触,他说,对阿拉伯国家来说,西方国家武器精良、科技发达,因而在精神文化上也占优势。(16)为此,一些阿拉伯精英用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融合西方社会主义思潮,成为他们自己乐意接受的理念,这就为“阿拉伯社会主义”产生培育了沃土。“社会主义”也成了当时中东各阿拉伯报纸的热门话题,曼弗雷德哈尔彭(ManfredHalPem)说:“社会主义是中东地区最受欢迎的思潮之一。”(17)“阿拉伯社会主义”的发源地可以追溯到埃及。穆萨(MUSa)是埃及的社会主义者,他用阿拉伯语写了社会主义一书。1908年,留学法国的穆罕默德贾迈勒(MUhammadJa

11、maI)学成回国后成立了祝福社会主义党(BleSSedSoCiaIiStParty),该党强调农业土地改革,忽视民族主义,但该组织不久就分裂了.1920年,穆萨等人成立了第二个社会主义政党一一埃及社会党(al-Hizbal-Misrial-Ishtiraki)。到1930年,其内部亦已处于分裂状态。“阿拉伯社会主义”在埃及的实践主要是纳赛尔社会主义。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对纳赛尔影响较大。后来,他明确把“社会主义”作为埃及的现代化道路,并将“纳赛尔社会主义”付诸实践。1947年4月46日,阿拉伯复兴党在叙利亚大马士革成立.1953年,阿弗拉克和比塔尔领导的复兴党同阿克拉姆胡拉尼领导的叙利亚社

12、会党合并,改称阿拉伯复兴社会党。该党在叙利亚是一个民众基础广泛的政党,并于1963年执掌叙利亚政权。1968年,复兴党在伊拉克发动“7月17日革命二此后,伊拉克成为复兴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的核心。1979年,萨达姆上台以后,在泛阿拉伯主义的旗帜下发动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他在理论上则系统提出萨达姆的复兴社会主义思想,其核心是突出伊拉克的历史作用和萨达姆在阿拉伯民族主义中的领袖地位。(18)海湾战争以后,伊拉克受联合国和美国的制裁。2003年3月20日,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伊拉克复兴党政权。1969年,卡扎菲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伊德里斯王朝,成为“伊斯兰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卡扎菲上台后,着手进行了

13、以民众革命、石油国有化与对抗欧美为特征的革命民族主义行动。2010年,卡扎菲政权在阿拉伯变局中被推翻,伊斯兰社会主义也宣告失败。目前,只有叙利亚仍然宣称是复兴社会主义政权,也是唯一的“阿拉伯社会主义”国家。“阿拉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治理特征政治发展是塑造“阿拉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模式的一个关键因素。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政治发展是政治体系对其社会和国际环境发生的变迁所做出的反应,特别是对民族国家构建、社会阶层整合和大众的政治参与和动员、全球化大势和民主化浪潮挑战所做出的应对。美国研究政治发展的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将政治发展按以下4个经常出现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即:理性化、国家整合、民主化和动员或

14、参与。(19)从政治发展的角度来看,具体到伊拉克和利比亚等个案,“阿拉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治理的特征如下:(一)治理主体的一元性特征治理主体的一元性在伊拉克表现为以萨达姆为首的复兴党一党执政。1968年,复兴党第二次登上了伊拉克的政治舞台。伊拉克复兴党通过清除纳伊夫一达乌德集团、打击军队政敌、与伊拉克共产党表面合作,实现了第兴党在伊拉克的绝对统治。可以说,复兴党复活了伊拉克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成为民众思想的先导和生活意义的寄托。在复兴党的号召、鼓吹与理论家的证明下,复兴社会主义众望所归,演变成神圣的文化符号,在民众中激发了巨大的凝聚力。伊拉克复兴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直接为国家权力服务,最

15、终成为复兴党统治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力量。(20)治理主体的一元性在利比亚则体现为卡扎菲控制下的革命委员会一手遮天。1969年政变是利比亚“革命民族主义”逻辑起点。卡扎菲掌权后,在利比亚采取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带有革命性的治国方略。他在政治上提出了“世界第三理论”,这一理论集中反映在他的绿皮书上。在实践上,他着力推动民众革命,动员民众政治参与,建构政治合法性,并在利比亚进行了非同寻常的伊斯兰社会主义尝试。从原则上来说,总人民大会和总人民委员会是利比亚的立法和行政机构,有权做出一系列决策。实际上,革命委员会成为保护革命成果、捍卫革命的先锋组织。从1979年开始,革命委员会控制了基层民众大

16、会的选举活动,能够对那些没有革命热情的候选人投否决票。通过这种方式,革命委员会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总人民大会的议事日程。革命委员会负责监督绿皮书在利比亚的执行情况,清除腐败与挪用公款等现象。1980年10月,革命委员会接管了国家的新闻媒体和出版社。革命委员会的功能就是捍卫革命,包括从精神上或肉体上清除“革命敌人”。(21)(二)民粹主义的国家治理特征民粹主义(POPUIiSm)可以从3个层面来理解:从社会思潮层面看,其政治治理手段是将大众化和平民化视为政治合法性的来源,以此评判社会历史的进步与落后。从政治运动层面看,坚持平民大众是社会进行激进变革的依靠力量,并把普通群众视为国家治理的唯一决定性力量,否认政治精英在社会政治变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政治策略层面来看,动员平民大众共同参与政治治理。伊拉克复兴社会主义和利比亚伊斯兰社会主义的民粹主义既是一种政治策略,也是一种社会治理和政治动员的手段。(22)“阿拉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民粹主义属性特点包括:第一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管理论文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