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骨折诊疗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颌骨骨折诊疗规范.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颌骨骨折诊疗规范(手术科室)颌骨骨折有一般骨折的共性,例如疼痛、肿胀、出血、移位、感觉异常及功能障碍等。由于颌骨解剖及生理特征的原因,其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有其特殊性。第一节下颌骨骨折下颌骨骨折较上颌骨骨折常见,这是由于下颌骨的位置占据面下1/3部分,其面积大、位置突出、所以骨折发生率高。下颌骨发生骨折的部位常与解剖结构有关,如正中联合部、颁孔区、下颌角区及踝状突颈部等为骨折好发部位。骨折块受咀嚼肌牵引常发生移位,导致咬合错乱。下颌骨骨折由于其解剖特点发生骨折的频度为黑状突颈、下颌体、下颌骨颁部、下颌升支和牙槽突。【诊断标准】详细询问创伤的部位,外力的大小及方向,常见骨折段移位。下颌骨骨折首先应
2、了解患者受伤的原因、过程及临床表现,同时注意全身情况。骨折处可见到面部创口、肿胀及皮下淤斑。下颌骨骨折可出现张口受限和运动异常,检查患者牙列可见牙齿咬合错乱及牙弓形态异常等情况。摄取下颌骨后前位与侧位片,有条件可摄取下颌曲面断层X线片,必要时行CT摄片。一般可确诊,并明确骨折部分、类型、骨折段移位情况及牙与骨折线的关系。(一)颁部骨折单发的正中骨折可无明显移位;双发骨折可由于颈舌肌和须舌骨肌的牵引向后退缩;粉碎性骨折或有骨质缺损,可使牙弓变窄。后两种骨折都可使舌后坠,有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的危险。(二)颁孔区骨折一侧颁孔区骨折时,前骨折段可向下方移位且稍偏向内侧;双侧颁孔区骨折时,两侧后骨折
3、段由于咀嚼牵引而向上前方移位,前骨折段向下后方移位,致颁部后缩及舌后坠。临床上骨折的移位方向有时还要考虑骨折线的方向,也能影响骨段的移位。(三)下颌角部骨折骨折线如位于下颌角时骨折段移位通常不明显,这是因为下颌角部两侧均有嚼肌和翼内肌附丽,骨折段不易发生移位。如骨折线在嚼肌和翼内肌附丽位置之前则前骨折段向下移位,后骨折段向上移位。(四)黑状突骨折单侧黑状突颈部骨折患侧耳前区可有压痛,张口时可加重,检查患侧状突的动度减弱或消失。牒状突颈部骨折移位时由于翼外肌牵引可向前内方向,颜颌关节区CT可明确诊断。不能向对侧做侧方运动,有患侧后牙早接触,前牙及侧牙可出现开胎。双侧状突颈部骨折时,下颌不能做前伸
4、运动,下颌升支向后上移位,后牙早接触,前牙开始更明显。局部肿痛及功能障碍程度较单侧取状突颈部骨折者为重,还可能并发不同程度的脑震荡及脑脊液耳漏。(五)咬合错乱根据不同部位的骨折而发生牙早接触、反胎或开胎等。(六)骨折段活动异常下颌骨骨折时运动不是整体活动,而出现分段的活动。下颌骨骨折伴有下牙槽神经损伤时,会出现下唇麻木。【治疗原则】1 .应在无全身并发症或全身情况稳定后,及时进行局部治疗。2 .合并软组织损伤时,应与骨组织损伤同时处理,其治疗要点见口腔颌面软组织损伤。骨组织损伤引起的骨质缺损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肋骨、肩胛骨、骸骨或腓骨修复,最好采用带血管蒂的骨移植,此方法术后植骨块吸收少,愈合快,
5、有利于下颌骨形态和功能的恢复,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3 .骨折线上的牙因固位所需应尽量保存,如牙已松动、折断、踽坏、牙根裸露过多或有炎症者应拔除,以免影响骨折的愈合。4 .骨折段的正确复位和可靠的固定,以恢复患者原有的咬合关系为治愈标准。5 .复位可在局麻或全麻下进行:(1)手法复位适合于骨折早期、较简单骨折、移位不大或骨折片较活动者。(2)牵引复位,用以各种夹板为支点的口内弹性牵引法,适用于手法复位失败者,多用于手法复位不满意的多发性骨折或骨折断端已有纤维性愈合者。(3)手术复位适用于复杂型骨折需做骨间固定者,或开放性骨折,或手法与牵引均失败的已错位愈合的陈旧性骨折。6 .固定方法:(1)单颌
6、结扎固定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的简单骨折,用钢丝“8”定型结扎、平行结扎、眼孔结扎、金属夹板结扎等。(2)颌间结扎固定为下颌骨骨折中最常用,在骨折复位的基础上,将上、下颌的夹板予以固定。(3)骨间结扎固定适用于开放性骨折、错位的陈旧性骨折,在骨折断端两侧各钻孔行钢丝或钛板固定。(4)颌周结扎固定适用于无牙颌患者。可利用其原有的托牙做夹板或临床制作一个夹板,再以不锈钢使其与颌骨一起行环绕颌周的结扎固定。(5)颅颌弹性绷带固定为骨折无移位的固定,或为其他方法的辅助固定方法。7 .牌状突颈部骨折可在磨牙区置23mm厚的橡皮垫,行颌间弹性牵引,外用颅颌弹性绷带固定;也可手术复位固定,一般不轻易行牌状突摘除。
7、黑状突骨折移位如果影响开口,应做手术复位、固定或切除。第二节上颌骨骨折【临床表现】外力直接作用于上颌部发生。骨折线沿外力方向及面骨的薄弱部延伸。而骨的薄弱部主要在上颌牙槽突底及与邻骨的骨缝联接处。外力的作用方式、方向、大小不同,使上颌骨折有多种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组合。包括单骨折线,多骨折线或粉碎骨折。临床除通常按1.e-F-ort方案分为三种类型外,还有上颌前骨壁骨折(含眶下缘骨折)型和腭中缝骨折型。【诊断要点】(一)充分了解外力的性质,打击力的方向,特别是了解伤后意识变化等。(二)上颌骨骨折常伴有颅脑损伤,应注意伤员有无昏迷,喷射性呕吐、头痛、脑脊液漏等。(三)检查同时应注意有无合并鼻骨、戳骨
8、等其它骨折。(四)典型的上颌骨骨折分11I型:1. 1.e-FortI型:骨折线自梨状孔底部牙槽突根部及上颌结节上方,呈水平方向向后延伸到翼突,及水平骨折。2. 1.e-FortH型:骨折线横过鼻骨,沿眶内侧壁向外下到眶底经颊骨下方颈上颌缝伸到翼突,可同时损伤筛窦及颅前凹而致脑脊液鼻漏,亦称锥形骨折。3. 1.e-FortHI型:骨折线伴有颅脑损伤,颅底骨折,眼球损伤等并发症。最为严重。(五)也可以出现骨折段移位及咬合关系错乱,由于翼内外肌的牵拉,使骨折段向后下方移位,致面中1/3变长。(六)摇动上前牙,上颌骨可随之移动。(七)眶周皮下瘀血,结膜出血及眼球运动和功能障碍,复视等。【治疗原则】(一)有颅脑损伤者,先处理颅脑损伤。(二)尽早复位于固定(2周内)。(三)手法复位为主,加以口内外固定。(四)伴有下颌骨骨折时,先复位固定下颌,再根据咬合关系固定上颌,并在颌间固定的基础上加颅颌固定。(五)一般固定3周左右。(六)上颌骨骨折无论是否行颌间固定均应颅颌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