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院高职教育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指导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学院高职教育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指导意见.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XX学院20XX级高职教育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指导意见为做好20XX年高职教育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本意见。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教师、教材、
2、教法改革,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二、基本原则1.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专业能力并重,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 .坚持标准引领,确保科学规范。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为基本遵循,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3 .坚持遵循规律,体现培养特色。遵循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处理好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3、学历证书与各类职业培训证书之间的关系,整体设计教学活动。4 .坚持完善机制,推动持续改进。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多方参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强化教师参与教学和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价与激励,做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反馈。三、主要内容及要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当体现专业教学标准规定的各要素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要求,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包括:1.专业群名称及群内专业;2.入学要求;3.修业年限;4.组群逻辑;5.职业面向;6.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7.课程体系;8.教学总体进程(含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9.教学建议;10.实施保障;11.毕业要求。坚持分类
4、培养,各专业(群)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生源类型、专业特色和专业实际,分类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意见针对3年制普通高职专业(群)制订,2年制专业及其他类型的专业,包括现代学徒制、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三二连读、技术技能类(退役士兵、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农民、在岗职工等)、定向培养专班、特高专业群,须参考本意见单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各类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1.明确培养目标。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根据学校办学定位,科学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保证培养规格。要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
5、展能力。2 .落实立德树人。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技术技能培养、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教学体系,切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3 .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学时不低于总学时数60%。积极推行生产性实训和实训性生产,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建好用好各类实训基地,根据专业实际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统筹推进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4 .严格毕业要求。细化、明确学生毕业要求,严把毕业出口关,确保学生毕业时完成规定的学时学分和教学环节,结合专业实际组织毕业
6、考试(考核),保证毕业要求的达成度。5 .促进书证融通。积极参与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突出以职业能力考核为重点的考核评价,同步参与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试点。四、规范学分管理实行学分制改革,开设充足的选修课程,保障学生自主发展,各专业选修学分占总学分的10%以上。各专业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网上选课,达到预期选修学分。(一)学习年限三年制高职专业基本学制3年,最长修业年限为6年,培养方案按照3年编排。(二)学时学分最低毕业学分150学分。(三)学分计算标准1 .按学期排课的课程以16学时折算1学分;2 .按周排课的实习类课程
7、以每周折算1学分;3 .每门课程的学分以0.5为最小单位;(四)学分互认学分奖励、学分互认转换按威海职业学院学分制管理办法(威职院办字(2017)43号)执行。五、课程体系(一)专业群课程体系按照“强化普适性技能,夯实基础性理论”的理念,突出现实岗位针对性,促进专业(群)持续发展,满足行业最新发展对岗位能力的需求,校企联合构建“基层共享、中层分立、顶层互选、企业特色”的模块化专业群课程体系。推进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的专业,增加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和内容,培养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其他专业需要与人工智能相关知识进行有机
8、融合,开展“人工智能+”专业建设,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新岗位的需求。做好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对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遴选与专业核心能力匹配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围绕初级、中级标准开发100-200学时的课程模块,嵌入专业(技能)课程体系,作为中层分立的重要内容;可围绕中级、高级标准开发100学时左右的课程模块,列入专业选修课程,作为学生提升专业高阶技能的重要内容。(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产训研创”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以基本技能实训为基础、以生产性实训和实训性生产为核心、以技术研发为动力、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总学时不低于专业总学时的60%,实战课
9、时不低于实践教学课时的30%o明确职业技能评价要求,以专业基本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培养为进阶,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开发生产性实训和实训生产项目,强化生产与实训融合、知识与技能融合、研发与创业融入的实践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提升。(三)人文素养课程体系系统设计构建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包括素质养成类课程和能力拓展类课程。1.素质养成类课程为全校必修课程,共计14门课程、33学分,由教务处会同课程承担单位统筹安排,具体要求如下。(1)思想道德与法治,3学分,48学时,机电学院、建筑学院、艺术学院、海大学院、交通学院、教育学院在第1学期开设,经贸学院、智慧学院、国
10、防学院、旅游学院、康养学院、国际学院在第2学期开设,课程负责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学分,56学时,经贸学院、智慧学院、国防学院、旅游学院、康养学院、国际学院在第1学期开设,机电学院、建筑学院、艺术学院、海大学院、交通学院、教育学院在第2学期开设,课程负责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3)中国共产党历史,1学分,16学时,在第3学期开设,课程负责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4)形势与政策,1学分,48学时,在第1至第6学期跨学期开设,课程设置在第5学期并记载成绩,课程负责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5)体育与健康,4学分,108学时,在第1-4学期开设。第1学
11、期设置体育与健康(一),1学分,28学时;第2学期设置体育与健康(二),1学分,36学时;第3学期设置体育与健康(三),1学分,22学时;第4学期设置体育与健康(四),1学分,22学时,课程负责单位:体育部。(6)美育,1学分,16学时,在第1学期开设,课程负责单位:艺术学院。(7)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学分,30学时,机电学院、交通学院、教育学院、经贸学院、海大学院、建筑学院在第1学期开设,国际学院、智慧学院、艺术学院、康养学院、旅游学院在第2学期开设,课程负责单位:教育学院。(8)劳动教育,2学分,240学时,在第1-4学期开设。第1学期设置劳动教育(一),0.5学分,60学时;第2学期设
12、置劳动教育(二),0.5学分,60学时;第3学期设置劳动教育(三),0.5学分,60学时;第4学期设置劳动教育(四),0.5学分,60学时,课程负责单位:学生工作处。(9)信息技术基础,3学分,48学时,国际学院、智慧学院、艺术学院、康养学院、旅游学院在第1学期开设,机电学院、交通学院、教育学院、经贸学院、海大学院、建筑学院在第2学期开设,课程负责单位:智慧学院。(10)大学英语,4学分,64学时,在第1-2学期开设。第1学期设置大学英语(一),2学分,28学时;第二学期设置大学英语(二),2学分,36学时,课程负责单位:国际学院。(11)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3学分,76学时,在第1
13、、3、4学期开设。第1学期设置大学生职业规划,1学分,14学时;第3学期设置创业指导,1学分,36学时;第4学期设置就业指导,1学分,16学时,课程负责单位:创新创业办公室。(12)军事理论教育,2学分,24学时,智慧学院、艺术学院、经贸学院、国际学院、旅游学院在第1学期开设,机电学院、建筑学院、康养学院、交通学院、教育学院、海大学院在第2学期开设,课程负责单位:学生工作处。军事训练,2学分,112学时(2周),在第1学期开设,课程负责单位:学生工作处。(14)大学生安全教育,1学分,48学时,在第1至第4学期跨学期开设,课程设置在第4学期并记载成绩,课程负责单位:学生工作处。2.能力拓展类课
14、程注重生活化、技能化、实用化,包含科学素质、人生理想、思维历练、文化品味等模块,不低于15学分,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2学分,公共选修课程由各教学单位面向全校范围开设,供学生自主选修。(四)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系统性、层次性、实践性、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构建以创新创业课程为基础,以专创融合课程为突破,以生产性实训和实训性生产为特色,以创新创业实践和孵化指导为关键的“四位一体”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改革考核形式和方法,注重考察学生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适应创
15、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论坛、社团、协会、竞赛等双创活动,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积极整合校友和社会资源,吸引优质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建立产教融合、科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六、教学创新团队及模块化教学1 .组建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打破按专业组建教学团队的传统模式,从合作企业等量引进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兼职参与教学创新工作。按课程模块构建结构化教学团队,注重专兼教师结合、技术技能互补、团队分工协作,提升团队教学创新能力。2 .探索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基于职业工作过程,在学校、企业和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模块化教学,实施实训导向、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全面推广
16、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团队教师定期开展交流互学,合作开展教研科研和创新工作,共同提高教学、创新和服务能力。七、方案制定与审定程序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与审定按学校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执行。各二级学院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教科研人员、一线教师和学生(毕业生)代表组成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二级学院主要负责人担任主任委员,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1 .学院主要负责人主持,专业群负责人、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会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做好行业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和在校生学情调研,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明确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形成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由二级学院存档备查。2 .专业(群)结合实际落实专业教学标准,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