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课文中的隐喻与教学.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27485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课文中的隐喻与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育论文:课文中的隐喻与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育论文:课文中的隐喻与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育论文:课文中的隐喻与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育论文:课文中的隐喻与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教育论文:课文中的隐喻与教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教育论文:课文中的隐喻与教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教育论文:课文中的隐喻与教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教育论文:课文中的隐喻与教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课文中的隐喻与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课文中的隐喻与教学.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教育论文:课文中的隐喻与教学一、识别与选择课文的隐喻内容(一)识别语言隐喻可以是整个篇章,可以是一个语段,也可以是一个句子,还可以是一个短语或一个词。但不管是何种情况,它是否为隐喻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涉及两个事物或事件;二是这两个事物或事件对应于不同的概念,也就是属于不同类别;三是通过一个事物或事件概念的属性特征来认识另一事物或事件。根据这三个条件,比喻,包括暗喻、借喻是隐喻;拟人也是隐喻。比如:(1)随着木板窗的关闭,孩子们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天窗)(2)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3)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

2、走着(走月亮)例(1)是隐喻句,一是句子涉及两个事物一一“屋子”和“地洞二二是“屋子”和“地洞”属于不同类别,三是通过地洞里的“黑”理解关闭了天窗的屋子的昏暗。例(2)也是隐喻句,句中有两个事物,“白鹭”和“诗”,而且这两个事物属于不同类别,要通过诗的特点理解白鹭的特点。例(3)也是隐喻句,句子中各有两种人与事物,“月亮”和人(母亲),星星和人(孩子)。月亮、星星,与母亲、孩子属于不同类别,作者把“人(母亲和孩子)”源域的情感思维特征映射到“月亮”“星星”这一目标域,使月亮和星星具有如母子一般的温情。像上面的三个例句,含有“似的”“是“好像”词语。这种含有隐喻标记的连接词的隐喻容易识别。有的隐

3、喻,没有隐喻标记,就要联系语用加以识别。如果一个句子孤立地看很难判断它是不是隐喻时,就需要引入语用线索。在某种意义上说,某一语言表达成为隐喻的第一要素就是从语用角度或语境角度来看,它是异常的。比如:(1)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丁香结)(2)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例(1),雪,多厚的雪也没有香气。联系句中的“香气直透毫端”,句中的“积雪”显然不是指很厚的雪,是指开得很繁盛的层层叠叠的丁香花。例(2),仅从诗的内容来看,描写的是水塘的景色和其中水为什

4、么这么清的原因。但这首诗的题目却是观书有感,联系诗题,诗的内容显然不是写池塘里的水,而是暗喻读书积累和读书开窍。(二)选择课文中的隐喻是否作为教学内容,就在于它是否是理解课文的关键词句,就在于看它是否最能体现文章特点(如脉络、层次、逻辑),是否能表达作者感情(如揭示中心、主旨、观点、情感)。(1)夏天里的成长。(夏天里的成长)(2)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只有一个地球)(3)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4)大红花都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

5、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好的故事)例(1),文章标题夏天里的成长,既是暗喻人的成长要抓住关键期,也暗示文章的线索,所选自然界的事物都与“夏天的成长”高度关联。例(2),是全文的中心句,用暗喻的形式表达了地球对人类的唯一性。例(3),用时光的脚步比喻母亲永无休止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表达作者对童年不能理解母亲终日劳作而无暇顾及自己感受的深深的愧疚。例(4),用一丈红的热烈比喻美好的生活,表达作者虽然身处社会的黑暗却仍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教学中,教师应该选择关键词句中的暗喻作为教学内容甚至是主要教学内容。二、根据隐喻的特点展开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隐喻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发现隐喻,理解隐喻。(

6、一)相似性一个完整的隐喻描述由如下几个组成部分:本体,话语或语句实际所指称的对象;喻体:用来描述本体的对象;喻底,本体和喻体对象发生隐喻关联时共同拥有的相似或类比特征;标记,直接标识隐喻的词语,如:像、好似、犹如等。其中喻底是隐喻所要传达的意义。在大多数隐喻中,喻底不直接出现在隐喻表达式中。隐喻的本质特征是基于相似性。构成比喻的本体表象和喻体表象之间在一点上必须极其相似。在理解隐喻时,我们要通过引导学生把握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来理解喻底。比如:L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好的故事)2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7、白鹭)3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丁香结)这些隐喻其实都是通过相似联想或想象形成的,是表象间的联想或想象构成了这些隐喻,构成比喻的本体表象和喻体表象之间都有一点极其相似。它们分别是以这样的方式来联想或想象的:例(1),属感官相似性。要通过感知觉特别是视听觉想象,寻找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即“本体表象一相似点的具象概括一喻体表象”,从而理解隐喻的意义。这一句子,喻体是“一天云锦”“万颗奔星”,本体是梦中的“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工“一天云锦”的五彩斑斓、无比艳丽,“万颗奔星”的变幻莫测,令人目不暇接,比喻“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美得令人

8、眩目,多得数不清。例(2),归属相似性。是认知主体经过认知加工进而将某种相似属性归属于两个实体,是人脑通过对认知的事物进行抽象加工的结果。要通过想象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寻找二者的相似点,即“本体表象一相似点的抽象概括一喻体表象二比如这一句,喻体是“散文诗”,本体是“白鹭”。散文诗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式,凝练灵巧,富有情韵,具有小巧、凝蕴、空灵、意境、理趣、音韵等六个方面的美学特征,用“散文诗”比喻白鹭,表达了对白鹭小巧、空灵美的赞美。例(3),情感相似性。情感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与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要通过想象本体与喻体之间的情感联系,寻找二者的相似点,即“本体表象一相似点的情感概

9、括一喻体表象”。比如这一句,从“探出”“窥”可以想象,喻体是“一个天真的美丽的小姑娘”,本体是“丁香结”,用“天真的美丽姑娘”比喻丁香结,字里行间满含对丁香结的喜爱之情。(二)语境性隐喻意义不是静止、抽象的词典意义,而是动态、具体的语境中的意义。L在上下文语境中理解隐喻上下文语境指与某个表达式在具体语篇中共同出现的其他文字信息,即表达在语篇内部的具体语言环境。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隐喻意义的传达是不能脱离语境的,而必须通过其密切相关的上下文中的语言实体相联系才能使其意义得以实现。如:(1)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开国大典)(2)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

10、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好的故事)例(1)的“红流”暗喻什么,联系文中的“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三十万人”,“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红流”指的是三十万擎着灯、舞着火把的游行队伍,队伍浩浩荡荡,场面红红火火,表达了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对新中国的无限向往。例(2)作者梦中的“好的故事”,主要就是一丈红和周边景物倒映水中的意象,这一意象代表热烈,代表美好生活,联系上下文的“做梦”的环境“鞭炮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但我总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昏沉的夜”暗喻社会现

11、实的黑暗。表达的是虽然身处黑暗社会,仍然心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2 .在情景语境里理解隐喻情景语境,是指与语言交际活动相关的主客观因素和具体情景。情景语境包括外在情景语境和内在情景语境。外在情景语境可以是环境方面的,也可以是语言方面的。内在情景语境指说者和听者双方概念化的共同经验和背景知识。比如:(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桥)(2)母亲向窗边走去,把窗户打开一半。“啊!”她说,“你现在有个小花园了!”(一个豆英里的五粒豆)例(1),“他像一座山”。他,就是那位老汉,“像一座山”那么高大那么坚定。联系当时人们慌乱逃生的情境,联系人

12、们平时对老汉的印象和对他的信赖,逃难的人们才会有“他像一座山”的感觉,才会有接下来的自觉地在他指挥下有序撤离的场景。例(2),“你现在有个小花园了”,只有熟悉这个女孩的不幸遭遇和绝望心情,才能理解一株绿苗对这小女孩的意义,才会在只有一株绿苗的情况下说出“你现在有个小花园了二小女孩的母亲是个“穷苦的女人”,“每天到外面去挣点儿生活费”,小女孩则是一个独生女,没有兄弟姐妹,“身体非常虚弱躺在床上一整年了”“安静地耐心地整天在家躺着“,没有看到一点生机没有看到一点希望。窗外突然冒出来的一株绿苗引起了她的好奇,也只有她的母亲,才会敏锐察觉到一株绿苗能让她女儿看到生机,看到希望。3 .在文化语境背景下理

13、解隐喻隐喻反映并体现社会生活、人们的思想变化以及社会的文化因素。因此,隐喻的理解也必须联系所处的文化语境,包括文化习俗和社会规范。如:(1)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北京的春节)(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桂花雨)(3)只有一个角落还是冬天。这是花园里最远的角落,一个小男孩正站在那里。他太小了,手还挨不到树枝,只好在树旁转来转去,哭得很厉害。(巨人的花园)例(1),只有中国人才熟悉自己民族的生活习俗,知道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是怎么过的,春节是怎么过的。联系中国人的生活习俗,才能理解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例(2),作者赋予桂花思乡的意象。中国有独有的桂文化,桂树丛生山林幽谷、秋芳冬荣、香味浓郁清芬。“比德”于道德品质的芳雅高洁、孤贞守正和耿介直言的气节品行。作者的寄物抒情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例(3),巨人的花园是英国童话。小男孩就是天使,如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神”。小男孩这位天使用自己的弱小的形象唤起巨人的同情心和怜悯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