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课题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课题结题报告.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小学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课题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的劳动教育研究领域就有了一些新的尝试。学界提倡劳动提供世界、劳动光荣,在高校大力开展劳动,让劳动教育攀升到了政治层面。在此期间,人们认识到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开始了对劳动教育方式的探索。80-90年代,马克思的全面技术手段教育、教育以及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在学界引起了一系列的研究以及实验,重视与其它学科的合作和德育教育的结合运用,将创新风险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贯串始终,注重对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的全面培养。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其意蕴亦存有着巨大的差异。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劳动教育开始注重技能的训练,并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
2、的职业计划与技能培训体系。世界各国对劳动技术的课程设置多样化、系统化。在了解的71个国家中,未开设劳动技术课的国家只有11个,极大多数国家在劳动类相关课程设置上呈现不同程度的倾斜。俄罗斯的劳动技术课程贯穿其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且在课时设置上超过了物理、化学等学科。美国有教育者提出,劳动技术课程应加强与数学、社会、人文等学科的研究与融合,开设综合课程,同时应注重加强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在社会化实践方面,学校会鼓励小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感知和体验,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认知水平和实践水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二、研究目标:1.通过资料分析,分析我校学生对“劳动教学”在小学日常基础活动教学中
3、应用的理解,探究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实现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的结合。2 .通过资料分析,针对小学劳动教育与德育结合的实践教学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形成具有机动性、灵活性的劳动教育教学模式,建立以过程性、阶段性和成果性为呈现内容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为依托,实现综合育人。3 .在小学劳动实践教学中利用“以劳树德”策略,整合课程资源,借助学科融合,实践跨界融合的新实践,通过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业务素质,实现核心艺术修养要求。三、研究内容:1.树立观念,认识劳动教育的必要性。目前小学生劳动风险意识淡化,不肯劳动,不会劳动,归根结底应是不能树立正确的劳动理念。现在
4、的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好好学习,能学到更多专业知识,大部分学校,把精力都放在学生学习专业学科上,而忽略了对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放松了劳动层面的基础教育。由于一些学校和家长对劳动教育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在劳动中不能充分地发挥其作用,有的甚至把劳动当作一种惩罚措施,致使其劳动意识淡薄,劳动锻炼的时间和强度也不够大。4 .突出劳动课程的多元化。劳动教育应是小学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劳动教育的设置与实施上,要把握其综合性、实践性、多样性和针对性。例如,引进家政实习、手工、园艺等课程,使基本劳动课程、拓展劳动课程和创造性劳动课程有机结合,掌握课程活动与课程内容的关系,使其更具综合性和多
5、元化。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应与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相适应,教师要把科技、经济、文化、社会资源整合起来,建立与学生的日常工作需求相适应的劳动教学。5 .依托实践劳动载体,让学生感悟成长。在义务教育阶段,应重视劳动课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课程相结合,以达到教学目标。在其他学科课程中,应充分挖掘劳动的内涵,以劳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劳动。例如,结合小学少先队教育,设立向劳模致敬主题实践,引导学生走进劳模生活,还可以邀请劳模到学校演讲,通过播放相关影视作品,让学生感受以劳树德精神内涵,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劳动观。6 .多元评价,激发学生的劳动潜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注重尊重和赏识学生,引导学
6、生积极参与学习。虽然学生的个性差异很大,但是大部分的小学学生都有一个共性,就是获得了赞扬,就会有一股冲劲。鉴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质,我们认为多元评估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个体能力。在评估内容上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评价,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多元评估。(1)教师评:老师们会根据每日的值班情况,对班级学生进行评分,每个学生都会有相应的分数,期末时可以用分数和老师交换礼品。(2)学生评:每个月的学校大扫除和班级大扫除让同学们结合个人评价和互相评价,实行打分制。(3)家长评:每个月父母会根据孩子的家庭劳动表现,对其进行评分。另外,在每学期结束时,老师还要对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的
7、劳动教育测试。经由对于一学期劳动操作技能的总结,加深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理解。(4)基于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分析导致问题的原因。(5)根据尚存的原因,给出小学劳动教育和德育融合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谋略,整合主题课程群,以项目式学习为主,合理规划课堂内外的时间和资源,形成校-家-社会的协调联通格局,将基本课程-选修课-社团-社工课程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一个开放式的服务平台上,全身心地投入到全面的、全领域的学习中。(6)以校外实践基地为主阵地,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基因。建立一个综合、具体的评估指标,破解“以怎么样为规范”的问题;运用多元评估办法和办法,解决怎么评关键问题;要
8、对如何使用评估结果进行反馈研究,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四、研究结论:(一)热爱各类劳动项目的情感受到激发。1.劳动前激发内在动机。校园常规劳动可以提升学生的义务责任感。低段值日工作任务分解细化到具体的每一位同学的具体行为。其二,激励学生的劳动行为。到三四年级后,学生会逐渐将劳动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到了五六年级,温馨的提醒不自觉做值日、做劳动的同学,通过几周,学生做劳动的自觉性会增加。2 .基于家校合作的自我服务劳动。协同育人的准则应该充分体现家校合作,利于教育的生成。家校教育应该充分体现一致性。老师会根据情况布置家庭劳动作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劳动作业:小学一年级入学后学会系鞋
9、带、梳头发、叠被子衣服等劳动;二年级学会整理衣服;三年级同学整理卧室等;四年级的清洗自己小衣服;五年级同学学会一道菜;六年级时就能够做简单的财务管理等。这些劳动的作业都是需要家长合作、监督引导、记录。通过家校合力,学生的家务劳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3 .劳动过程中,引导孩子主动创造追寻“愉悦、满足、幸福”等积极情绪体验。校园“快递站”、“邮局”、“动物园”等,学生可以体验收银、种植、警察、环卫、快递员、邮递员等职业。在劳动中体验各异职业,在劳动完毕后,学生的具体任务应是对于劳动中的过程感受最美工人的不易。可见,鉴于STEAM观念的小学校园劳动教育体验,不光给了学生们知识,更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
10、能力和热爱劳动的品格,提高了学生乐于劳动的行为准则。4 .撰写了阳光小学学生劳动习惯现状调查研究报告。通过开展“五个一”活动、每周在校做一次服务性劳动、家务劳动的情况调查,评选“最美劳动小能手”,通过活动的组织、开展、总结形成劳动习惯相关数据撰写研究报告,在活动中让学生的内在动力得到激发,能力得到提升。(一)激发和引导学生建构积极的劳动品格。1 .引导学生开展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活动和技能训练,全面认知各类劳动项目和技能,为劳动品质的培育奠定扎实的根基。2 .创设最优沉浸式体验劳动形式,放手让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激发和培养劳动品质。3 .打造阶段优势来帮助学生,创设有难度的劳动任务来训练强化和内化
11、劳动品质。(1)自理劳动、家务劳动教育:归入各个教学班劳动教育活动,家校一体工作结合起来,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家长学校”传递给孩子及学生家长,构建家校劳动基地。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和劳动能力,通过“雏鹰争章”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家务劳动实践活动。(2)班级劳动教育:值日确保每位学生参与班级劳动,人人有事干。开展学校大扫除活动即每周一次,进行劳动的指导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3)节日教育:各班在五一劳动节、十一、春节等节假日期间,开展“最美劳动者”主题班队会,诵读、戏剧节等活动。五、研究建议: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课程设置不够完善、教师素质不齐、教学资源不足等。为应对这些挑战,
12、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加强课程研发,完善课程设置;二是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培训;三是整合资源,丰富教学手段。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更好地推进小学劳动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在新课程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与德育的融合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以及方法论价值。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本文从意义与价值、必要性与可行性、实践策略与案例分析、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明确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理论基础;二应是加强实证研究,阐述融合效果的评估方式;三是拓展实践探索,总结更多具有操作性的融合策略与案例。经由这些研究,以期为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