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核心素养教学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依托核心素养教学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论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依托核心素养教学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摘要:新一轮课改强调学生科学素养的获得,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以科学探究精神为核心的核心素养。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基础科学素养的重要学科,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发展探究能力,提高科学核心素养。关键词:核心素养,科学探究在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中,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和科学研究方式,是一种学习科学观念、发展科学思维、形成科学态度和责任的手段和途径,也是一种综合的能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科学素养的获得,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势必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需要教师不断顺应新
2、课改的具体要求,以核心素养教学为依托,帮助学生在求知过程中,能够获得新知,增强科学研究能力。一、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和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倡导,小学科学教学目标呈现多元化特征,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充分落实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对科学保持探究的动力和思考的能力。小学生对于异彩纷呈的科学现象很有兴趣,但难以形成探究意识,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设计有效的问题、创设丰富的情境,给予正确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的引导。课堂提问是小学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师生沟通手段,教师可以设计精巧的问题,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导入部分教
3、师出示两杯体积相同的液体,将一个马铃薯分别放入两杯液体中,学生看到马铃薯在一个杯中下沉,而在另一杯中上浮的现象,就会很惊讶。之前他们所观察到的沉浮现象,往往会沿着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重量和体积的关系来解释。此时教师提问:同一个马铃薯放入体积相同的两杯液体中,一个上浮一个下沉,这与马铃薯有关吗?(无关)和液体的多少有关吗?(也无关)那可能与什么有关呢?学生立即能得出:只可能与液体本身有关。教师继续提问:“这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继续探究”,从而引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驱动力,还可以通过教师结合学科知识,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以直观有效地感悟趣味性实验来实现
4、。如磁铁的两极一课中,学生大多喜欢并玩过磁铁,但对于磁铁有南北两极以及两极的性质认识不清。如果教师单纯展示学生所熟悉的磁铁的玩法,学生兴趣不大。于是我制作了教具-磁传动演示器,本教具是将两块粘有数个小磁铁的圆盘(相邻两块磁铁磁极相反)相向而立,中间间隔3厘米,且不接触,以操纵一盘带动另一盘从动,并带动从动盘连接的重物被提起。学生看到两盘不接触也能转动起来,还能提升重物,感到不可思议,好奇心瞬间被激发,对磁铁的两极和性质的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驱动力。二、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培养质疑和实证性思维科学思维是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的核心,推理和论证是科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科学探究
5、的全过程。科学教学应时时处处体现实证意识,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从证据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应当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培养好奇心。美国国家科学技术标准提出:科学是格物致知的一种路径,其基本特点是以实证为判别尺度,以逻辑为论辩武器,以怀疑为审视的出发点“。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启发引导,精心设置质疑情境,使之产生强烈的质疑意识,进而主动进行质疑。如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中加热白糖的实验,虽然白糖是学生熟悉的物质,平时将它溶解于水中见得多,但少有加热白糖的经历。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描述白糖加热前的特征:无色、固体颗粒,接着提问:“加热后白糖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学生猜想白糖在形态、颜色、气味等
6、方面会出现的变化。实验前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加热过程中这几方面的变化。实验完成后,学生兴奋地提出各种问题:“白糖化成糖水为什么会变色?加热时为什么会冒出很多气泡?加热到最后产生的黑色物质是什么?黑色物质为什么会燃烧?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交流研讨,积极思考寻求答案。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经历像科学家一样的实证过程,引用证据来证明设想或已知结论,形成共识,构建科学概念,促进学生尊重客观规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以种凤仙花,经历其一生生长变化过程为载体,让学生在亲历中认识植物身体各部分及其功能。如果仅利用课本的
7、文本图片或视频进行教学,获得的感知是有限的、非直观的。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科学知识,不利于形成实证性思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教学本单元,教师应做大量准备工作:风仙花种子的储备、观察记录方法的指导、观察记录表格的设计、表格记录方法的指导、布置学生准备种植工具、分期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记录,如拍照、画图、测量数据、图表等,还有学生观察记录的评价设计等。观察过程是一个持久的过程,获得大量的实证性资料,尤其是数据的测量记录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艰难过程,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又悉心地加以指导。最后还要与学生分享收获的喜悦,帮助他们整理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获得科学结论。而学生亲历整个探究过程,取得真实有效的数据,
8、亲身体验了鲜活的生命历程,不仅训练了观察记录能力,更发展了以事实为依据,通过陈述、交流、面对有力证据及时调整观点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证性思维。三、教师要善于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探究能力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能从多方面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建立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明确小组成员分工,确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往往能够以有限的教学时间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质,让课堂真实有效,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生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如摆的研究一课,在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一通过实验探究摆的快慢与摆线长短和摆锤轻重这两个因素是否有关后,
9、教师让各小组讨论这两个实验中要改变和不能改变的条件,然后各组进行明确分工:实验员1名,负责组装实验器材和起摆,计数员1名,计时员1名,记录员1名。实验开始后,每个成员都很投入,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又密不可分的,任一成员出现差错,发生较大误差,都会导致整个小组实验的失败。因此,每个人都需要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只有每名成员都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小组整体目标才能达成。由于有了共同目标,小组成员间就成了利益共同体,才会共同努力。用纸造一座桥一课,教师采取了小组件竞赛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用一张纸造一座承受力大的桥。教师提出任务和要求:“用一张报纸,在规定时间内,用少量胶带造一座跨度为35厘米,宽度大于
10、10厘米,能承受200克以上重量的桥,小组间进行承重比赛。明确任务后,各组展开讨论:“纸的承受力有什么特点?怎样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什么形状和结构能承受较大重力?各组根据讨论结果画出纸桥设计图。接下来小组分工:有量尺寸的、剪裁的、粘接的、承重实验的。小组制作过程中,讨论声不绝于耳:有认为纸薄量少难以承重的,有做到一半推翻重来的,有制作尺寸不对的,有在形状结构设计上有分歧的等等。这正是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的好时机:当有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相近疑难个人无法解决时;当学生对某一问题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时;当学生学习任务较多,需要分工协作时;当学生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时,都是进行合作学
11、习的好时机。当各组在一片争论又相互协作中完成各自的纸桥作品时,每名成员都体验到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价值所在。四、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科学学习是和生活相关的,特别是与日常生活、学习、人生观建立相关的一个过程。小学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应从生活化入手,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尝试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对教学内容进行解析,赋予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探究热情。如认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塑料梳子梳头发,脱毛衣会听到嘛啪声,手瓶碰金属物会有触电感等,来获得真实直观的静电感受。水的三
12、态变化一课中,教师出示一杯冒“白气的热水,再让学生“哈”一口“白气”,让他们说说“白气”是什么?怎么形成的?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却又不易注意的现象,通过教师的设计与启发,学生打开了思维大门,调动了自身生活经验,对问题充满好奇心,提高了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素养的提高是通过行为方式的改变和学生生活习惯的养成表现出来的,因此,科学教学最终应回归生活,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后,让学生解释超市卖的瓶装液体为什么都不装满?学习了斜面后,让学生阐释为什么经常看到马路与人行道之间搭“斜坡”,它有什么用?学习了营养要均衡后,让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符合“食物均衡膳
13、食宝塔标准的“一日三餐的营养搭配。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产生共鸣,体验到生活处处有科学,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综上所述,依托核心素养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善于质疑,发展学生的实证性思维,还要通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以及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究科学知识,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帮助学生在未来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中,实现多方面科学核心素养的有效获得。参考文献:刘恩山: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322郭乾伟: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探究J.读与写,2020(6):2033刘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几教育,2020(6):704林长太:让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J.教书育人,2013(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