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投行与传统多边开发银行的比较.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265863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亚投行与传统多边开发银行的比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亚投行与传统多边开发银行的比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亚投行与传统多边开发银行的比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亚投行与传统多边开发银行的比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亚投行与传统多边开发银行的比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亚投行与传统多边开发银行的比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亚投行与传统多边开发银行的比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亚投行与传统多边开发银行的比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亚投行与传统多边开发银行的比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亚投行与传统多边开发银行的比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亚投行与传统多边开发银行的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亚投行与传统多边开发银行的比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亚投行与传统多边开发银行的比较【内容摘要】作为新兴国家参与建立全球发展治理新机制的重要尝试,亚投行在其建制和发展过程中与传统多边开发银行呈现出机制趋异与趋同并存的特点。一方面,亚投行在机制目标、制度设计、治理结构和决策模式等方面具有制度趋异的特点,展现出优势与创新。另一方面,亚投行在业务原则、融资政策、机制理念和伙伴关系等方面具有制度趋同的特点。制度趋异反映了新兴国家以实际行动践行多边主义,提升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获取制度合法性,回应域内国家发展需求,切实保障成员国利益的诉求。制度趋同则体现了新兴国家学习兼容主流国际规范及对标最佳实践,提升机制有效性的考虑。亚投行制度趋异和趋同现象反映出新兴国

2、家在创立全球发展治理新机制时既追求建制的代表性,又追求机制有效性;既“推陈出新”,又“博采众长”的建制理念。【关键词】亚投行国际发展融资全球发展治理制度设计理念近年来,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全球发展治理与国际发展融资领域中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明显变化。随着实力和地位的日益上升,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治理包括全球发展治理中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面对全球发展领域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现状,以及传统多边融资机构中代表性不足的问题,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主动承担起公共产品的供给者角色,试图通过建立新的机制来填补这一缺口。由中国发起并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作为新型多边

3、开发银行的代表,以其务实的机构宗旨和创新的治理模式为全球发展治理融资注入了强劲动力。创制之初,外界普遍认为亚投行将与传统多边开发银行在制度设计、贷款标准等方面保持差异,因其属于新兴机制且发起国并非传统发达国家。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亚投行虽然表现出了自身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如治理机制和运营理念的创新,但是在项目标准及业务领域等方面与传统多边开发银行存在趋同现象。那么,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发展治理领域创立的新机制为何会同时存在这种与传统机制趋异和趋同的现象?本文旨在通过对新型多边开发银行与传统多边开发银行之间的趋同和趋异现象进行分析,探究新兴市场国家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与改革的指导理念。一、文献回

4、顾制度趋异和趋同是国际机制在发展进程中所表现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演化倾向,其背后反映的不仅是不同国际环境下大国关系与国际机制演进逻辑的互动,也是功能性治理的共识性和必然性要求。一般而言,趋同(COnVergenCe)是指研究主体及其各种属性之间相似性的增加;趋异(divergence)是指研究主体及其各种属性之间差异性的增加。综合分析既有文献后发现,当前学界存在许多分别从趋同和趋异两个角度讨论全球发展治理领域新兴建制的研究,且具有理论深度,但能将二者整合至同一分析框架且能从全球治理的建制理念层面予以系统性分析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既有研究将制度趋异视为国际制度主导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主动塑造制度所产生

5、的必然结果。新兴市场国家对国际机制合法性和代表性的追求、通过制度中性获取制度红利以及大国博弈等因素均导致亚投行与传统多边开发银行趋异。其一,以往国际发展融资格局均由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的传统多边开发银行主导,其在项目运营过程中对于发展中国家需求和具体国情的忽视,以及试图利用金融工具附加条件干涉受援国内政的做法,引起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不满。对此,南方国家吸取了传统机制的教训,试图通过整合资源、凝聚力量,重新建立一个更加符合其发展需要与国内标准的新型多边开发银行。相同的身份与共同的诉求将发展中国家团结在一起,打造出一种全新的国际发展合作机制。其二,新型多边开发银行是新兴市场国家面对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

6、秩序作出的制度性回应。面对长期以来被发达国家把持的国际发展融资体系,发展中国家试图建立一个权力结构更加公平、业务流程更加精简、机构运行更加高效的多边融资机构。同时,崛起国也希望通过竞争性机制与守成国讨价还价,进而倒逼传统发展融资机制的改革。总的来说,多边开发银行间的制度趋异现象对机构本身产生的都是较为积极、正面的影响,其建制逻辑反映出新型多边开发银行对传统融资制度的突破和创新,增强了新兴多边机制的代表性,探索并拓展了全球发展治理的更多可能性。至于制度趋同,既有文献将其原因归为主动和被动两种。一是主动趋同,以确保建制有效性。当一个新组织面对其所处的制度环境时,为了生存并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其会自觉

7、或不自觉地建立许多与传统组织相似的制度。作为国际发展援助领域先行者的世界银行(以下简称“世行”),其组织结构与设计理念成为各区域多边开发银行建制时的蓝本。在日常的项目政策制定中,世行经常与亚投行共享政策标准等知识信息。这有助于减少重复劳动,减少成本消耗。朱杰进指出,学习、模仿传统多边开发银行成熟的制度框架与通行做法,能使亚投行以最低成本和最快速度搭建起制度框架,并妥善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李耐德指出,在多边开发银行强调政策和程序协调一致的时代,熟悉但有所改进的业务流程将比全新的业务流程带来更少的负担。二是被动趋同。多边开发银行的趋同现象同样源自外部主流行业融资标准和国际政治环境的压力。从传

8、统机制理念的“渗透效应”来看,传统多边开发银行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经验规范会在一定程度上因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扩散至新型多边开发银行,潜移默化地促使新型多边开发银行吸收传统银行的制度。从发展融资的政治环境来看,由于新兴机构在国际标准制定权和创造具有国际引领力的治理理念方面优势不足,不得不在建制初期对标既有的国际标准,同时,为了获得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持,新型多边开发银行也需要融入所谓“自由主义国际秩序”,这也将导致其与传统多边开发银行的趋同。最后,部分研究注意到同样由新兴市场国家倡导建立的新型多边开发银行间也存在建制路径上的差异,即不同新建机制存在与传统多边开发机构趋同和趋异的现象。既有研究认为,这种

9、现象是主导国在新制度的代表性与有效性之间进行取舍的结果。朱杰进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理论范式,结合“关键节点”与“反馈效应”概念,指出新型多边开发银行在其筹建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借款国与股东国的方案干预,迫使主导国制定不同的建制方案与其竞争,经过谈判和妥协最终反映为多边开发银行不同导向的运营制度模式,从而提出了一种针对新型多边开发银行分别出现趋同和趋异现象的原因解释路径。朱杰进还利用委托一代理理论与社会化理论探究了亚投行与新开发银行出现自主性差异的原因,并指出了新兴经济体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两条不同路径:一是通过在现有多边开发银行框架下进行建制,兼顾借款国需求与国际最佳标准要求,争取国际化伙伴关系;

10、二是通过另立新制摆脱现有多边开发体系,更多尊重借款国的发展需求与实际国情,动员本土化伙伴关系。上述研究分别从不同视角对新型与传统多边开发银行间的趋同和趋异现象进行了分析,但几乎都是就各多边开发银行的单一趋同或趋异现象展开研究,即使能够有意识地同时关注存在于新型多边开发银行间的趋同和趋异现象,研究对象也仅限于两组银行间的差异,未能注意和剖析部分机构内部实际上同时存在趋同和趋异两种现象,且未能将产生这一现象的主客观原因(尤其是建制理念或理念根源)放在统一的框架下进行系统性对比分析。本文将要探究的正是单个多边开发银行中同时出现的制度趋同和趋异现象及其成因,这也是本文在既有研究基础上的创新之处。二、关

11、键变量与理论框架从文献回顾中可以看出,新型多边开发银行在治理结构、运营理念、业务领域、政策框架、融资标准等方面的制度设计与传统多边开发银行存在相似和不同之处。这种同质化与差异化并存的设计思路实质上是新型多边开发银行对传统机制先进理念的继承和对固有问题的规避。基于既有的研究,本文针对关键变量给出了工作定义:把制度趋异定义为新机制相对于传统机制在制度设计方面的创新,把制度趋同定义为新机制相对于传统机制在制度设计方面的学习。趋同与趋异的理论路径不同,但是彼此间存在互动(见图1)。首先,受国家属性驱动,追求代表性导致趋异。一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要求提高机制的合法性,呼吁通过建制增加成员国的代表性

12、;二是引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关注的发展议题,通过确保平台关注议题的发展属性,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群体参与全球治理的制度性话语权。提高行为体的包容性、促进利益分配更加合理公平是制度合法性的基本保障。当下的全球发展治理体系是基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面对新兴市场国家日益高涨的改革传统多边融资体系的要求,西方发达国家出于霸权护持目的,利用传统多边融资机构中的非中性制度,频频阻挠旨在提升发展中国家制度性话语权的改革进程。为回应现有体系中合法性不足的问题,新兴市场国家转而诉诸另立新制,试图创立一个更具代表性、更加专注于发展中国家发展需要的多边开发机制。因此,多边开发银行的趋异现象是源于追求“中性

13、制度”的行为动机,要求提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和制度性权力。其次,受国际环境竞争压力的影响,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追求机制的有效性,通过学习和继承来提高国际竞争力。一是遵循学习效应,学习最佳实践;二是适应环境,兼容国际规范。两者都是追求机制有效性的重要表现,目的都是为了机构生存和赢得国际竞争。当新兴国际组织运营所处的制度环境不确定性较高时,其会主动模仿较为成功的传统国际组织。在多数情况下,多边开发银行的趋同现象源于新机制的学习效应与适应环境的本能。学习效应是指行为体掌握有关系统演进的知识需要结合旧系统的实践经验来进行,其作为一种报酬递增机制可作用于制度竞争。而且,对包括以西方发达

14、世界最佳实践为代表的成熟发展治理机制的学习与继承,不仅有利于提升新机制的有效性,而且充分体现了新兴市场国家建制所遵循的全球治理理念的包容性。此外,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培育既有国际视野、又有自主意识的国际组织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为突出。只有代表新兴市场国家发展理念和治理需求的人才走上国际舞台,其国际话语权和制度性权力才能得到根本性提高。这既是趋同现象中的学习效应,又是实现趋异现象中增加代表性和话语权目标的重要路径。三、案例分析本文将以亚投行这一新型多边开发银行为案例,对导致多边开发机构发生趋同和趋异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一)亚投行与传统多边开发银行的趋异及其原因在某种意义上,亚投行的诞生肩负

15、着推动全球发展治理体系改革的历史使命。面对传统多边发展融资体系中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则和制度,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将亚投行作为改革试点,探索构建基于真正多边主义的新型国际发展融资机制。新旧国际机制间的生态变化势必导致亚投行与原有多边开发银行产生各种各样的差异,其背后反映出主导国对多个方面改制目标的追求。第一,增加成员国代表性,提升机制合法性。多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出于霸权护持的目的,频繁干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机构中提出的平权议题,使发展中国家在传统国际金融体系中的权力和地位始终得不到提升。为改变这一现状,亚投行进行了多项制度创新,以实际行动践行多边主义,提升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并为自身争取制度

16、合法性。急J新制度先行者权益,兼顾小国的参与权。亚投行创造性地提出了“创始成员国”的概念,并赋予第一批签署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以下称“协定”)的成员以“制度先行者权益”,其中包括投票权中的特权与提名董事的特权。亚投行为每个创始成员国都分配了600票的创始成员投票权。这一制度设计使得最早加入亚投行的成员国获得了对机构事务的额外话语权,极大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参与银行筹备的积极性;同时稀释了股份投票权在总投票权中的比例,限制了持股比例较大、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成员权力。在亚投行的投票权中,股份投票权的比重约为85%。相比之下,世行的股份投票权比重为94.5%,亚洲开发银行则为80%o亚投行为某些国家设置固定数量的额外投票权的做法在理论上更有利于小国获取更大影响力。此外,创始成员国还享有优先选派董事和副董事的权力。这为新机制设置了“定向受益者“,确保了创始成员国对机构的主导权和建制积极性,极大提升了新机制中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体现了中国作为亚投行发起者始终为发展中国家谋福利的理念。采取公开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管理论文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