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心得体会】强化人才支撑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流发言心得体会】强化人才支撑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3篇.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交流发言:强化人才支撑,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具有强大发展动能,能够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人才既是创新的发动者,也是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更是制度变革的推动者。要以科技创新为关键,以人才资源为根本,厚植人才成长沃土,着力在引”“育”“用”“激”等
2、方面下功夫,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自主培养创新人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前提。加强本土人才培育,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既要培养一大批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也要培养具有前瞻眼光、把握未来需求、熟悉技术变革趋势、洞悉商业机会并且能够将相关产业要素进行整合,推动产品和服务商业化的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企业家。紧跟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优化学科建设布局,培养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加大人才自主培养力度,着力提升自主培养质量,为人才“量身定制”创新
3、精品课程,强化跨学科、跨领域交叉融合,多采用一线指导、实地研学、帮教带练等方式巩固教育培训成果。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完善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不断激发人才培养“内生动力”,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吸引集聚顶尖人才。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是人。引进人才是提升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创新引才思路,聚焦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特色
4、产业,大力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向高素质技术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等群体广发“招贤令”,吸引更多人才就业创业。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强顶尖创新人才的海外引进,吸引具有创新潜力和留华意愿的优秀人才,推动全球顶尖人才集聚、提升创新策源功能,努力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打破地域限制、领域隔阂、文化障碍等的制约,优化引才流程、健全人才引进服务机制、提升引才环境,为他们提供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的支持和服务保障,凝聚推动创新发展的“人才增量二完善机制激励人才。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必须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
5、制障碍,破除唯学历、唯职称等评价人才、使用人才的藩篱,充分激发人才参与创新创造的活力。健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机制,不断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积极性。强化保障激励,积极推行人才奖励“一事一策”“一事一议”等个性化服务,提供人才政策落实“一站式”服务,及时为人才提供政策咨询,帮助解决创业资金、安居住房、医疗保健、子女就学等实际问题。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激励广大人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担当、善作为。“四链融合”用好人才。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当前,世界产业
6、能力竞争、高科技能力竞争、市场能力竞争空前激烈,人才是决定能否在这一竞争中胜出的决定性因素。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健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的政策体系,疏通各环节人才、资金进入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渠道,促进人才和资金的集聚整合、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引导人才、资金等要素服务于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用好人才第一资源,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全方位引进、培养、使用人才,倾心引才、悉心育才、真心爱才,进一步厚植人才成长土壤,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汇聚强
7、大人才支撑,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发言完毕,谢谢大家!贯彻落实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的要求心得体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因地制宜作为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原则,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均衡发展、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四个方面阐述因地制宜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心得体会。一、因地制宜是实现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关键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需求和发展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只有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生产力,才能实现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近年来,各地区纷纷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取得了显著
8、成效。如浙江的块状经济、江苏的产业集群、广东的珠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等,都是因地制宜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成功案例。二、因地制宜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链水平因地制宜原则要求我们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发展产业。这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水平。例如,我国东北地区资源丰富,适宜发展资源型产业;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适宜发展外向型产业。通过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水平逐步提升,为新质生产力的成长奠定了基础。三、因地制宜有助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转化效率因地制宜原则强调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发挥地方特色,提高科技创新能
9、力和转化效率。各地应结合自身优势,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核心竞争力。如北京、上海等地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优势,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兴产业;广东、浙江等地依托企业优势,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因地制宜地推动科技创新,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四、因地制宜有助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原则强调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地应结合自身生态环境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环保措施。如青海、西藏等地加大生态补偿力度,保护高原生态环境;浙江、福建等地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实现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四川、贵州等地加大绿色发
10、展力度,推动旅游业、农业等产业发展。通过因地制宜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因地制宜是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原则。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的要求,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发挥地方优势,推动地区经济均衡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转化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发展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发言稿自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后,这一名词被赋予了新时代内涵和实践指导意义。特别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政府十大
11、工作任务之首,更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如何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了我们需要深刻领悟践行的时代课题。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好“为”与“不为”的尺度,才能因地制宜、顺势利导,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地大物博、区域差异显著、各地资源禀赋不尽相同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走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势必需要因地制宜,切忌全国大搞“蜂拥式”“一般粗”的发展模式。地方应聚焦本地区的特色产业和显著优势,差异化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适宜本地实际情况的发展规划,要敢于做、善于做,大力推、快速推,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观能动性;对不符合本地实情、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经验的做法,谨慎研究或拒绝实行,坚决把有限的时间、精力、财力、物力
12、聚焦在重要的、合适的实情上。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关注到“内”与“外”的联动,才能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增强全球经济共享红利。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与国际技术、标准的接轨和全球市场的分工、合作,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地实现国际资源的流动和生产要素的配置。对内而言,我们要吸引全球先进技术和创新成果在我国落地生根,引导先进技术和优质要素带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生产力蓬勃发展;对外而言,我们也应善作善为,以发展起来的新质生产力普惠更多人,将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推出国门、走向世界,既争取更多发展空间,也反哺全球经济,真正实现全球经济共建、共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协调好“守正”与“创新”
13、的平衡,才能以旧带新、统筹推进,大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我国作为全球制造大国,传统制造业仍然是我国工业经济的主体,既关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计民生,也是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基础和载体,因此“不忽视、不放弃”既传递出总书记对于传统产业的关注和重视,也为我们指明了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的碰撞融合的方法论,即“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工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这场产业链布局战中,只有打好“攻”与“守”的组合拳,才能在新时代征程中把握机遇、攻坚克难,在大浪淘沙的经济浪潮中坚守阵地、扩展市场,不断稳中求进、进中提质、向新发力、以质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