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株洲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株洲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株洲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一、纲要实施的基本工作两年多来,围绕落实株洲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细化株洲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主要任务。陆续发布实施了“两型”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和生态环保、科教建设、新农村建设、“数字”城市建设等26个重点专项规划和15个重大专题规划。建立了“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库,动态储备了1万亿元总投资、100o个重点项目、100个综合性工程。根据“十二五”发展需要,确定了“三个七”的项目投资目标,5年要确保累计完成7000亿元以上的投资总量、建设700多个重点项目、组织实施70多项综合性工
2、程。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实施情况适时进行调整、补充,形成滚动开发机制。目前,项目库已收编重大项目1073个,总投资约14100亿元,“十二五”期间规划投资约11200亿元。其中:围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建设教育强市,规划建设科技教育类项目63个,投资约560亿元,在“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约470亿元;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类项目560个,投资约7700亿元,在“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约6100亿元;围绕交通、能源、城建、环境治理等领域,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类项目363个,投资约5300亿元,在“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约4200亿元;围
3、绕文化、住房、民政、卫生等民生需求,规划建设民生社会类项目72个,投资约540亿元,在“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约430亿元。二是抓好年度落实。根据株洲市纲要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研究确定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和工作措施。株洲市“十二五”纲要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指标体系。三是加强考核评价。通过制定“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株洲市重点工作(项目)政绩考核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将重要调控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区县、有关委办局和重点企业,并纳入年度政绩考核。开展重点前期项目建设管理工作考核,对市财政局、商务局、住建局等15个重点职能部门进行了集中考核。二
4、、纲要实施的主要业绩1.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推进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十二五”中期,我市经济发展势头既快又好。到2022年全市GDP达到1759.4亿元。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213.8亿元和135亿元,分别增长21.9%和24%。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达到12.2%,比“十一五”末提高1.9个百分点。2022年,株洲新引进项目528个,开工项目1636个,在建项目总量达到1983个,市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137个,县级重点建设项目419个,有6个百亿投资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千亿。两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99亿元,年均增速35%,按此增速,预计“十二五”
5、期末,将达到9000亿元,是“十一五”的4倍。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截至2022年末,全市万元GDP能耗两年累计下降10.3%。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全市进出口总额从2022年14亿美元增加到2022年21.5亿美元。区域经济全面发展。2022年末,全市城区生产总值874.2亿元,增长I1.5%,占全市的比重为49.7%;县域885.2亿元,增长12.5%,占比为50.3%。城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3亿元,增长24%;县域为80.8亿元,增长25.7%。城区规模工业增加值385.3亿元,增长12%;县域382.4亿元,增长16.6%。城区固定资产投资631.9亿元,增长35.7%;县域518.5亿元
6、,增长35.2%。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到2022年末,株洲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一五”末的9.7:58.5:31.8调整为8.3:60.6:31.1,第一产业下降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0.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16.8亿元,增长3.9%。粮食总产量突破180万吨,连续九年丰收,农业机械化率达到64%,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200亿元,唐人神集团成为全国首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第二产业增加值1066.4亿元,增长13.4虬全市共有工业企业6600多家,其中年产值2022万元以上规模企业1313家,上市企业达到10家(有2家注册地外迁)。新型工业化考核连续五年获评全省
7、一等奖。轨道交通、航空、汽车等特色园区已具规模,加速了“四城三基地”的构建和五大千亿产业集群的形成。第三产业增加值546.2亿元,比上年增长11%,对GDP贡献率29.6%,同比增长3.3%。南车物流、普洛斯物流等一批物流企业相继落户,希尔顿、喜来登、万豪、洲际等国际品牌酒店先后加盟,王府井等12家大型商场建成营业,获评福布斯中部最佳商业城市。其中房地产业355家企业完成投资189.7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16.5%,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个百分点;上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和税收总额25.7亿元,占财政收入的12%o2 .社会管理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不断推进社会管理方面连续三次获得“长安杯”
8、,综治工作连续五年获得全国先进,在省公安厅组织的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民调测评中,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一。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五连冠。文化方面体制改革全面完成。组建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和广播电视台,在文化领域实现同城同一支队伍执法。完成了12家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公共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市级建设筹建了神农艺术中心、神农大剧院、湘江风光带、图书馆、夕阳红文化艺术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博物馆、戏剧传承中心和群众艺术馆等一批基础设施;区县也建设了一批文化馆舍,其中,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U5个,农家书屋1910家,阅报栏和电子阅报屏20
9、0个,城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191平方米。基本形成了县市区有馆、乡镇有站、社区有室、村村有书屋、户户通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的局面。区域魅力更加彰显。株洲合唱节获得中国文化活动品牌群星奖。文艺创作获得省级以上奖励5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全市网络注册志愿者近48万人,志愿服务组织700支,5人入选中国好人榜。产业发展趋势良好。已初步形成由新闻传媒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印刷广告业、教育培训业等组成的产业体系。目前,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1899家,现有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1.95万人,占总从业人数的5.2%,产值过千万元的文化企业有10多家。卫生和体育
10、方面(1)全市卫生机构3371个(不含村卫生室),卫生技术人员2万人,防疫站10个,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建设,茶陵、炎陵两县在全省率先实施了以取消“药品加成”为重点的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市中心医院建设项目基本竣工。市二医院门诊综合大楼建设项目预计今年10月份投入使用。市人民医院住院楼建设预计今年六月份开始逐步投入使用。市三医院急性精神疾病住院诊疗大楼建设项目已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完成了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41个社区卫康室建设。目前,已有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运行,其余5个年前将全面投入运行。实现了“一街道一中心,一居委会一卫康室”的目标,构建了居民15分钟健康服务圈。目前我市已
11、完成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中心机房建设,完成覆盖全市8家公立医院与2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卫生专网建设。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完成区域平台与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系统对接,实现卫生医疗数据资源共享与信息互通。完成全市五家公立医院信息管理系统集中建设,组织用户培训与考核,电子病历二级以上医院全面推广应用。2022年7月份,我市荣获卫生部卫生信息学会授予的“2022卫生信息化推进优秀奖”。2022年12月30日在全省率先发放居民健康卡。(2)全市共有体育场地1319个,城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191平米。市体育中心总占地84。余亩,可承接国际国内赛事。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32万人
12、,开展全民健身项目146个,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达到56个。教育方面“十二五”期间,全市积极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促进了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构建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2022年,全市教育投资33.8亿元,“六普”数据显示,全市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4.1万人;有普通高校8所,在校研究生1129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7.3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5万人;有各类学校1493所,高考总上线率全省第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全省第一;发放中职国家助学金1.6亿元,国家奖学金、助学金2万人次。截至2022年5月30日,教育强市69项评估指标中,我市已达标60项,达标率84%
13、,居全省第一。醴陵、天元、芦淞、荷塘、石峰、攸县等6县市区先后接受省两项督导评估考核和教育强县市区视导,均获优秀等次,优秀率为86%。根据我市建设教育强市总体规划和实际进程,今年,荷塘区、芦淞区、天元区、石峰区、醴陵市将率先接受教育强县(市、区)省级评估验收。3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市“十二五”科技规划实施2年多来,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全市高新企业达到214家,2022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126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5%;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5%;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为1.79%,年专利申请量突破3000件,全市累计专利申请量21153件。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5
14、2%以上,稳居全省第二,多次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创新平台和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已建成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传感技术产业基地、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国家专利产业化(株洲轨道交通装备试)点基地等国家级自主创新平台。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电动汽车、变流技术在国内同行业中地位日益突出,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国内首家电气与材料工程研究院落户我市,南车电机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时代新材、时代电气等企业6个实验室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联诚集团、易力达等3个企业新组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目前,全市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
15、术中心达到35家,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目前,全市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达到35家,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全市各类人才36万多人,占人口总量的9%左右。拥有尹泽勇、刘友梅、丁荣军等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大科技攻关成效显著全市承担实施国家重大专项、国家“863”、“973”重点科技项目达50项。近两年,全市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34项获省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南车株机的和株硬集团两个产品,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战略性创新产品称号,是全省仅有的两个战略性产品。国内首列中低速磁浮
16、列车和世界首台储能式电力牵引轻轨车辆在株洲下线。在科技创新的有力驱动下,株洲制造走向了株洲创造。4 .城市环境建设成效突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改善通过实施“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蓝天碧水净土静音”行动,陆续关停污染企业162家,城区拆除烟囱372根,全市10个限期治理大气污染项目全部完成,39家污染企业关闭或搬迁,全面完成工业废水处理厂、老霞湾重金属污染治理等一批重点废水治理工程,以及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任务共8类251个项目。2022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344天,高于上年的93.4%,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湘江株洲段水质保持In类标准,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市区环境噪声平均等级声级、交通干线噪声加权平均等效声级均低于国家标准。市区69条主次干道的绿化普及率达100%,城区绿地率达45.5%,绿化覆盖率5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1.53%。市区近700台公交车全部置换为混合动力或电动汽车,并将公交票价全部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