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研讨发言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研讨发言稿.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研讨发言稿近段时间以来,全国多地均有医院宣布,因为业务调整、学科建设、人员不足等原因,暂停或取消产科业务,甚至有医院选择直接关停产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助产服务是基本医疗服务,关系母婴安全健康,事关千家万户幸福。产科何去何从,助产服务需求能不能得到满足,牵动着全社会的心。前不久,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加强助产服务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要强化助产服务规划布局。其中明确指出,人口30万以上的县(市、区)原则上至少有2家公立医疗机构能够开展助产服务,人口30万以下的县(市、区)原则上至少有1家公立医疗机构能够开展助产服务,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地区要保障相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2、具备助产服务能力。民有所呼,政有所应,该通知及时有效回应了社会关切,有助于更好确保助产服务可及性,提高助产服务质量,切实保障母婴安全。从通知的具体措施看,既有公布助产机构名单、强化助产服务质量管理、开展生育友好医院建设等面向孕产妇及其家庭需要的切实部署,也有强化助产服务规划布局、规范助产服务资源调整、健全完善政策保障机制等事关医院和产科长远发展的综合考量,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确保助产服务供给,有效满足孕产妇需求,扎扎实实为“母婴平安”多添一份保障。生育问题不仅关乎家庭幸福和谐,更关乎城乡可持续发展、国家人口长期均衡。从17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到5部门印发家庭托
3、育点管理办法(试行);从多地推动重点公共场所母婴室全覆盖,到一些地方设置推行“妈妈岗”大政策、小细节里,处处彰显着“小家”的幸福,也是“大国”的牵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需要一桩桩、一件件,瞄准老百姓急难愁盼,多措并举解决“生娃辛苦”“带娃难”“养娃贵”等问题,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夯实母婴安全保障网开始,持续完善硬设施、优化软环境,我们的社会定将朝着生育友好的方向不断前进。生育是家庭大事,也是国之大事。生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国
4、家和民族的未来。研究表明,较高的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是目前影响家庭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伴随着育儿方式从“粗放型”到“精细化”的转变,我国家庭生育行为经历了从“想生而不能生”到“能生而不想生的转变。因此,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着力破解“不想生、不敢生”难题,成为优化生育政策、提高生育水平的关键措施。降低生育成本,必须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完善生育休假和待遇保障机制。要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例如,加强高质量产科建设,全面改善住院分娩条件;提升婚前保健、孕前保健、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服务水平;扩大分娩镇痛试点,规范相关诊疗行为,提升分娩镇痛水平;指导推动医疗机构向群众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提高不
5、孕不育防治水平。同时,完善生育休假制度。产假(含延长产假)、陪产假(护理假)、育儿假是生育休假的三支柱。各地各部门应结合实际完善假期用工成本合理分担机制,明确相关各方责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障职工假期待遇,保障职工生育权益,帮助职工平衡工作与家庭关系。降低养育成本,必须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构建生育友好的就业环境。“没有人照顾孩子”是群众普遍反映的突出困难之一。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是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基础工程,包括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降低托育机构经营成本、提升托育服务质量等。各地各部门要以满足婴幼儿家长需求为导向,从供给侧改革精准发力,加快推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发展,降低家庭养育的时间成本和
6、经济成本。同时,要构建生育友好的就业环境。用人单位可采取弹性上下班、居家办公等工作方式,为有接送子女上下学、照顾生病或居家子女等需求的职工提供工作便利,帮助职工解决育儿困难;建立孕妇休息室、哺乳室,配备必要母婴服务设施,更好满足孕产期、哺乳期女职工的需求。降低教育成本,必须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强化住房、税收等支持措施。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主要包括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等措施。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优化义务教育结构,确保义务教育学位主要由公办学校提供和政府购买学位方式提供。同时,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在保障型、租赁型和公租房配置中照顾多子女家庭,努力减轻生育家庭的负担。例如,完善公租房保障对促进积极生育的支持措施,各地在配租公租房时,对符合条件且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可根据其未成年子女数量,在户型选择方面给予适当照顾。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情。希望各地各部门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顺应人民群众期盼,满足群众多元化的生育需求,切实解决群众生育、养育、教育后顾之忧,进一步释放生育潜能,积极营造婚育友好社会氛围,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