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篇范文 纪委书记在2024年市委常委会集体学习会上的交流发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篇范文 纪委书记在2024年市委常委会集体学习会上的交流发言.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纪委书记在2024年市委常委会集体学习会上的交流发言在2024年农业农村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上的研讨发言纪委书记在2024年市委常委会集体学习会上的交流发言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政治监督是督促全党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举措,要在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上下更大功夫。新征程上,我们要着力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尤其是在日常工作中,强化政治监督应当遵循五个方面的“坚持”和“摒弃”。下面,我谈几点体会,以供大家参考。坚持关口前移,摒弃重惩轻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在日常监督上下功夫,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发现苗头性、倾向性
2、问题及时批评教育,经常敲响警钟,使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观察近年来违纪案件的查处过程,若在违纪行为发生之前,我们能重视预防措施,常敲警钟、预先防范,落实好执行好制度,以及妥善管理眼前的人员,那么违纪案件发生几率将大幅降低。我们需认真思考此问题,坚持执行好“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等良好制度机制,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对于需要教育的对象,务必确保教育到位;对于需处理的问题,必须予以严肃处理,绝不可敷衍塞责。坚持忧患意识,摒弃高枕无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充满激流险石的环境中,事故往往鲜有发生,然而在平静的水流之中,船只倾覆的状况却最为常见。因此,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加强忧患意识,不断筑牢党员干
3、部廉政思想防线,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当前的忧患主要体现在何处?客观上,主要来自违纪和腐败行为的隐秘性,有时无人主动揭示问题线索,风平浪静,难以察觉。主观上,主要是思想麻痹,工作不到位,一些单位领导对自己单位工作人员的违纪问题,或是矢口否认,或是视为小问题,或是处置不力。此外,还存在党员干部学习教育针对性不足等共性问题,若此类状况持续发展,必将引发严重问题。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忧患,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一般来说,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一个机构的领导者,如果其忧患意识和担当意识越强烈,那么违纪事件的发生概率就会相应降低。坚持做实监督,摒弃空跑空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抓落实能力。干事业不能做
4、样子,必须脚踏实地,抓工作落实要以上率下、真抓实干。然而,在某些区县本级巡视过程中,存在敷衍塞责的现象,未能发现实质性问题。此类工作作风使得巡视督导的效果大打折扣。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因此在推动工作落实的过程中,务必秉持深入实际、扎实工作的精神。特别是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典型人物及问题,查处过程中切勿走过场,务必确保思想教育具有针对性,人员全覆盖,检查工作全面细致,督导精准到位。此外,要着力提升监督治理效能,紧紧把握监督这一首要职责,实现政治监督、日常监督、专项监督和基层监督的贯通发力。以“打深井”式的监督方法,紧盯“不落实的事”,严查“不落实的人”,问责“不履责的部门二着力破解对“一把手”监督
5、和同级监督的难题,确保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坚持勉励先进,摒弃浑浑噩噩。个人受组织任命至某一职位,理应忠诚履职,不遗余力。若仅求得过且过、消极应对,必将对事业发展造成损害,败坏单位形象,乃至断送个人前程。“躺平”不是服务人民的体现,而是对事业忠诚的背叛。我们务必警醒于那些敷衍了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那种自身未尽职责,反而妨碍他人奋发向前的行为决不允许存在。组织应努力抵制消极情绪,倡导积极的工作氛围,致力于培养党员干部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明确使命与担当,将个人发展融入组织目标,以充分激发其潜力并贡献力量。对先进工作者予以激励,对不良行为予以约束,要求
6、严守纪律底线,维护组织优良风气。这些举措相互关联,共同构建起高效、有序、富有凝聚力的组织体系。坚持统筹协调,摒弃顾此失彼。从这几年发生的案件来看,不注重统筹协调,顾此失彼是重要原因。如部分单位在上级巡视方面投入较多精力,却对本级自查相对忽视。在本级自查过程中,部分干部敷衍塞责、草率应对,未能深入用心、全力以赴。实践证明,坚持正风肃纪反腐的统筹谋划十分重要。如何实现有效统筹?关键在于以下几点:始终将日常监督工作视为做好工作的压舱石,将其纳入优先议程,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专职负责;善于抓住关键环节,将80%的精力投入到占总比例20%的不放心区域,将可靠的干部安排在关键岗位上,脚踏实地、诚恳认
7、真地完成工作,以实绩赢得信任与尊重;关注小而远、小而散的单位领导配备,避免将这些单位作为安置人员、照顾他人的岗位。发言完毕,谢谢大家!在2024年农业农村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上的研讨发言同志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三农”工作全局,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重大论断,科学回答了新时期“三农”发展的许多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J并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
8、面推进乡村振兴,再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科学把握了世情、国情、农情的最新变化,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宏大的发展视野和对“三农”时和势的精准洞察,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当前,站在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上,“三农”工作重心发生了历史性转移。要更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这一重大论断,围绕“产业兴旺、治理有效”要求,牢牢抓住乡村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和乡村建设治理这个根本保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为建设农
9、业强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根基、打牢基础。一、聚焦产业兴旺,不断强化乡村振兴产业支撑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J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指出,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发力点,没有产业的支撑,乡村振兴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二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聚焦各地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以“产业强”的底色厚植“农业
10、强”的基础。突出产业融合。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工协同发力。一是攻坚项目招引。重大项目是产业兴旺的重要支撑,要坚持“项目为王”的工作理念,围绕农业产业提质升级,聚焦重点区域、行业龙头,以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大型龙头企业为重点,持续在农业产业项目招引上下真功夫,大力引进一批经营质态优、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链主企业、头部企业,推动本地农产品精深加工特别是预制菜等新产业发展,在农产品“吃干榨净”上强链补链延链,努力将更多产业附加值留在农村,造福农村。二是注重主体培育。聚焦示范创建、标准化生产、管理服务等关键环节,大力实施本地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专业化社
11、会化服务组织的经营主体提质扩面行动,以新型农业主体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做优园区载体。充分发挥各地国家级、省级农业园区的引领带动作用,按照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产业,推动“项目向园区集中、资源向平台集中“,并着力完善产业配套设施,一体打造种养殖、深加工、保鲜仓储、运输销售全过程全产业链条,不断强化农业园区平台的项目承载力和发展支撑力,切实以各级农业园区在农业产业融合中的主阵地作用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四是深挖多元价值。要立足各地自然禀赋和文化底蕴,充分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掘乡村在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多元价值,协同推进农业与旅游、康养、研学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从主要“卖产品”,
12、向更多“卖风景、卖体验”转变。优化要素供给。要紧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发展乡村产业的政策堵点和痛点,围绕用地难、贷款难等,进一步优化要素供给、优先资源配置,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环境。一是优化金融供给。强化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在涉农重大项目建设上的主体担当,放大现有农业重大项目融资平台的功能作用,积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探索实践以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国企)融资担保方式,搭建“国企+金融”平台,撬动金融、工商及社会资本,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保障农业重特大项目建设和特色农业产业链发展。二是保障土地供给。强化内部挖潜意识,在不占用耕地面积、不破坏生态环境和功能的前提下,单列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专项用于支持农村三产
13、融合发展项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优先安排农业产业化项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和配套辅助设施等用地,为农业产业发展留足用地空间。三是加强人才供给。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既要有带头人也要有专业人。要选准基层村书记、吸引乡贤“凤还巢”、用好本地土专家、培育农村新农人,同步实施“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的正向激励机制和长效引导体系,鼓励在外乡贤返乡创业兴业,激励本地技术人才长期在农村一线干事创业,并继续推动职业农民培训行动,切实构建乡村产业发展的人才矩阵。强化政策引领。一是要科学规划布局。要因地制宜优化农业产业配置,科学规划农业产业布局,依托各地“土特产”的特色农产品资源,因地施策、各
14、有重点地布局特色农业产业板块,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做到“一地一品一特色”,在此基础上推动上下游产业集聚,实现规模发展,避免同质化和恶性竞争,让各地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各美其美、各得其利。二是要突出考核激励。用好考核指挥棒,突出农业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建设进度、支持保障和经济效益,以及争取和使用上级涉农财政资金的积极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等,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发展相关考核指标,确保各级领导干部在农业产业上投放主要精力,对考核优秀单位的干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对相关科技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大力营造抓农业、强产业、促振兴的良好氛围。二、牢记“国之大者”,坚决扛起“稳粮保供”政治责
15、任“无农不稳、无粮则乱: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二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应变局、开新局就必须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压舱石。守牢红线保产量。耕地是粮食安全的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一是要抬高政治站位。要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政治高度,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的重要论述,拿出“长牙齿”的硬措施,以最坚决的态度、最严格的标准、最果断的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战略底线,确保
16、面积不少、主粮稳产。二是要建立工作机制。要建立动态监测、定期巡查和归口管理的工作制度机制,严格规范和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各级资规局要常态牵头开展常态巡查、监测,并积极对接响应自然资源部和省自然资源厅定期下发的耕地问题图斑,就违法占耕等问题,通过原地复垦、异地恢复等方式及时有效整改到位。三是要加强普法宣传。要通过各种形式渠道,加强耕地保护政策宣传,做好法律普及工作,广而告之,形成统一共识,在全社会大力营造耕地保护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多管齐下促增量。要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指示要求,在保产量基础上,通过规模种植、科技赋能积极求增量,确保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一是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始终坚持“良田粮用”,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行动,通过长期努力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切实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二是要转变思维观念。要及时转变思维模式,大胆解放思想,用工业化、集成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视角重新看待农产品生产方式,在群众自愿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