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质量推进生态产业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高质量推进生态产业化.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如何高质量推进生态产业化生态产业化是生态产品保值增值和价值实现的核心环节,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深度融合、协同推进的关键抓手,是做好生态利用文章、把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的重要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路径,推进生态农业、环境敏感型产业、生态旅游业等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我国生态产业化仍面临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这些难题限制了生态产业化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的效能。生态产业化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生态产业化深入发展仍在产权制度、产业发展、配套支撑、共享机制等方面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生态资源产权制度有待健全。一是赋权部门不够清晰。生态
2、资源确权涉及的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利、林草等部门赋权边界不清,同一资源在不同地方存在不同的赋权部门。二是历史遗留问题较为突出。20世纪80年代初,确权因技术受限导致生态资源的四至边界模糊,部分生态资源资产因修建时间较早而缺失确权档案。三是权证信息不够准确。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的数量、面积等信息与实际不符,确权登记颁证争议大。同时,承包人认可度不高,部分承包地因人口流动导致权属信息确认表存在冒签、代签等现象。产业发展内容有待优化。一方面,产业边界不够清晰,生态产业缺乏清晰的目录和统计监测体系,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的区别还需辨明,如何发挥好生态这一新的生产要素的作用还有待达成更广泛的共识。另一方面
3、,经营理念亟须转变,当前消费群体人口结构变化、消费水平普遍提升,传统的生态产业产品和服务相对落后,同质化、短期化的产业开发现象频现,亟须做精做细“生态+产业”多元业态。配套支撑体系有待加强。一是土地方面。生态产业化的多元业态发展需求与生态资源的主体功能要求不一致,导致非主体功能业态发展的用地受限,如耕地的主体功能制约其他非农业发展。二是人才方面。生态产业化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资源较为短缺,人才培养储备机制还不健全。三是融资方面。生态产业化所需的绿色金融门槛较高,普惠性不足。四是设施方面。地处偏远山区、海岛等生态资源富集地区,乡村道路、冷链运输等“最初一公里”类的问题依然存在。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完善
4、。一是利益联结紧密度不够。生态资源资产开发以支付租金为主,经营主体与村集体、农民等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二是开发主体富民意识不足。经营主体对农民利益关注度普遍不高,农民获得的收益并没随着产业发展而增加。三是利益共享内涵不够丰富。目前主要还是集中在利润的共享,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关注较少。生态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路径生态产业化的实质,是针对独特的生态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机制,实现生态资源的保值增值,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为此,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健全生态资源产权制度。一是健全部门协同推进机制。由国家相关部委牵头完善确权协同推进机制
5、,明确相关部门职责、确权事项流程及配套相关实施细则。二是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借鉴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采用高分辨率遥感等先进技术协同完善各类生态资源确权方法,降低权属定界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三是创新难确权资源确权路径。依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率先探索生态资源及其提供的生态产品的权属界定,按资源属性将其纳入“资产包”或村集体资产,以村集体股份制、合同约定等形式进行资产管理。四是充分发挥村集体协助作用。对产权切割不清晰、权属存在争议的生态资源,可由村集体通过重新测量、股权化、收归集体等方式协助解决,再由自然资源部门确权认定。壮大多元化、市场化生态产业。一是建立生态产业统计制度。确定生态产业
6、及其核心产业的基本范围,建立全国统一的生态产业统计监测体系。二是创新建立生态产业化指导目录。在现行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基础上,由国家相关部委或先行试点省份研究出台生态产业化指导目录,制定实施针对性强的配套支持政策。三是增强满足不同群体多元需求能力。充分把握不同消费群体核心需求,探索运营前置、设计驱动、国资托底、利益联结的生态产业经营开发模式,持续提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质生态产品。四是打造市场精准对接平台。借鉴一些省市改革的实践经验,打造政府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营的生态资源资产经营管理平台,推动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加强产业配套支撑体系。一是增强土地要素支撑。比如,借鉴浙江农业和旅游
7、“标准地”等改革经验,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支持乡村生态产业项目,破解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用地难题。二是加大人才引育。用好原乡人、守乡人、归乡人、新乡人等资源,吸引有创意、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加入到乡村生态资源经营开发中。三是拓展绿色金融渠道。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生态产业化的普惠性金融,率先创新面向生态产业化需求的信贷、债券、基金、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破解融资难题。四是加大基础设施供给。对具有开发潜力的生态资源富集地区,统筹推进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畅通生态资源富集地区通达性,着力降低流通成本。健全生态利益联结机制。一是优化资源开发准入。以优势资源与公共服务打包交易模式,引导经营开发主体通过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等方式,提高农户生态溢价获得感。二是健全农民参与机制。加强对农民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科普教育,提高农民对闲置资源资产的利用意识与管理能力,引导农民按自身意愿多途径参与资源开发。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方式。引导经营主体探索生态资源折股量化参与经营,以“保底租金+盈利分红”等方式推动农户和村集体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