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程矫正单亲儿童消极心理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程矫正单亲儿童消极心理 论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程矫正单亲儿童消极心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及家庭观念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分居、离婚、未婚先育现象与日俱增,单亲儿童逐年增多。家庭教育及爱的缺失使得单亲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消极心理,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视角解读单亲儿童消极心理的表现,分析其形成原因,构建单亲儿童消极心理的矫正策略,以期依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促进单亲儿童身心发展,并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借鉴。一、归纳心理表现分析人格特征离婚、分居、未婚先育等导致了单亲家庭的不断出现,单亲家庭儿童长期置身于不断纷争、缺乏关爱环境中,身心受到严重摧残,造成诸多品德及性格缺陷。他们孤独无助
2、而又性格倔强,对外界刺激反应敏感,智力及性格发展严重滞后,人格危机相伴而生。单亲儿童消极心理在其行为表现上往往带有鲜明的人格危机特征:喜欢独处,不善交际,反映冷漠,多疑不安。单亲儿童在生活学习中往往有意无意间回避群体生活,对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参与兴趣较低,喜欢独来独往。他们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流,对学校、班级发生的事情反映冷漠,表现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同时又在内心深处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常常对同学、教师的言行持怀疑态度,面对别人正常的举止常常会表现得局促不安。行为怪异,敏感性强,攻击行为,我行我素。单亲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表现出怪异的行动,或喃喃自语,或局促不安,或上课睡觉,或迷恋
3、网络,离家出走,甚至自残。他们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得异常敏感,自尊心极强,会不自觉地对别人的言行进行曲解并放大,周围人不经意间的举动都可能刺激他的过激行为。他们在面对困难或挫折的时候,大多不会保持冷静,而是作选择以攻击性行为来解决争端。同时,他们大多数会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待人处事,拒绝别人的批评与帮助,并对自己的行为不计后果,我行我素。意志消沉,缺乏乐观,没有自制,责任淡薄。无论是对待生活还是学习,单亲儿童大多不愿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现状,对前途灰心丧气,常常会随波逐流,缺乏战胜困难,迎难而上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兴趣转移快,自制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大多责任意识淡薄,爱说谎,乐意以谎言来掩饰自己的
4、错误。二、探析形成原因关注单亲儿童单亲儿童消极心理严重损害了其身心发展,削弱了学校教育的效果,并会危及家庭与社会,因而,关注单亲儿童,剖析其消极心理形成的根源,采取针对性的矫正策略,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重大命题。家庭分崩离析,承受不堪之痛。离婚、分居、未婚先育等导致了单亲家庭的不断出现,单亲家庭儿童长期置身于不断纷争、缺乏关爱环境中,身心受到严重摧残,造成诸多品德及性格缺陷。他们孤独无助而又性格倔强,对外界刺激反应敏感,智力及性格发展严重滞后,成为学校的双差生和家庭的负担。家庭教育缺失,饱受身心摧残。单亲幼儿因亲情的缺失,很难从家庭中获得父母关爱的体验,他们从家长那里获取的大多是推诿、冷漠及训
5、斥,也就无法生成同情心与爱心。在缺乏亲情与关爱的家庭环境中,儿童会很自然地将孤独、冷漠、自私定义为生活的本质属性,内化为消极心理,外化为为人处世的行为习惯,甚至人生观、价值观被扭曲。教育手段单一,难以重塑自我。单亲儿童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因而其消极心理既是社会转型期所萌生的产物,也带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目前,学校教育虽然担负着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责,并开设有专门的道德与法治课,但在对儿童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培养的教学倾向依旧比较严重。儿童置身于大一统的学校和课题环境中,被动接受着千篇一律的教育,其自身消极心理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矫正。三、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程矫正消极心理依据教育心理学理论
6、,儿童阶段正处于心理可塑期的最佳时期,其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儿童心理的矫正依赖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手段及适宜的行动导引。为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功能,矫正儿童的消极心理,构建依托道德与法治课对单亲儿童消极心理进行矫正的策略就显得至关重要。创新教学手段,矫正消极心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立足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将矫正儿童消极心理作为落实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依据儿童消极心理的成因及个性化表现,创设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实现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以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和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吸引儿童,彰显教学魅力,让儿童在长期的教育熏陶下矫正不良习惯,生成积极阳光的心态。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需要了
7、解孩子的痛苦,进行换位思考,然后依据不同学生性格的个性化差异,实施分层教学,让学生依托原有的知识水平,认真学习,获取进步,积小胜为大胜,逐步萌发学习的兴趣,其次,针对学生消极心理障碍,依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教学活动与教学环境。推行爱的教育,帮助单亲儿童。亲情与爱的缺失是单亲儿童消极心理产生的主因,因此,教师要以爱的教育奏响矫正的主旋律,于细微之处彰显教师的关爱之情,慈爱之心。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一次诚恳的表扬,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在他们心里激起涟漪,促使儿童增强体验,萌发爱心,拉近教师与儿童间心理的距离。挖掘道德与法治课内容,彰显教学魅力。创设道德与法
8、治课课堂环境,通过班级、师生间的爱的传递,让学生体验到,这个世界,其实是不缺乏爱,只是自己没有发现、没有体验而已。操作中,可依据道德与法治课中我爱我们班等教学内容,构筑温馨和谐的班级教学环境,如构建学习帮扶小组,生活互助小组,单亲孩子与非单亲孩子一对一兴趣小组,大家唱、大家跳集体活动,促使幼儿置身于温暖的班级大家庭中,通过温暖与爱的感染,体验到班级同学之间的友谊,师生之间诚挚的感情,获得满教足感与归属感。发挥育人功能,唤起社会关注。操作中,可利用微视频等作信息技术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单亲儿童,以社会的博大胸怀包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以民众的博爱之心融化儿童冰封的童心,利用班级qq群,微信群等媒介,
9、向家庭推介单亲儿童在校的良好表现和点滴进步,让儿童知道,在他的身后,时刻有一双关注的眼睛,促使他们在欣赏中获取自信,树立改正错误,战胜困难的勇气。开发课程资源,矫正消极心理。教师可以课题为媒介,针对单亲儿童消极心理成因,从儿童自身、教师、家长等角度出发,开发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资源,促使儿童在与文本、教师、家长的对话及课程资源的侵染中调动情感,释放快乐,增进消弭儿童内容的孤独、冷漠及被遗弃的感受。现行教科书中描写家庭成员和睦相处、父母无私关爱儿女的材料俯拾皆是,教师需要充分依托这类材料,引导幼儿正确全面地认识家庭亲情,体会爱孩子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曲,只是有时候这种爱是不着痕迹而已。教学实践中,可依据儿童自身实际挖掘课程资源,引导单亲儿童生发醒悟;可依据教师教学目标开发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资源;可依据家长家校共建开发课程资源,如以家长会为契机,请单亲儿童家长讲述他们与孩子之间的故事,实行亲子互动,进而通过家园共建实现道德与法治课资源开发和教学目标的渗透。结语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矫正单亲儿童消极心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付出爱心,耐心、细心,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媒介,让儿童在道德与法治课创设的教学环境中体验到阳光与爱的抚摸,驱散心理的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