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背景下工科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模式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思政课”背景下工科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模式探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大思政课背景下工科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模式探究摘要:“大思政课”对工科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具有深远影响。现阶段工科学生法治素养仍存在法律知识碎片化、法律意识虚无化、法律实践边缘化等问题。基于此,文章借助“大思政课”路径,针对性提出构建“一、二、二、三”工科生法律素养培育新模式,从“一个理念”“两个主体”“两个环体”与“三个课堂”共同发力,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法治育人格局。关键词大思政课;工科学生;法治素养ExplorationofthecultivationModelof1.egal1.iteracyforERgineeringstudentsundertheBackgroundofnGreat
2、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rAbstractThenGreatl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hasaProfoundimpactonthecultivationoflegalliteracyamongengineeringstudents.Atpresent,therearestiIlprobIemswiththefragmentationoflegalknowledge,theemptInessoflegalawareness,andthemarginalizationofIegalpracticeamongengineeri
3、ngstudents.Basedonthis,thiSarticleproposesatargetedconstructionofanewmodelforcUltivatinglegalliteracyamongengineeringstudentsinthefieIdsof,first,second,second,andthird,throughthepathof11great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Byworkingtogetherwith,oneconcept,twosubjects,1111twoenvironments,and,threeclass
4、rooms,11acomprehensiVepatternofIegaleducationforalIstaff,thewholeprocess,andalIaspectsisformed.Keywordsgreat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engineeringstudents;Iegalliteracy截止到2023年,中国本科教育工科专业布点数已超过2.3万个,工科本科在校生超过670万人1。随着近些年“新工科”建设的逐步推进,以培养学科交叉和深度融合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新工科”建设的目标,这对工科专业学生的法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应有之义:“大思政
5、课”背景对工科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的影响加强对工科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是依法治国战略深入推进、纵深发展的关键一环,也是建设法治社会、法治校园的关键一步。法律素养的培育不能简单看作法律知识的增加,还将法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成自身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而这些并不能简单依靠传统思政课堂来完成的,需要“大思政课”的助力。“大思政课”的概念最早于2021年提出,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2。“大思政课”不同于传统思政课,是以学生为重点包括其他国民的全员全程全方位教育,是以政治教育为核心的思想道德、纪律法治和行为规范教育3。其作为一种新型的思政教育模式,用更大的视野、更广的平台、更全的逻辑
6、、更丰富的教学方式推动思政小课堂顺利融入社会大课堂中,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于工科生而言,“大思政课”下法律素养培育模式在夯实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更注重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全方位、多样化提高知法、懂法、用法能力,有助于工科学生拓展自己原有的理工科知识逻辑与框架,打破学科界限,更加符合“新工科”建设要求,实现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促进,顺利推进跨学科协同育人。2现实透析:工科学生法律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法治素养是法治知识与观念、法治行为与习惯、法治情感与信仰的综合体,是一个人所具备的法治品格和能力4。本文以H省一所工科院校为例,通过对200名工科生进行调查问卷、随机访问等方式
7、,发现问题如下:2. 1法律知识碎片化此次调查问卷中,只有I1.5%的学生表示自己精通法律知识,大部分学生对于法律知识一般了解,仍有近10.5%的学生表示不了解法律知识(见图1)。法律知识包括法律概念、法律体系及相关法律条文。工科学生大多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法律教学培养,对于法律概念仅仅停留在最浅显的层面上,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概念例如“抗辩权”“股权代持”则不懂其意。工科生普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生活中提到频率较高的部门法比较了解,但对于行政法、商法、经济法这些专业性较强的部门法了解较少。同时,工科学生了解法律的途径也比较单一,调查中发现,有181名同学主要是通过刷短视频了解
8、相关法律法规,占被调查学生的90.5%(见图2)。但是法学作为一门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的学科,碎片化学习很容易造成法律体系被人为割裂甚至误解、歪曲等问题。2.2 法律意识虚无化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对法律的认识、理解和遵守程度。当代大学生尤其工科学生对法律的重要性和适用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法律意识较为淡薄。这体现在一些学生对于法律法规不甚了解,也不会过多关注,调查中只有19.23%的工科学生会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关注国家的法律法规,69.23%的同学偶尔关注,还有一少部分同学很少关注。法律意识虚无化体现在面对各种问题时,工科学生使用法律手段维权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不能形成法律思维,无法第一时间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9、问题。在遇到权益纠纷时,有50%的工科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寻求家长老师的帮助,只有35%的工科学生会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12%的工科学生会选择自己默默忍受,甚至有3%的工科学生表示会采用暴力等偏激方式来解决(见图3)o就算试图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但大多工科生因为未接受过专业法律知识培训,缺少法律实践,在面对法律问题时无法做出正硅判断和处理,大约有13.92%的工科生表示自己在遇到麻烦时,不能熟练运用法律。2.3 法律实践边缘化近些年,各工科学院在“四新理念”指引下努力探索以“国际视野、文化自信、数理能力和数字素养”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模式和以“理论和实际、学校与社会、课内与课外”为原则的人才培育模式,
10、越来越需要具备多专业交叉整合背景、实际创新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当前工科院校中,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活动比重逐年提升,但是人文社会科学类尤其是法学类社会实践活动呈现边缘化发展趋势。此次调查问卷中,仅有30.28%的工科生参加过法律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法律辩论、法律诊所等,有69.62%的同学并未参与过任何法律实践活动。3困境反思:工科学生法律素养培育困境成因3.1 法律素养培育主观不积极许多工科学生自身法律学习及素养培育的主观能动性较弱,尤其是在进入大学后,对于学科融合交叉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认为自己选择了工科专业,属于技术应用型人才,只要把相关专业课学好,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就可以,法治教育
11、、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对于他们来说没有显性价值,只是为了完成学分要求,上课时间也往往用来完成自己的专业课作业,甚至有些学生有思政课、法律课“无用论”等偏激思想。工科学生对纯文科的学科,如政治、历史等,未进行系统学习,未掌握其学习方法,产生“畏难心理”,学习效率低。3.2 法律素养培育模式不合理首先,教学内容上,调查发现只有15%的学生在学校除“思想道德与法治”外,还上过其他与法律有关的课程,其余学生只通过“思想道德与法治”接触相关法律知识,且“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时安排及课程内容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于法律素养的需求。我国当前许多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缺少专业性强的法律课程,如法律基础概论、行业法律法规
12、解读、部门法律规章解析等,对学生的法律教育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其次,教学手段上,各高校对法律知识的讲解大多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法学是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课程,缺少法律实践往往导致学生很难透彻理解和应用相关专业知识。思政课课时安排紧凑、主题内容多、知识点较复杂,以“思想道德与法治”为例,法律基础相关章节大约10学时,占比不到三分之一,实践课程被其他章节主题占用,关于法律主题的实践课程安排少,工科学生参加模拟法庭、法律辩论等专业技能要求较强的活动容易感到吃力。最后,师资上,工科院校中大多数专业课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较强,应用技能较高,但具有多学科背景或具有法学知识学习和研究经历的教师较少,而从事思政教学
13、的教师除专职思政教师外,还包括辅导员、兼职教师等,其中,大多数教师是哲学、教育学、政治学出身,非法学专业的教师因学科差别和思维不同,对于法律章节的讲解往往是根据自身经验进行粗浅讲授,教学内容与当前法学界实际情况可能脱节,从而弱化了法律教育的时效性、专业性。3.3 法律素养培育氛围不浓厚一是社会法治氛围不浓厚。随着依法治国的不断深入与推进,“尊法守法”已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但仍存在个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极端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崇尚资本、技术和工具,更重视能够立刻变现,为其带来经济效益的东西,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无用论”“唯技术论”等错误观念没有及时修正。二是校园法治氛围不浓厚。尤
14、其工科院校追求严谨理性、求真务实的办学理念,存在重理性思维培养、轻感性文化熏陶,重“硬件”设备、轻“软件”积累的情况。因此工科院校整体氛围较为沉闷,人文精神尤其法治文化建设还比较滞后,主要体现在校园普法宣传活动次数较少,很多学校只在“国家宪法日”才进行法律知识宣传;校园普法宣传载体落后,往往采用发宣传单、黑板报等传统形式,吸引力不强且宣传效率低下;校园普法活动形式单一,大多以讲座、班会等形式开展,单纯理论灌输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较低。4破解之道:“大思政课”路径下工科学生法律素养培育应对策略借助“大思政课”路径,构建“一、二、二、三”法律素养培育新模式,分别指“一个理念”“两个主体”“两个环体”
15、与“三个课堂”。4.1 一个思想引领价值认同习近平法治思想以我国伟大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为出发点,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实行依法治国、怎样实行依法治国一系列重大问题。高校构建法治教育模式,要始终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全过程,融入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多维度教学始终。课堂上应增加对习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义的讲解,融合相关教学案例,例如“法治国家”可以结合“商鞅变法”,“法治社会”可以结合“枫桥经验”等,便于学生理解吸收,真正地内化于心。推动广大师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和法律信仰,发自内心地产生价值认同与情感认同,对法治中国的未来充满期待。4.2 两个主体建构双向平衡习近平总书
16、记指出,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5。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环节中两个重要主体,二者有机平衡、双向构建、教学相长。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国内一些工科院校并没有设立法学院,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也相对较少,因此,非法学出身的教师法律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教师只有具备法律知识、坚定内心对法律的信仰,才能在课上课下引导学生知法懂法用法。笔者认为基本路径有两条:第一,加强教师的学习和研修。学校应定期对各科教师进行法律培训。针对思政课教师,学校可组织教师根据不同专题和部门法进行小组学习,定期参加法律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学习、交流,利用寒暑假期间去法院、检察院等地开展实践研修与观摩。针对其他专业教师,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线下普法讲座和线上法律知识培训,组织教师观看相关普法视频,探讨典型法律案例,引导教师自觉维护法律秩序。第二,引进专业法律人员担任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