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 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 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 说课稿.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7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说课稿融合项目理念,重构探究活动一一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说课稿各位老师好,我本次说课的主题是融合项目理念,重构探究活动,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四上呼吸与消化单元第7课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2022版新课标为科学课程指明了方向,即立足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发展。项目化学习形式正契合了科学教学的素养导向。对于融合项目化学习理念的小学科学课堂,我是这样理解的,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关注具体问题的解决,以真实的情境,驱动学生开展指向明确的主题探究活动,结合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一一这也是本课的教学主张。P3: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一、定位教材,感知学科逻辑经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
2、消化有了一定认识。本课的教学要把学生从对食物的研究引入到对消化器官的认识与探索。本课指向的核心概念:5.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5.5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具体的内容要求为:34年级:描述人体用于摄取养分的器官,列举保护这些器官的方法。教材安排了三个主要活动,活动一:学生亲自品尝食物,观察食物从进入口腔到被咽下去之间的变化过程,学生通过亲身体会获取证据,明确牙齿的分布及各种牙齿的作用。活动二:通过角色扮演,模拟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意在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模拟实验中,进一步思考口腔中三个部分在消化食物中的作用,让学生深刻体会牙齿,舌头和唾液之间的协同合作。两个活动中,学生观察并记录了食物在口腔中发生了
3、什么变化?推理分析是哪些部分使食物发生变化的?,对口腔的结构和消化功能有了整体的感知,并基于证据提出合理的见解,充分认识到人体器官相互配合协同工作的特征并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识。比起掌握知识性内容,教材更加关注活动体验和学生的思考。二、剖析学情,明确学习需求为优化探究活动的效果,使教学设计有的放矢,我认为首先需要分析学生的基础和学习需求。经分析,本届四年级学生的能力和态度基础如下。能力:经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学生有一定观察,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但解决问题的高阶意识还处于薄弱阶段。态度: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但对探究结果的重视程度大于探究过程,表达思维过程的兴趣不高。本课学情:学生对口腔清
4、洁习以为常,但是并没有去关注口腔对于整个食物消化过程中的意义,没有充分认识到口腔健康的重要性。另外,学生往往认为爱护口腔就是爱护牙齿,忽视了口腔内其他部分对处理食物的作用。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上缺乏经验积累,特别是评价这一块体会不深。三、基于背景,制定素养目标(一)教学目标综上,我将本课的上位目标确立为: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中完善对口腔的整体认识,自主构建口腔模型,关注口腔健康。从四个核心素养角度可以将教学目标细分为:科学观念:知道口腔内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且有不同的功能。科学思维:分析观察到的证据,交流概括出口腔各部分的特点,对功能进行推理。探究实践:小组合作用模型表达
5、对口腔的认识,模拟食物在口腔中的初步消化过程,并结合观察证据,阐述对口腔健康的想法。态度责任:能够认真仔细地观察和实事求是地描述口腔,体会口腔对消化食物的重要作用,有健康生活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并提炼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重点:构建口腔模型,认识口腔中参与消化食物各部分的特点,提出研讨维护口腔健康的方法。难点:根据观察证据推理概括出口腔各部分的功能。四、有序进阶,重构教学环节基于对教学设计意图的充分理解,融合项目化学习的理念,我将本课的教学环节进行重构,整理出以下教学思路。借助前期调查,引发探究兴趣核心任务:了解口腔结构与功能,关注口腔健康。子任务一:模型理解一细致观察,认识口腔。子任务二:
6、模型建构f基于理解,完善口腔模型。子任务三:模型应用f模拟并真实进食,推理口腔功能。研讨交流:小结探究成果,提出维护口腔健康的方法。评价反思:学生的自评与互评。(一)课前调查进入本课前,先对全班的口腔进行多方面的调查,内容包括了学生的踽齿情况,牙齿完整情况,口腔异味情况,牙龈疼痛情况。以调查为导向,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去全面观察自己的口腔,对口腔的结构完整和卫生情况进行初步的审视。(二)聚焦课堂开始,学生比较分析课前调查结果。直观的数据和图片给予学生强烈的冲击,帮助学生快速关注口腔健康这一主题。基于调查结果,引导学生思考:维护口腔健康重要么?为什么?学生在暴露前概念时会很自然地提到“口腔”与“食
7、物”的联系。顺势聚焦到本课的核心任务:了解口腔参与消化的结构与功能,关注口腔健康。任务驱动下,学生产生观察了解口腔的学习需求,探索由此开始了。(三)探索在完成任务前,出示评价量表,清晰简明地罗列出多项指标,关注到学生完成项目的态度、参与活动的专注度、人际交流水平以及团队合作中的贡献程度等。提供有结构的记录单作为学习支架,能指引学生有序地开展活动。任务一:学生需要对着镜子仔细观察口腔并记录口腔中参与处理食物的部分。这部分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可以观察自己的口腔也可以同伴间相互观察,与课前调查不同的是,此环节学生会更加关注口腔对食物的处理。记录单紧接着指引学生“给牙齿分类并描述特征”,让学生运用
8、比较和分类的科学思维,进一步对牙齿进行辨认,为后续功能的推理做铺垫。任务二:在对口腔原型进行充分的理解后,教师再提供部分口腔模型让学生去初步构建,借助数量充足的的模型,他们会更加关注到牙齿整体,而不仅仅是原模拟活动中的单个角色。任务三:牙齿,舌头和唾液都与食物消化有关,它们分别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引导学生作出推测,暴露学生的认知基础。为验证想法,学生需要进一步开展实验,这里设计的探究活动是模拟进食和真实进食。此环节学生对食物的处理不是盲目随意的,而是在对口腔各部分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捕捉到不同部位处理食物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体验。另外,提示学生收集两种处理后的饼干样本,为后续的研讨预留证据
9、。在巡视过程中,教师需要适时提醒学生,需要先完成活动后,再根据实践经验推理口腔不同部分的作用。这样有层次的记录中融合了建模思想,学生从模型理解到模型构建再到模型应用,经历完整的建模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研讨素材。(四)研讨在20分钟持续的长时探究后,学生进入交流研讨,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记录单和模型,分享探究结果,其他组的同学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从相互质疑与补充到形成共识,达到生生互动。对于任务一的研讨,学生的记录角度可能会不同,可能是正面观察也可能是上方观察,学生对牙齿的分类也会不同,有些学生可能将牙齿分为前牙和后牙两类,这在研讨时都是有意义的,鼓励学生大胆描述自己的观察对象,允许合理范围内的畅所
10、欲言。期间,基于学生的生成,教师要适时用问题为导向,抓住汇报中的教学增长点。例如,扁桃体有参与消化食物么?你为什么对牙齿这样分类?你发现了牙齿的什么规律?以此引导学生表达出更多的思维痕迹,纠正有偏差的前概念。在任务二的研讨中,学生需要阐述自己是如何构建口腔模型的以及这样构建的理由,也就是为了使模型更加符合原型,他们捕捉到了不同牙齿、舌头和唾液的什么特点?重点在于暴露学生的科学思维。对于任务三的研讨,学生对口腔各部分功能的推理是本课的难点。学生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这需要教师及时的引导和积极的评价,助推学生整理自己的证据,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例如,借助双手动作表达出牙齿的“切和磨”,借助“吃鸡腿
11、”的经验理解犬齿的“撕碎”作用。再或者,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特殊发现,将食物放在牙齿残缺的位置时,食物很难被弄碎。又例如,学生很少关注到唾液的作用,这时可以展示两份饼干样品,不难发现,饼干都会变碎,但真实进食后的饼干更碎且湿润,利用模型与原型的对比,学生能发现模型的不足,即缺少唾液,明确了模型的改进方向,也体会到唾液的作用。这些方式都能帮助学生进行推理概括,落实教学难点。食物这样的变化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在消化系统的视野下,意识到口腔作为消化第一站,初步的处理方便后续继续消化,从单元视角,丰富对消化的整体认知。(五)拓展利用好活动中的生成能将学生的思维推进到更高点。这时,教师再出示模拟进食后的口
12、腔模型,学生能观察到,牙缝间和舌头上有不少饼干残渣,“如果不处理这些残渣,会有什么后果?”引发思考,再次聚焦到核心任务上,对口腔的全面认识和模型建构的经验积累,始终是为树立健康生活的意识所服务的。经过回顾和反思,学生会建立起食物消化与口腔健康间的紧密联系,从多角度提出以下维护口腔健康的方法。顺势出示“正确刷牙”的视频,拓展提升。经过学习,本课的核心任务得以解决。至U此,学生对口腔内参与食物消化的部分有了深入的认识,也形成统一的牙齿分类,能概括出牙齿,舌头和唾液对于食物消化的具体作用,并认识到它们相互配合协同工作。及时将学生的汇报成果形成板书,主要呈现本课的核心内容,推进科学概念的构建。(六)小结课堂最后,让学生回顾本课学习到什么?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另外,再出示本课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关注知识学习外的表现性评价,为素养的提升做长线准备。本课有三大设计亮点:核心任务驱动,引领探究活动;合理安排进阶,发展建模思维;捕捉课堂生成,促进概念构建。本课的设计借助项目化学习的理念,重构探究活动,希望使学生的学,更有序,更有效。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