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发言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发言材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8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发言材料第一篇,共八篇新质生产力心得体会、研讨材料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准确把握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内在逻辑,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借此机会,围绕“新质生产力”交流主题,现将发言如下:一、要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底层逻辑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
2、而言的,是在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互动互促中形成的,代表着生产力水平的跃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代表着产业体系的现代化程度更高,是构筑起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的关键。从本质上看,科技创新是推动工业化、现代化的核心力量。从人类历史上看,几次工业革命都是由科技创新引起的,推动了产业形态的颠覆式变革,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并带来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升。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新型生产工具代替了手工劳动,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19世纪中后期发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技术、内燃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
3、电气时代,也催生了电力、化工、石油、汽车等产业的快速发展。20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伴随着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出现与广泛应用,人类步入了信息时代,催生了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如今,我们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既是科技创新引领的过程,也是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科技创新带来了产业体系、经济体系质的跃升,也推动了经济社会全方位的颠覆式变革。从生成逻辑看,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在互动互促中形成新质生产力。生产要素既包括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实体性要素,也包括了科学技术、数据、信息、人才、管理、文化等渗透性要素,而
4、后者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呈现出新特征、新形态,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些生产要素的空间聚集、流动交汇、高频互动,往往会产生新技术、新工艺、新生产方式,催生出一批新兴产业。从新质生产力生成逻辑看,新要素的创新活动创新出新技术、新工艺,新技术、新工艺又推动形成了新产业。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相互作用,形成了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紧密结合,使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生产率大幅提高,引领着产业发展方向。从战略地位看,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国家战略布局的重点。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世界各国纷纷抢占战略制高点。我们常说
5、国家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其实本质上是新质生产力的竞争。拥有高端人才等只说明拥有了新要素,而把新要素、新技术转换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关键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国家竞争、区域竞争根本上是新质生产力规模与水平的竞争,这是世界各国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产业先机的原因所在。二、要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一论述意蕴深刻,道出了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要根据新质生产力形成逻辑、产业发展趋势、科技创新特点与区域特质等,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探
6、索差异化的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之路。畅通聚集新要素、创造新技术、形成新产业的链条,增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内生动力。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源头。要重点解决“基础研究一技术研发一小试中试一孵化和商业化一产业集群,链条中的断链问题,使科技创新催生出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和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要优化配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以财政科技投入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提高协同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全链条全方位提升。畅通由科技创新到全面创新的链条,放大科技创新效应,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重大科技创新不仅创造出新技术,还带来生产方式、产业组织、商业模式等系列变革,共
7、同激发和驱动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和发展壮大,加速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在创造出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同时,积极推进管理、模式、业态、体制、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实现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畅通战略研究、政策支持、强化落实的政策推进链,形成政府引导与市场作用的合力。创新活动需要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要着力打造“研究一制定一落实一评估一优化”一体化政策推进链,消除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难点与阻点。要强化相关部门和省市县的协同联动,优化办事流程,精简审批环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政策知晓度、精准度,以有力有效举措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8、。畅通与国内外创新合作的开放链,破解发展瓶颈。推进高水平、多领域的创新合作是弥补我省创新资源特别是高端创新资源不足的必然选择。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以需求为导向打造公平高效、一流的营商环境,吸引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的涌入。要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拓展,加快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形成互联互通的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促进人才、技术和资金等创新要素向河北流动。以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为重点,在关键领域引进一批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三、要处理好发展新质生产力几个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我们要认真学习、
9、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实践中,要站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高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与突出特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处理好实体性要素与渗透性要素的关系。劳动者、劳动资料等实体性要素,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要素;技术、人才、信息、数据等渗透性要素,不是作为一种具体的生产要素发挥作用,而是渗透、融入产业发展的具体环节、具体领域发挥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推动实体性要素与渗透性要素深度融合,产生更大的组合效应,提升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处理好包容性与规范性的关系。科技创新、新产业的发展具有高投入、高风险、不确定性等突出特征,既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也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包容与支持。对一些新技术、新产业
10、,在认识不清、前景不明的情况下,应当按照鼓励创新和发展的原则,实行包容审慎监管,针对其性质、特点分类制定和实行相应的监管规则和标准,留足发展空间的同时,推动其规范发展、健康发展,确保质量和安全。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从新质生产力生成路径看,通过技术创新并推进产业化、形成新产业是一般规律。同时,传统产业通过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也能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化工、钢铁、煤炭等产业,可通过科技创新改变产业形态,在化工新材料、钢铁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实现突破。所以,要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加大以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壮大新质生产力规模。处理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
11、。从创新路径来看,一般是由科技创新再到产业创新。但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加快发展和广泛应用,由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的逻辑也在发生变化,出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情况。比如,苹果等公司改变了由科技创新再到产业创新的单向模式,产品的技术升级与完善过程是在与消费者互动中完成的,既推动产品实现了技术与工艺的升级,也促进了产业生态的形成。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生成逻辑,多模式、多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第二篇新质生产力的心得感悟(交流发言)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12、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曾多次提及“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界定了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指明了下一阶段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什么是新质生产力?该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包括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广大科研工作者等在内的社会各界迫切需要回答的一大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显著,但同时中国在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力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在当前世界
13、经济形势下,尽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尤为重要,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只有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才能抢占发展先机,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更加重视创新、技术进步和智力资源对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率的全面提升,具有技术创新导向,是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的重要标志。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是数字化和绿色化,着力点在于科技创新,强化创新驱动,落脚点在于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目标是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总结起来就是发展“创新、质优”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是指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知识和信息为要素,以提高
14、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所进行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特别是要高度关注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新质生产力的“质优”是指高质量的生产力。这种高质量表现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生产过程绿色低碳、安全高效、产品和服务质量高、性能优、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要做到形成绿色生产力。当前,中国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6G、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处于世界前列,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庞大的工程师队伍和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可以说,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如火如荼。在科技创新方面,科技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断强化,取得了一
15、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2023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预计达3.05万亿元,比2022年增长9.3%,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预计将达到2.55%,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在产业发展方面,中国不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2023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预计达16.5万亿元,占GDP比重预计达14.5%。特别是在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方面,涌现出很多引领创新发展的企业。中国各地区也为促进未来产业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培育壮大新增长引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上海市设立1亿元未来产业发展基金,北京市设立500亿元未来产业
16、发展引导基金。广东省提出到2025年,培育100万名未来产业人才。在制度环境方面,通过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创新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活力。浙江省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北京市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提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未来产业高地,将重点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广东省出台广东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将重点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以上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将有力推动中国未来产业发展壮大,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中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一是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