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篇 关于全市人力资源开发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全县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篇 关于全市人力资源开发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全县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关于全市人力资源开发情况的调研报告*市作为依托资源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正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升级中出现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协调,高层次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短缺等人力资源问题。结合第六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及相关资料,对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一、*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一)三次产业结构占比趋于合理。*市近年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通过数字赋能打造农业竞争优势,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持续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高新技术产值占比不断提高。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迅速,现代服务业占规模以上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全市产业结
2、构由2010年的3.7:61.6:34.7调整为2020年的4.3:48.1:47.6o(二)产业内部结构升级加快。*市第二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从2010年36.8%提升到2020年42.5%o第三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不断提高,从2010年11.8%提升到2020年16.7%o二、*市人力资源质量明显提高,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人力资源质量明显提高。*市近年来重视人才培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劳动力文化素质明显提高。2020年*市
3、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比第六次人口普查明显提高。全市16-59岁人口,具有大学(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83.99万人,占29.4%;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74.45万人,占26.0%;具有初中程度的106.65万人,占37.3%;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19.82万人,占6.9%。与第六次人口普相比,具有大学和高中程度人口占比分别提高了13.8和1.3个百分点,具有初中和小学程度的分别下降了7.9和6.9个百分点,文盲率下降了0.4个百分点,平均受教育年限I1.58年,比第六次人口普提高了1.06年。(二)人力资源就业结构更加优化。20102020年,随着全市产业转型升级,
4、人力资源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全市人力资源逐渐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三产业。从三次产业增加值及其吸纳就业人口占比看,201020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从3.7%上升至4.3%,吸纳的就业人数比重由35.0%降至16.1%,下降了18.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从61.6%回落至48.4%,吸纳就业人数比重从33.3%上升至33.8%,占比提高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从34.7%上升至47.3%,吸纳就业人数比重从31.7%上升至50.1%,占比提高18.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增长,吸纳和转移第一、第二产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力量。三、*市产业结构转型升
5、级中人力资源开发存在问题(一)人力资源总量相对不足。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市常住人口为470.41万人,比2010年增加17.35万人,其中,15-59岁人口291.05万人,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减少28.01万人,占比61.9%,较2010年下降8.5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变动,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2010年人口占比最高的是40-44岁年龄段,而2020年占比最高的为50-54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导致全市人力资源总量相对不足。(二)人力资源供给与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随着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加快,*市工业发展对生产制造等技能型人才需求很大,但满足需求
6、的人才却很少,出现“就业难”和“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影响全市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全市有高职院校23所,每年毕业生约2.4万人,但电焊、数控机床等对技能要求较高的人才非常短缺,常常在毕业前一年就被用人单位提前预订。(三)高素质人才区域间分布不平衡。*市各区县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区经济活跃,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才,人口就业压力大。2020年*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市博士学历人口有近一半在*区,*区平均受教育年限12.21年,比受教育年限最少的高青县多3.41年,*区每10万人中大学学历人数33116,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9倍。经济欠发达区县人力资源素质偏低,受医疗、教育资源环境等影响,面临人力资
7、源流失问题。四、对策建议(一)优化政策环境吸引人才、劳动力来*创业就业。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人才金政37条、事业单位”名校人才特招行动”实施细则等一系列吸引人才到我市就业的优惠政策措施,要继续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优化环境,落实人才培养使用晋升等政策,为突出贡献人才表彰和经济奖励等吸引更多人才来*工作;二是做好劳动力引进工作。及时与劳务输出地区人社部门建立用工联系,了解其务工人员擅长工种和务工需求等情况,鼓励和引导企业发放“留岗红包”等激励措施,在就医、子女上学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以更多岗位、更好待遇吸引基础产业工人来淄留淄工作,对企业新引进的技师、高级
8、技师给予补贴。(二)开展多元化教育培训提高人力资源素质。要加大对本地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积极改善结构性矛盾,实现充分就业。一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政府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培养企业亟须技能型人才,根据市场趋势培养有实践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满足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需要。二是培养本地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实施精细化的本地人才开发培养工程,鼓励本地大学毕业生留在*工作。政府要通过校企合作学习掌握产业升级中所需的科学技术,培养产业结构升级中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学校要引导学生对本地产业情况进行研究,加快本地产业结构升级。(三)优化产业结构为人力资源提供物质基础。一是实施
9、乡村振兴优化,增加第一产业人才需求。扶持壮大本市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力推动数字赋能农业产业全链条,提高农业现代化,增加农业现代化相应专业的人力资源岗位需求;二是深化工业结构调整,增加第二产业人力资源需求。进一步转变工业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加强工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对高端化工、高端陶瓷等传统产业链升级改造,提高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和电子信息“四强”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增加对创新型和科技型人员的岗位需求;三是繁荣发展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人力资源需求。在发展餐饮等劳动力相对密集吸纳大量劳动力第三产业的同时,拓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空间,加大金融业、信息
10、咨询等新兴产业培育力度,不断拓宽服务业的服务领域,使全市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相融合,增加第三产业人力资源高级化和专业化岗位需求。关于全县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县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持续升级“培育”人才政策、搭建“用好”人才平台、保障“奖励“人才经费,促进*成为“聚集”人才小高地,人才的集聚有力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2023年,*县生产总值达316.2亿元。20182020年,*县
11、连续三年入选“中国西部百强县市二2022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监测*得分83.04分,排第8名。同时,也存在产业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强、人才生态不优等人才工作短板。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打造人才生活工作的优良生态,集聚各类人才投身到推动*县高质量发展的热潮中来,以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效融合支撑*县高质量发展。一、主要做法和成效(一)加强组织领导,升级“培育”人才的政策。为了更好地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为人才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
12、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关于定期评选表彰名校(园)长名班主任名教师的实施意见“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搭建起人才政策的初步框架。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出台了*县设立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实施办法*县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办法等系列人才制度,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持续增强。(二)创新工作载体,搭建“用好”人才的平台。近年来,*县围绕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轮驱动战略和打赢产业转型、县城建设、乡村振兴、安全稳定四大攻坚战目标,持续创新优化人才发展平台载体。截至目前,全县有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遴选认定的“
13、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3个,省科协批准的“科技专家服务站”3个;曲靖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人社局批准的“市级专家工作站”2个;教育行业人才工作平台发展迅速,创建了30个“市县级名师工作室”,其中市级3个、县级27个;卫生健康行业人才工作平台创建成果丰硕,*县人民医院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920医院等知名医院合作建立8个专家工作站,*县中医院与北京航天中心医院等知名医院合作建立5个专家工作站;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创建市级及以上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3个、国家级认定的实验室2个;*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认定县级“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4个。(三)激发干事热情,保障“奖励”人才的经费。设立*县教育发展基金,重点用于
14、奖励教学业绩显著的学校、教师、学生、教育科研成果及引进优秀人才。从2016年起,按年度组织评选“三名教育工作者”(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2017年以来,累计发放“三名教育工作者”特殊津贴607.5万元、“教育教学质量奖”746.36万元。同时,鼓励县内人才积极申报上级各类人才奖励和人才项目,对获得市级及以上人才奖励和奖项的个人,给予和市级及以上奖励一样标准的追加奖励。投入2100万元在工业园区建设人才公寓240套,单套面积为2545平方米,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四)壮大人才队伍,成为“聚集”人才的高地。*县始终把人才培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人才队伍的量和质实现“双提升:截至
15、2022年,人才总规模达到45116人,其中,党政人才2040人,占4.52%;专业技术人才20326人,占45.05%;高技能人才1445人,占3.21%;农村实用人才IlOO4人,占24.39%;企业经营管理人才9978人,占22.11%;社会工作专业人才323人,占0.72%。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突破,截至2022年,全县共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7人,其中国家级2人、省级1人、市级13人;共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员38人,其中省级3人、市级35人;有全省科技兴乡贡献奖11人、拔尖乡土人才4人、工业发展杰出贡献奖1人、“万人计划”入选专家3人、民族文化传承人才2人;有省委联系专家1人
16、、市委联系专家3人、县委联系专家41人;共有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9人,其中县级37人、市级17人、省级5人。(五)支撑逐步凸显,促进“发挥”人才的作用。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持续增加,2022年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3.96亿元,投入强度为1.37%o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投入和人才的持续集聚有效推动了科技创新,人才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截至2022年,累计创建省级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家,累计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户、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6户,专利发明拥有量每万人口为0.42件,数字经济核心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1.42%;农业机械化率达53%,66家产业基地通过了“绿色食品牌”认定,33个畜牧龙头企业开发生产了肉制品200余个系列产品。人才活动亮点纷呈,“社科专家*行”深入乡村和企业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为*县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人民群众卫生健康水平大幅提升,执业(助理)医师拥有数每千人口达1.34人。人才的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