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机关纪检监察工委跟班学习的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在机关纪检监察工委跟班学习的心得体会.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在机关纪检监察工委跟班学习的心得体会在支队领导的关心关爱下,我有幸到市委市直机关纪检监察工委进行为期3个月的跟班学习。目前,跟班学习已圆满结束,在这三个月的学习中,从法纪理论学习到案件审理审查,再到监督执纪工作,无论是工作方式方法亦或是工作作风,都使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知识储备、开阔了视野思维,更对纪检监察工作有了更为具体的认识。下面,我结合跟班所学和工作实际与大家交流四点心得体会:一、勤学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和职务的升迁自然提高,而需要终生努力。在跟班学习期间,我接触了许多违法违纪案例,这些案件的“主角”有曾经兢兢业业的老党员、老干部,有已经成家立业的“家庭
2、顶梁柱”,有屡教不改的顽劣人员,也有本是未来可期的年轻干部看到他们一笔一划写下的忏悔书,听到他们向组织真诚悔过的致歉,不禁令人感叹:悔之晚矣!“知有所畏,行有所止。”是非明于学习,理论上的清醒才能保证行动上的坚定。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廉政思想教育是“治本”工程,要常看警示录、多学法纪规章,了解“围猎者”的糖衣炮弹、看清酒桌上的推杯换盏、认清生活中的诱饵陷阱,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不仅要使学习教育达到“不敢腐、不能腐”的效果,更要激发“不想腐、不愿腐”的自觉。立身百行,以学为基。面对新形势,纪检监察工作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要求更严,纪检干部更要以学习为基石,强化理论武装,加快知识结构更新,带
3、头先学一步,深学一层,在“学海”中勇立潮头。只有做到心中有“料”、脑中有储备,才能与所承担的纪检监察业务相匹配,查办案件时才更加有底气,面对新挑战和新矛盾才不至于陷入“本领恐慌二二、明查公生明,廉生威,任何一起案件的查办,都要以“严”字当头、“实”字托底。在查办案件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过筛”。在刚开展调查时,调查对象往往处于试探摸底和对抗僵持的心理阶段,仍然心存侥幸想通过含糊的语言趋利避害,或辩解否认、或沉默不语。我们要善于从案件的蛛丝马迹中寻找突破口,要重点排除“大概、可能、好像”等界定模糊的词。在谈话了解前,尽可能的完善证据,务必做到线索完整、事实确凿、证据合法。其次,我们要“造势”。
4、办案如打仗,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较量,而我们要造的“势”是一种大兵压境、大势所趋的“势”,让违纪者感到恶报将至、胆战心惊的“势”,就是要在调查和谈话时,适当“点拨”和“威慑”调查对象,另其感到坐立难安、大难将至,这种“势”形成以后,有利于扫除调查取证的障碍,突破调查对象的心理防线,促使其主动如实交代问题。最后,我们要“延伸”。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只是教育和挽救的手段,“惩前炼后、治病救人”才是目的和关键,在查明主要案情后,不必急于“收网”,要站在“一叶知秋”的视野格局,从一件事、一个人扩大到整个系统、整个单位。案件的背后,往往是管理的疏漏和制度的缺失,我们要从体系建设中去深挖细查政治生态的问题,以案
5、为鉴,健全完善监管机制,做实审查调查“后半篇文章二三、善听“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身入更要心至二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很多问题只有身在最前线、最基层的群众才能给我们答案,纪检监察干部更要善于俯下身子“拜群众为师以在全省各级队伍全面铺开的基层风气联系点制度为例,一方面,联系点的建立架起了基层与机关之间“沟通的桥梁”、打通了消防员与领导干部的空间隧道,是纪检干部“走出办公室,走进群众门,和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的有力举措,是解决“视觉失明”和“听觉失聪”问题的一大突破,充实了纪检队伍力量、扩宽了监督渠道。从制度实际运转效果来看,我们能够明显感受
6、到基层指战员敢于发声、敢于监督的责任意识越来越强,领导干部坚持以上率下、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的政治自觉性越来越高,队伍严实的纪律作风和全员参与监督的效果越来越好。这也充分说明了只有让基层的声音有地可诉,才能真正掌握实情、搞清问题,才能寻找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捍卫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增强群众对纪检监察的信任和信心。另一方面,各级党委、纪委多次为基层风气联系员、纪律委员撑腰鼓劲,在制度上注重保护监督执纪人员,引导大家消除思想顾虑,敢于说实话、敢于较真碰硬,通过建立单独考评机制、定期汇报监督情况等措施,不断压紧压实工作责任,持续激发基层单位自主抓建的内生动力和广大指战员主动参与的热情,在队伍上下逐步形成“
7、人人受监督、处处讲廉洁”的严实氛围和共识。四、严执纪强调百遍,不如问责一遍,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监督执纪问责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武器,是永葆党肌体健康的重要保障,重在日常、贵在有恒。我们要坚决维护和不断强化法纪震慑作用,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一以贯之保持严肃查处力度。很多纪律规矩,反复讲、反复学、但仍有个别人员不入脑入心、顶风违纪,若“不打、不痛”,失责的若无其事,得不到警醒,违纪的心存侥幸,甚者变本加厉。因此,在问责处理时必须要找准穴位、打到痛处,才能真正触及灵魂,治病救人。若执纪者涉于人情世故、心慈手软,以“下不为例、姑息放纵”等心态对待,不仅起不到教育警示作用,反而贻害无穷。特别是对待
8、案情重大、影响恶劣的案件,更是要以最为严厉的执纪结果挽救和警醒更多的人,让对照的“镜子”更为透彻。严是爱,松是害,在队伍管理教育中,要以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相结合的方式坚持从严教育。一方面,要做到经常提醒教育,及时“修枝剪叶”、咬耳扯袖,不断为党员干部“压担子、挑重任”,令其时刻以充实饱满的工作状态在岗位上摔打锤炼、强筋壮骨。另一方面,要在组织法纪教育、观看警示片、通报违法违纪案件时,既注重选择代表性强、性质恶劣的案例,又注重分级分类,让广大党员干部经常有对照、时刻有警醒,不断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加强思想淬炼,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学习贯彻省委全会精神专题党课同志们:按照厅党组工作要
9、求,根据中心党委工作安排,今天,我围绕学习贯彻省委全会精神,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为同志们上一次党课。党课的题目是:加快构建*水运现代化发展新格局助力推进*城乡融合新发展。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认识体会,不妥之处,希望同志们批评指正。一、战略关乎全局,必须准确把握“重点在县域、难点在乡村”的重大判断和“抓好两端、畅通中间”的工作思路的核心要义。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公报开篇明义强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坚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
10、兴”发展战略,以县域为重要突破口,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紧紧抓住窗口期全力攻坚,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具有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并作出了“重点在县域、难点在乡村”的重大判断,明确了“抓好两端、畅通中间”的工作思路。”重点在县域、难点在乡村”的重大判断,体现了省委对水运工作大局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以城带乡,县域是第一线;农民进城,县城是第一站。县域发展不充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不足,是制约我省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症结。全会提出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是找准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
11、科学路径。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决定指出,当前,*城镇化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不到45%;县域经济规模偏小、产业层次偏低,整体实力不强,县城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不足;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突出,基础设施、民生政策标准、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城乡差距较大,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还不健全。这些决定了*实现现代化,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重点在县域、难点在乡村。“抓好两端、畅通中间”的工作思路,体现了省委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从容驾驭和通盘把握。决定明确,“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
12、发展,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强统筹谋划和总体设计,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就是强调,城乡融合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把握和处理城乡关系,在战略上不能零敲碎打、单兵突进,需要系统思考、整体布局、综合施策。因此,“抓好两端”,就是一端抓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把县城建强,提高就地就近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一端抓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牵引的乡村全面振兴,把农村建好,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畅通中间”,则要求我们破除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13、、基层治理高效协同,不断增强城乡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整体活力,奋力写好要素、产业、设施、治理“四个融合”大文章。二、方向决定未来,必须深刻领会省委全会的深远意义和重大考量。目标决定方向,方向决定未来。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对于*来说,*既有大城市、又有大农村,城乡差距与区域差距交织叠加,城乡二元结构尤为明显,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任务尤为艰巨和紧迫。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重点研究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问题,审议通过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决定,对我省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具有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是具有重
14、要意义和重大考量的。这是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政治自觉。习近平总书记科学研判我国城乡发展新的历史定位和发展特征,提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命题。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15、。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顺应城乡融合发展大趋势,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202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充分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动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只有实现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才能更广阔、成色才能更足。这是推动新时代新征程*现代化
16、建设的必然选择。*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生动缩影,既有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共性,也有基于自身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从全国看,即使未来户籍城镇化率达到70%,到那时也仍有4亿多农民生产生活在农村;从*看,全省乡村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575元,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比例虽在缩小、但绝对值仍在扩大;农村在资源要素配置、公共服务供给、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与城镇仍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35年前这段时间,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窗口期,强调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抓住窗口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这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全会作出,“重点在县域、难点在乡村”的重大判断,“抓好两端、畅通中间”的工作思路,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些清醒的战略判断、有力的战略部署,充分展现了省委把握大势的全局视野和担当实干的务实作风,体现了省委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