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诫子书》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 《诫子书》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15诫子书一等奖创新教案15诫子书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2 .理解文章内容,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3 .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教学重难点1 .理解文章内容,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2 .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诸葛亮是千古良相,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后人眼中,他更是智慧的化身。每当我们提及他,脑海里浮现出的总是拥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形象。但作为父亲的他,对待儿子的教育也会和其他父亲一样,既担心又寄予希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诸葛亮的一篇家书诫
2、子书,聆听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班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早年隐居隆中,后辅助刘备联孙抗曹,建立蜀汉,拜为丞相。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尽心辅佐,被封为武乡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背景链接诸葛亮一生为蜀汉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蜀汉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第五次率师北伐,八月病逝于五丈原的军营中。北伐中重病的他放心不下儿子,写下言辞谆谆的诫子书。2.目标任务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朗读指导
3、。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读准字音:夫(fU)淫慢(yin)把握节奏: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读出语气:可用担忧的语气读,要读出不能陪伴孩子成长的无奈;也可用劝诫的语气读,语气语调要表现父爱的冷静与智慧;或可用期盼的语气读,语气要热切,热切中有期盼,期盼中有警示Q3.目标任务三: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古今异义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
4、)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修养。今义:治理。)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险要。)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今义:多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一词多义学非学无以广才(动词,学习)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成非志无以成学(动词,完成、实现)遂成枯落(动词,成为、变为)行君子之行(名词,品行、行为)日月之行(动词,运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动词,行走)去意与日去(动词,失去)太丘舍去(动词,离开)日始出时去人近(动词,距离)词类活用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成语积累俭以养德:生活节俭,以此来培
5、养优良品德。淡泊明志:指不追求名利以表明高尚的志趣。 理解文意。理解文句,读懂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话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复述。第2课时1.目标任务一: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信,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要“静”与“俭二“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就是节俭、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 作者又明确了“静
6、”与“明志成才”的关系,“静”与“明志”“成才”分别有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说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强调了“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前提条件,即作者认为只有做到“淡泊”“宁静”,才能使志向明确、坚定,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中阐述了“静”“学”“才”“志”之间的关系,即人的才学是通过学习来增长的,而学习时要静,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先立志。作者强调了这四者的关系,其核心是学习,途径是静,前提是立志,目的是成才。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一句是从什么角度阐述“静”的?又是怎样阐述的?从反面阐述“静”。这句话强调了“淫
7、慢”“险躁”所造成的危害,强调了“静”的价值。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句阐述了什么道理?惜时。时光飞逝,如果不珍惜时间对社会做出贡献,到年老志衰,却还一事无成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从全文来看,作者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这几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成才要具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志无以成学”;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二关系:小结:成才要具有立志、学习、惜时三个条件。诸葛亮主张以
8、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宁静淡泊以立志,立志是成才的前提;静心专一以立学,学习是成才的基础;惜时是成才的保障。 根据上面的内容分析,讨论本文的写作思路,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单参考答案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静淫慢险躁2 .目标任务二:品读课文,体会深层内涵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为一个君子必须修身养德,他为什么强调君子要修身养德?中国儒家的先贤大德又是怎样修身养德的?结合下面材料,说说你的发现。材料一:中国传统文人历来注重“修身儒家经典大学中就强调:“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意一正心一修身一齐家一
9、治国”成为儒家推崇的人生规划,即从一个人内在的修养出发,到外在事业的成功,而其中修身是中心。材料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J(论语述而)(1)“修身”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基础。只有先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诸葛亮把修身放在首要位置,强调要修身养德成为君子。(2)儒家的先贤大德也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孔子、颜回“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一箪食,一瓢饮”,体现出他们的生活俭朴;”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说明颜
10、回淡泊名利。教师小结:修身养德是一个人立身之根本,是基础,我们要以静来修身养德,屏除心中的各种杂念,不汲汲于富贵,不被外界的物质诱惑所干扰,保持内心的宁静专一,这样才能达到修身养德的目的。3 .目标任务三:联系生活,收获启示结合自己的现实情况,谈谈你学完本文后的认识和收获。观点一:从立志的角度,“非志无以成学二立志,即树立人生理想。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就不会奋发向上,也无法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有志者,事竟成。青春年少的我们,应树立自己的志向和梦想。观点二:从学习的角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这对处于终身学习时代的我们来说尤为重要。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时刻保
11、持学习的心态,走出“舒适区”,不断完善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观点三:从惜时的角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告诫我们一定要珍惜大好的学习时光,不要等到老年一事无成之时才悲叹浪费的时间。结束语:古语有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诸葛亮在生命垂危之时,仍对儿子的前程充满担忧和期待,这封家书虽仅仅八十六字,却凝结着一位父亲对儿子最深的关切、最浓的情意!他充满智慧与理性的嘱托,伴随了诸葛瞻的一生,也希望给在座的各位以启迪。三、作业布置课外搜集诸葛亮的生平经历和经典故事;读一读隆中对和出师表,了解诸葛亮有哪些事迹,具有哪些精神。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围绕文本特点,以朗读为语文素养培养主线,在读中明节奏,在读中明内容和情感,在读中明重点和思路,在读中懂内涵和文化,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层深入理解文章。本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强,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和深化,以儒家文化为人文线索,从文本出发,紧扣“君子”的“接世”情怀,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