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自然保护地总体布局和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自然保护地总体布局和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4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浙江省自然保护地总体布局和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2021年3月第一章自然保护地发展基础9第一节省域资源本底概况9第二节自然保护地建设成效11第三节存在的主要问题15第四节面临的形势与机遇17第二章发展思路21第一节指导思想21第二节基本原则21第三节发展目标22第三章总体布局24第一节空间布局结构24第二节分区建设发展26第三节分级建设发展30第四节分类建设发展31第四章主要任务35第一节完善治理体系35第二节提高治理能力36第三节夯实资源保护37第四节推进民生共享38第五节弘扬生态文化39第五章重点工程40第一节生态保护修复工程40第二节基础设施优化工程41第三节国家公园提升工程42第
2、四节名山公园发展工程44第五节整合优化勘界工程45第六节科研监测提升工程45第七节科普教育强化工程47第八节乡村融合振兴工程48第六章保障措施49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规划49第二节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保障支撑49第三节强化责任考核,严格奖惩措施49第四节广泛宣传引导,弘扬生态文化50刖三2018年11月,按照机构改革的要求,将原由多个部门管理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海洋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地质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职能整合到省林业局统一管理,并将各类自然保护地纳入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现自然保护地体系管理职能上的统一。2019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
3、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及重点任务,要求提出国家公园及各类自然保护地总体布局和发展规划。2019年12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实施意见,结合我省实际,进一步提出各项要求,加快推进全省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在维护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十四五”规划是机构改革后自然保护地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做好顶层设计、夯实发展基础、优化发展框架的关键五年,为今后科学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高效管理体制、建设创新发展机制和建立监督考
4、核体系等奠定基础。因国家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安排,本规划中自然保护地数量、面积等以2019年6月30日为基础数据,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规划提出了2025年规划期末目标及2035年远景目标,构建“双屏四区九点”的空间布局结构,规划新建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17处,探索浙东海洋国家公园方案,提出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夯实资源保护、推进民生共享、弘扬生态文化五大主要任务和生态保护修复、基础设施优化、国家公园提升、名山公园发展、整合优化勘界、科研监测提升、科普教育强化、乡村融合振兴八项重点工程。第一章自然保护地发展基础第一节省域资源本底概况一、自然地理我省陆域面积10.55万平方公里
5、,管辖海域面积4.44万平方公里。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850万人,人多地少。全省港湾众多,海岸线曲折,总长6633公里,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20.30%,其中大陆海岸线1840公里;近海岛屿星罗棋布,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2800余个,是全国岛屿最多的省份。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呈阶梯状下降,有钱塘江、瓯江、甬江、灵江、飞云江、鳌江、苕溪、曹娥江八大水系和京杭运河浙江段,地形多变、水系发达。二、生态系统我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处于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样的地质水文条件孕育了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其中以森林、湿地、海洋三大生态系统最为突出。据2019年浙江省森林资源年度监测结果显示,
6、全省森林面积607.8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1.15%,位居全国前列。湿地生态系统中湿地植物和植被、湿地野生动物均相当丰富,尤其是占比达62%的近海与海岸湿地是我国湿地生物多样性重点分布区和生态安全重要区域,是中日候鸟保护协定和中澳候鸟保护协定鸟类迁徙的重要栖息地和中转站。海洋生态系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河口生态系统、海湾生态系统、浅海生态系统、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上升流生态系统和海岛生态系统,其中海湾生态系统、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上升流生态系统和海岛生态系统为浙江省海洋空间中较为重要和典型的生态系统。三、自然遗迹我省自然遗迹资源丰富,从遗迹的物质组成、生成规律与分布背景出发,全省可分为五大地质遗
7、迹区,即浙西北地层古生物与岩溶地貌遗迹区、浙北河口平原遗迹区、浙中白垩纪红盆与丹霞地貌遗迹区、浙东南火山地质与火山岩地貌遗迹区和沿海海岸地貌遗迹区。在294处重要地质遗迹中,世界级地质遗迹有8处,约占2.7%;国家级地质遗迹有78处,约占26.5%;省级地质遗迹有208处,约占70.8%。全省中生代以来的岩浆侵入、火山喷发、矿化活动、断陷盆地和生物遗存是环太平洋构造带最典型、最重要的现象区之一,形成有多处典型破火山构造、重要非金属矿产地和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新生代以来形成的各种剥蚀、侵蚀与堆积地貌在地貌学上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性的典型意义,以流纹岩地貌、丹霞地貌和海岸地貌等著称。四、野生动植物资源
8、我省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分布有790种,约占全国总数的30%。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8种,其中国家一级的有扬子鳄、童、中华凤头燕鸥、中华秋沙鸭、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朱鹘、东方白鹳、黑鹳、黑鹿、华南梅花鹿、穿山甲、安吉小鲸、镇海棘蜘等22种,国家二级的有黑熊、狮猴、藏酋猴、中华鬣羚、中华斑羚、义乌小鲸等106种。全球8条候鸟迁徙路线之一的“东亚/澳大利亚,迁徙通道穿越我省,从北至南的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台州湾、漩门湾、乐清湾和温州湾等,都是候鸟迁徙的重要越冬地和停歇补给站点。我省素有“东南植物宝库”之称,属我国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的省份之一,约有高等植物5500余种,居全国第15位,在我国
9、东南植物区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五、风景资源浙江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江河湖泊众多,森林植被丰富,人文底蕴深厚,孕育出得天独厚的名山、秀水、幽林、奇洞、碧海、美岛等自然景观资源及悠久灿烂的人文景观资源。全省风景资源总体上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品质优异,分布广泛。宁波、舟山、台州等地,主要地貌为宁绍平原、丘陵地带和沿海海岛组成,宗教文化和海岛景观特色较为突出;丽水、温州等地,其山雄、峰奇、石怪、林郁、水清、物种丰富特色较为突出;金华、衢州等地,拥有浙江母亲河钱塘江以及天目山、古田山、大盘山等名山,以青山、绿水为主要特色;湖州、嘉兴等地,地貌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以莽莽竹海、水乡风情特色为主。第二节自然保护地
10、建设成效一、初步建立类型多样、规模可观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经过60多年的努力,我省已建立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截止到2019年6月,我省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1处以及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302处,其中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26处、风景名胜区59处、森林公园128处、湿地公园61处、地质公园14处、海洋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14处。自然保护地扣除交叉重叠后总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的9.78%;海域面积约0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海域管辖面积的8.86%o从全省自然保护地数量分布情况看,排名前5的地级市为温州、金华、杭州、丽水和台州;从面积分布情况
11、看,排名前5的地级市为温州、杭州、舟山、台州和丽水;从总体空间布局上看,陆域自然保护地主要集中在浙西北、浙东南等经济相对发达且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地区以及浙南自然资源高度富集地区。各类自然保护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有效保护自然文化遗存、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我省目前有世界自然遗产1处、世界文化遗产4处,世界地质公园1处、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的保护地2处,有效保护了浙西北岩溶地貌景观、浙中丹霞地貌景观、浙东南流纹岩地貌景观和浙东沿海海岸地貌景观等具有极高价值的地貌景观遗迹。自然保护地中包含文物保护单位500余处,有效保护了一批历史文化名
12、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我省列入国家极小种群保护物种名录的共有10种,其中9种在已建自然保护区内有分布。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20种国家级稀有植物,保护区内分布的有19种。自然保护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三、创新“一园两区”模式,树立自然保护地建设浙江样板创新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一园两区”建设模式,理顺国家公园管理体制,设立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和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百山祖管理局,编制实施总体规划,制定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管理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率先开展集体林地和农村承包土地地役权改革,创新跨区域合作机制,大力开展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工程,出台
13、野生动物救助举报奖励办法并率先推行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试点建设工作得到国家验收组的肯定,以“一园两区”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集体林占比高的地区提供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浙江经验和浙江样板。四、深入实践“两山”理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四大建设和森林浙江建设等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十大名山公园行动,积极打造长三角一流的森林康养目的地,2019年全省森林康养产业年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产值达到2348亿元,较好地实现了生态得保护、产业得发展、林农得实惠,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代林业发展路子。充分利
14、用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试点的有利条件,率先开展国家公园GEP单独核算,完成了百山祖园区县乡村三级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根据核算报告显示,百山祖园区2019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达535亿元,其中支持服务价值为371亿元,占比69%。同时,百山祖园区联合周边乡镇组建,两山”公司,作为生态产品供给主体和交易主体。由县级政府出资向“两山”公司购买调节服务类生态产品,开启了生态产品政府采购先河。五、持续强化本底调查,科研监测硕果累累十三五期间,我省野生动物调查发现丽水树蛙、丽水异角蟾、北仑姬蛙3个新种、98个新记录;野生植物调查发现景宁青冈、凤阳山荚蓬、浙南木犀、仙霞岭大戟等81个新种、
15、112个省级以上地理分布新记录。浙江野生动植物物种持续增长,野生动植物物种新发现、分布新记录华东最多,自然保护地是野生动植物生存的主要家园。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依托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傅伯杰、魏辅文院士工作站,搭建四大国内领先科研监测平台,在世界生态学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93篇,其中221篇被SCl收录;被列为十二种世界濒危植物之一的百山祖冷杉,通过科研攻关获得了200余株野生幼苗,组织培养首次获得成功;钱江源园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成果作为典型案例被纳入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并在2019年9月26日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正式发布。六、大力开展科普教育,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大力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森林旅游节、森博会、十大名山公园宣传推介等系列活动,自然保护地知晓度大幅提升,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多种媒体途径全面展示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多样性的生物资源和生态系统,为当今人类及其后代提供了游赏鉴赏、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的机会和便利,树立了地区形象,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加强完善自然保护地科普和历史文化宣教系统建设,设珞了植物名牌、地质说明牌、人文景点介绍等标识系统,开展遗产宣传、科普宣教等活动,为公众了解自然科学和各地历史文化提供了形象生动的教材,寓教于乐、惠及大众。第三节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体制机制待理顺机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