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多文本阅读: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多文本阅读: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多文本阅读: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凡兵家之法,要在应变。好古知兵,举动必先料敌。敌无变动,则待之;乘其有变,随而应之,乃利。法日:“能耳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五代梁末,魏博兵乱,囚贺德伦降晋。庄宗入魏州,梁将刘乃军于莘县,增垒浚池,自莘至河,筑甬道以通饷。梁帝诏出战。奏日:“晋兵术易击佚彼进耳义苟得机便岂憨坐遂港害?”帝遣使问以决胜之策,对日:“臣无奇谋,但人给十号粮,尽乃破敌。”帝怒日:“将军留米将疗饥耶?”又遣中使督战。谓诸校日:“大将专征,君命有所不受。临敌制变,安可预谋?今揣彼自气盛,难可轻克,诸君以为如何?“
2、众皆欲战,默然。他日,乃复召诸将列坐军门,人给河水一杯,因命饮之。众未测其意,或饮或辞。日:“一杯之难若是,滔滔河流可胜乎?”众皆失色。时庄宗以兵压营,亦不出。帝又数遣人促之,以万人薄其营,俘获甚众。少顷,晋兵继至,退。复战于故元城,庄宗与李嗣源、李存审夹击,梁兵大败。(节选自百战奇略变战,有删改)材料二:是时,庄宗在魏,数以劲兵压营,不肯出,而末帝又数促,使出战。庄宗与诸将谋日:“刘学六韬,喜以机变用兵,本欲示弱以袭我,今其见迫,必求速。乃声言归太原,命李存审守魏,阳为西归,而潜兵贝州。果报末帝日:“晋王西归,魏无备,可击。”乃以兵万人攻魏城东,庄宗自贝州返趋击之。忽见晋军,惊日:“晋王在此
3、邪!”庄宗与李存审为两方阵夹之,为圆阵以御晋人。兵号合,大败,南奔。(节选自旧五代史梁书刘传,有删改)材料三:孙子日: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者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节选自孙子兵法九变,有删改)【注】晋:指尚未称帝的晋王李存勖,后文“庄宗”是其庙号。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
4、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晋兵未易击俟彼进取苟得机便岂敢坐滋患害答案10.BEG(“晋兵未易击”的意思是“晋军不容易打败”,语意完整,故应在B处断开;“俟彼进取”意思是“等待敌情变化再进攻”,“苟得机便”意思是“倘若有了时机”,两句潜在的主语都是“我军”,但语意均独立完整,故应在E处断开;“岂”表示反问,一般位于句首,其前需断开,故应在G处断开。)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文中指根据,与成语“因循守旧”“因噎废食”的“因”意思均不同。B.军,文中指驻扎,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军函陵”的“军”意思相同。
5、C.斛,与升、钧等都是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用于计算粮食,亦是古代量器名。D.再,文中指两次,与左传中“一鼓作气,再而衰”的“再”意思不同。答案11.C“与升、钧等都是古代常用的容量单位“错,“钧”是重量单位。A项,因(沿袭)循守旧,因(因为)噎废食。D项,“再而衰”的“再”意思为“第二次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庄宗进占魏州,梁将刘在莘县增修营垒,疏通河道,并修通道确保粮饷运输通畅,以期持久对抗晋军。B.梁帝多次催促出兵,刘认为晋兵士气正盛、难以攻克,极力劝说诸将不可轻易出兵,应耐心等待时机。C.孙子指出,主将受命,集结组织军队,将领如能灵活运用“九变”“五利
6、”,便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D.“通于九变”指将帅能够根据地形、气候、敌情、内情、人事等因素,灵活变通,因势利导,做好预案。答案12.D(“根据地形、气候、敌情、内情、人事等各因素”错误,材料三中相关内容没有“气候”因素。)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本欲示弱以袭我,今其见迫,必求速战。(4分)(2)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4分)答案13.(1)(刘)本来想用表示软弱的方法(让我们麻痹)来袭击我们,现在他被末帝催逼,一定谋求快速开战。(评分参考:“示弱”“见迫”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通畅2分,共4分)(2)(在不利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到有利的因素,战事
7、就可以顺利进行;(在有利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到不利的因素,各种可能发生的祸患就可以预先排除。(评分参考:“杂”:掺杂,此处引申为两者兼顾。“务”:事情,战事。“信”,通“伸”,此处引申为完成、成功。每点1分,句意通畅1分,共4分)14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梁兵大败”的原因。(3分)答案14.用兵作战要根据敌情变化采取相应对策才能破敌制胜,不懂作战的梁帝一再催逼,迫使刘没能贯彻“要在应变”这一重要指导原则。庄宗知道刘的困境,设计引他出兵魏州,刘中计,被两面夹击而失败。(第点2分,第点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凡兵家的用兵法则,关键在于适应变化。喜爱古代兵法
8、而通晓用兵的,采取行动之前必定要分析判断敌情。敌情没有变化,就等待其变化;趁其发生变化,根据变化采取相应措施,才有利于取胜。兵法说:“能够根据敌情变化采取相应对策而取得胜利的,就叫作用兵如神。”五代时期的后梁末年,魏博镇发生兵变,叛乱者囚禁了(当时的节度使)贺德伦并向晋王李存勖投降。李存勖进占魏州,后梁大将刘就在莘县驻军,增修营垒,硫通护城河,从莘县到黄河,修筑通道来确保粮饷运输畅通。后梁皇帝诏令刘出兵作战。刘上表说:“晋军不容易打败,(我军应当)等待敌情变化再进攻,倘若有了适当时机,我怎么敢坐失良机而养患贻害呢?”皇帝派遣使者询问刘决胜的对策,刘回答说:“臣下没有奇计良谋,只要能供给每人十斛
9、粮食,等到粮食吃完,也就把敌人打败了。”皇帝(听完)发怒说:“将军留存这些粮食是准备治疗饥饿症吗?“(接着)又派遣使者督察作战。刘见此便对部将们说:“大将特许自主征伐(大将受权出征在外),(即使是)皇帝的命令有的也可以不接受。对敌作战只能根据具体情况而因变制胜敌人,怎么可以(脱离敌情实际而)预先想定取胜之策呢?根据目前情况推断,敌人士气正盛,难以轻易击败它。对此,诸位认为应该怎么办?”众将领(听后)都要求出战,刘只好沉默不语。一天,刘又召集诸位将领并使之依次坐在军营前,给每人一杯黄河水,命令他们把它喝下去。众人揣摸不透刘的用意,有的遵命喝了,有的则推辞未喝。刘说:“喝一杯黄河水都像这样困难,滔
10、滔不绝的黄河流水能一下喝尽吗?”众将听后都变了脸色。这时李存勖率领军队迫近刘的军营挑战,刘仍然坚守不战。其后,梁帝又多次派人催促刘出战,刘(无奈)只好率领一万士兵进攻晋军营阵,俘虏的晋兵很多。(可是)不一会,李存勖率领大军赶到,刘撤退。后来两军又在故元城激战,李存勖和李嗣源、李存审夹击刘的军队,梁军大败。材料二:这时,庄宗在魏州,多次率领强兵逼近刘军营,刘不肯出战,而末帝又多次催促他,要他出战。庄宗与众将商议说:“刘学过六福,喜欢用随机应变的方式用兵,本来想用表示软弱的方法(让我们麻痹)来袭击我们,现在他被末帝催逼,一定谋求快速开战。”于是到处宣扬要回太原,命令李存审守卫魏州,(自己)假装西归
11、,却把军队秘密留在贝州。刘果然报告末帝说:“晋王已经西归,魏州没有防备,可以出击了J于是,(他)就率领一万人的军队攻打魏州城池的东面,这时,庄宗从贝州返回赶来攻击他。刘突然看见晋军,惊恐地说:“晋王还在此地吗?”庄宗与李存审摆成两个方阵夹击他,刘摆成圆阵来抵御晋军。双方两次交战,刘大败,向南逃跑。材料三:孙武说:大凡用兵的法则,将师接受国君的命令,征集兵员编成军队,(出征时)在难于通行的地方不要扎营,在四通八达的地方要结交诸侯四邻,在极为险恶、毫无出路的地方不可停留,在被包围的地方要巧出奇谋,在无法退却、走投无路只有战死的境地就要殊死奋战。有些道路不宜通过,有些敌军不宜攻打,有些城池不要攻占,有些地方不宜争夺,(不合乎上述“九变”的,即使是)国君的命令,也可以不执行。因此,将领能够通晓灵活利用上述九变的好处,就是懂得用兵了;将领如果不通晓九变的好处,即使了解地形,也不能得到(利用)地形的便利。指挥军队不知道九变的方法,即使知道上面五种情况的好处,也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所以,高明的将领考虑问题时,必定兼顾到利弊两个方面。(在不利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到有利的因素,战事就可以顺利进行;(在有利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到不利的因素,各种可能发生的祸患就可以预先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