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望岳》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望岳》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学习内容】教材: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学习目标】1.运用对比阅读和知人论世的方法,感知诗歌内蕴,感受诗人情感。2.分析景和情的特点,理解诗歌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建立“景一人一志(情)”的联系思维。【课型及课时】教读引领课1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通关参考“课前预习任务单”,巩固基础知识。二、导入新课古人云:“君子登高必赋。”登临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类别。认真阅读这些登高抒怀的古诗,将其中励志的诗句摘录下来,为制作励志卡积累素材。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想一想:你读过哪些登临诗呢?(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3)遥知兄弟登高
2、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4)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三、学习活动任务一:自读诗歌,描绘所见之景,感受所抒之情。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两首和登高相关的佳作一一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登飞来峰。1.自读诗歌,疏通诗歌大意。(I)听朗读示范音频并在书上做标记,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停顿。(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疏通诗歌大意。(3)圈画出诗歌中与景色相关的字词,思考:两位诗人在登高之时看见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2.通过对两首诗歌诗意的初步理解,找出需要重读的字词,边读边思考:你在朗读时,体会到了诗人
3、怎样的情感?(1)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重读“不见”。古人是指古代能礼贤下士的君主,来者指的是诗人以后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两个“不见”突出了贤君良臣不遇,诗人生不逢时的惆怅。(2)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重读“悠悠”。悠悠是指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悠悠”二字通过叠词手法,写出了天地空间的辽远;“独”写出了个人的孤单渺小。(3)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重读“千寻,和“日升,。古代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千寻”,极写塔的气势之高峻;“日升”,红日喷薄而出,写出了诗人的志向远大、豪情万丈。(4)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重读“浮云,和“最高层,。在古
4、代诗歌中,“浮云”是有其指代含义的,往往用来代指阴险小人;“最高层”写出了诗人矢志不移的强大精神世界。任务二:知人论世,探寻诗人之志。1.同是登高,同样远眺,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却如此迥异。请你和同桌共同阅读材料,试着探寻造成两位诗人产生不同登高之感的深层原因,并用简洁的语言陈述你们的发现。资料一:登幽州台歌背景陈子昂胸怀大志,曾任右拾遗。他多次上述陈述时弊,他的忠言不但不被采纳,甚至因此遭受打击。后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谁知武攸宜无才无能,且刚愎自用,不听忠言,致前锋大败,更将陈子昂降为军曹。陈子昂处此境遇下,写下此诗。材料二:登飞来峰背景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王安石在拜县知县(今浙江宁波
5、)任满回临川(今江西抚州)故里时,途经绍兴城外的宝林寺,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29岁,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2 .阅读参考资料后,请学生分享对诗人情感、思想的理解。(1)陈子昂有着济世救民的情怀,他书写的是沉重的心绪,却悲壮而不悲痛。他借诗歌宣泄,以使自己超越个体的忧愁,在和历史与宇宙的对话中,实现精神的突围。(2)王安石初涉宦海,虽有保守势力的阻挠,但依然对前途充满信心。他是一位有着雄心壮志的诗人,也是一位无所畏惧的改革家。(3)两位诗人不同身世、遭际、情感的背后,有共同的动因:胸怀报国之志。3 ,置身诗境,师生齐诵。设想自
6、己就是这两位诗人,登高远望,赋诗言志。诵读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感受两首登高诗所传递出的不同情志,体会两位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报国之志。任务三:拓展阅读,建立“景一人一志(情)”的联系思维。借景抒情是古代写景诗常用的手法,诗人将“景一人一志(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引发读者的共鸣。朗读丛书中的感遇三十八首(其十三),说说其与登幽州台歌在写景与抒情方面的异同。异:登幽州台歌对于诗人面对的空旷、苍茫之景没有做具体描绘,感遇三十八首(其十三)则写出了林泉的清幽,林木的四季变化。同:都抒发了诗人的苦闷孤寂、失落与悲伤之情。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登临诗,认识了虽壮志难酬仍豪情满怀的陈子昂与积极
7、推行新政的改革家王安石,感受到了他们的家国情怀。他们的境遇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即使我们身处逆境,不要畏惧,不要悲观,要不失凌云之志,永葆赤子之心。五、布置作业1.背诵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并用楷书默写下来。(基础作业)4 .发挥联想和想象,为诗人代言。(提升作业)(1)假设你是壮志难酬的陈子昂,一个人登上了幽州台,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写一段内心独白。(2)假设你是踌躇满志的王安石,登上了飞来峰的高塔,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用“浮云,你听着!”开头,撰写一段独白。【板书设计】俯仰古今时间的绵长写景蓬勃生机登幽州台歌/登K来峰/陈子昂登楼眺望空间的辽阔E安石独自凭吊心绪的孤苦抒情
8、踌躇满志望岳【学习内容】教材:望岳丛书:宿灵鹫禅寺二首(其二)【学习目标】1 ,围绕诗眼,感知诗歌内蕴,感受诗人情感。2 .分析景和情的特点,理解诗歌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建立“景一人一志(情)”的联系思维。【课型及课时】教读引领课1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通关参考“课前预习任务单”,巩固基础知识。二、导入新课我们来学习第三首“登临诗”一一望岳,这首诗有些特殊,诗中虽无登临之实,却有登临之意。因此,我们也将它纳入登临诗的范围。这节课,我们要迁移运用上一节课学到的方法,赏析所见之景,把握所抒之情,知人论世,探寻诗人之志。三、学习活动任务一:自读诗歌,描绘所见之景。1 .请同学们思考:“望岳”二字有
9、什么含义?“望”说明杜甫还没有登山,而是远望。“岳”指五岳,即在古代地位崇尚的五座高山,这里指东岳泰山。2 .自读诗歌,疏通诗歌大意。(1)自由朗读诗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疏通诗意。(2)自由朗读诗歌,用斜线为诗歌画出停顿节拍,并按照节拍抑扬顿挫地朗读这首诗。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3)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疏通诗歌大意。(4)诗人开篇即问:“岱宗夫如何?”请你闭上眼睛,听示范朗读,想象画面。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景象。“齐鲁青未了”这一句描写的不是一座山,而是整个山脉。“未了”是夸张的想
10、象,写出了泰山山脉的绵延无际。任务二:深入探究,感受所抒之情。1.杜甫眼中的泰山究竟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结合诗句,概括泰山的特点和杜甫的感受。参考句式:杜甫望见的泰山是的,云涌鸟归的景象让人O绵延无际、神奇秀美、巍峨高大心潮澎湃、心胸震荡2 .望着层云所生之处,望着归鸟所向之处,诗人的内心激荡起一种豪情壮志。这种壮志具体是什么呢?请找出诗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一定会登上泰山的顶峰,那一刻群山将被尽收眼底。“我”一定会登上人生的高峰,那时候任何困难都将不值一提。任务三:知人论世,探寻诗人之志。3 .结合材料,讨论说明杜甫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壮志。材料一:登山则情满
11、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材料二: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24岁的杜甫离开长安,开始过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他后来在壮游中记载了他这一时期的游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1)景物特点:雄伟的泰山给人以崇高感,激发豪迈的情怀。(2)杜甫生平:裘马轻狂的青年时期,乐观自信;漫游经历,开拓视野,开阔心胸。4 .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解释下列诗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
12、山小。(1)释义: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衍生义: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高度决定眼界。(2)释义: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衍生义:站位要高,眼界要宽,思考问题才更全面更正确。任务四:拓展阅读,建立“景一人一志(情)”的联系思维。朗读丛书中的宿灵鹫禅寺二首(其二),说说其与望岳在写景与抒情方面的不同之处。(1)宿灵鹫禅寺二首(其二)写景着重在听觉,写山泉在不同地点声音由山中的“终夜鸣”到前溪的“无半语”的变化;望岳写景则着重在视觉,突出泰山的巍峨。(2)宿灵鹫禅寺二首(其二)讽刺了那些在做官前指点江山,高谈阔论,慷慨激昂,忧国忧民,但是一旦掌
13、握了权力,有了一定地位,就和其他昏官一样尸位素餐、了无建树的人;望岳则是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3)宿灵鹫禅寺二首(其二)始终在写景,是融情于景;望岳则是先写景,在最后直抒胸臆。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不仅“结识”了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青年杜甫,也“结识”了刚正不阿,讽刺、揭露官场黑暗行径的杨万里,更通过比较阅读了解到写景诗中两种不同的情景关系。美学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大家在欣赏写景诗时,一定要留意景物背后的情。五、布置作业1.背诵望岳,并用楷书默写下来。(基础作业)2,比较阅读杜甫的望岳和春望,探究所望之景与望远之情有何异同。(提升作业)【板书设计】赞白然之美T眺望、/泰山之景、望岳/杜甫期望人生之巅明鸿鹄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