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管理制度(样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管理制度(样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XXXXX有限公司危险废物管理制度目录第一章、总则2第二章、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2第三章、危险废物管理全过程控制24核准:审核:制定:第一章总则1、为了防治危险废物污染环境,保障员工健康,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2、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区域内危险废物的产生、收集、贮存、转移、利用、处置等活动。3、本公司对危险废物污染环境实行预防为主,全过程管理和污染者承担责任的原则。4、积极推广清洁生产,避免或者减少危险废物的产生;鼓励对危险废物的合理利用;实行对危险废物的无害化处置。5、各部门应当加强对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在各
2、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6、环安部负责对废物集中设施监督管理。第二章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1、本公司建设产生、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项目的部门,必须遵守国家和本市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2、产生危险废物的部门,必须按照规定向环安部申报登记危险废物产生的工序、种类、危害特性、数量、贮存、等有关资料,环安部向环保局申报登记危险废物年度管理计划及危险废物产生情况;3、产废部门应当采取调整产品结构或者生产工艺等措施减少危险废物产生量。4、环安部有权对产生、收集、贮存危险废物的部门进行监督,检查其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实和运行情况。各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公开其产生危险废
3、物的工序流程图及危险废物特性,接受监督。第三章危险废物管理全过程控制一、危险废物收集、贮存管理制度1、目的:确保危险废物的合理、规范有效的管理。2、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危险废物,必须送至危险废物专用储存点。并由仓库部门专人管理危险废物的入、出库登记台账。禁止随地倾倒、堆置危险废物。3、危险废物储存点不得放置其它物品,应配备相关的消防器材及危险废物标示。4、应保持储存点场地的清洁,危险废物堆放整洁。5、禁止将危险废物混入非危险废物中收集、贮存。6、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转移应当使用符合标准的容器和包装物。容器和包装物以及收集、贮存、转移危险废物的设施、场所,必须设置危险废物
4、识别标志。7、危险废物的贮存时间不得超过一年。8、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处置应当按照以上规定;不按照规定处置的,应当进行限期改正;限期结束后仍然不按照规定处置,由环安部按照公司规定提出处罚。二、建立危险废物台账管理制度1、依固体法第五十三条规定“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危险废物的种类、生产量、流向、储存、处置等有关资料。”各产生危险废物部门及贮存管理部门需建立危险废物台账;2、危险废物台账需跟踪记录危险废物在生产单位内部运转的整个流程,如实记载产生危险废物的种类、数量、利用、贮存、处置、流向等信息,与生
5、产记录相结合。3、由产生部门填写危险废物产生环节记录表及每年度填写危险废物产生环节一览表,贮存管理部门填写危险废物贮存环节记录表;台账表单原件由各部门留存,备份每月交环安部存档备查;4、各危险废物产生部门及管理部门应按照以上规定如实填写台账;不按照规定填写的,由环安部按照公司规定提出处罚。三、发生危险废物事故报告制度1、为及时掌握事故,加强环境监督管理,特制定本制度。2、发生事故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向公司领导报告,由公司领导根据险情决定是否报警,如果发生污染事故,应当及时通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个人,环安部应及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2、环保事故分为速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二类。
6、速报从发现环保事故,一小时以内上报;处理结果报告在事故处理完后立即上报。3、速报可通过电话、传真、派人直接报告等形式报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理结果报告采用书面报告。4、速报的内容包括:环保事故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经济损失数额、人员受害情况等初步情况。5、处理结果报告在速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确切数据、事故发生的原因、过程及采取的应急措施、处理事故的措施、过程和结果,事故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参加处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工作内容、出具有关危害与损失的证明文件等详细情况。四、培训制度1针对公司管理人员及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人员进行每年两个工作日之培训,培训内容为: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各类标准、公司产生之危险废物特性防护措施、职业危害识别、安全教育、检查、事故调查分析方法、重大危险源控制、应急救援预案内容、程序、专业技术、事故调查和评估等;2、针对一般操作人员进行每年一个工作日之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公司产生之危险废物特性及防护措施、防火、防爆、防毒知识、个体防护知识和应用、自救互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