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诸暨桔槔井灌工程遗产及其价值研究.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190718 上传时间:2024-04-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诸暨桔槔井灌工程遗产及其价值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浙江诸暨桔槔井灌工程遗产及其价值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浙江诸暨桔槔井灌工程遗产及其价值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浙江诸暨桔槔井灌工程遗产及其价值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浙江诸暨桔槔井灌工程遗产及其价值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浙江诸暨桔槔井灌工程遗产及其价值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浙江诸暨桔槔井灌工程遗产及其价值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江诸暨桔槔井灌工程遗产及其价值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诸暨桔槔井灌工程遗产及其价值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浙江诸置三1耕灌工程遗产及其价值研究桔椽井灌是最古老的灌溉方式之一。浙江省诸暨市赵家镇的桔棒井灌工程群是目前仍在使用的灌溉工程遗产。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文献考证等方法,分析了诸暨赵家桔椁井灌的历史演变、遗产构成、工程特性及其科技文化价值。研窕认为,赵家镇桔椽井灌的延续使用有其特殊的自然和历史背景;其历史起源可追溯至12世纪,外来移民利用此地优越的地下水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地使用简易而有效的桔椁提水、发展灌溉农业,逐渐繁衍形成村落。灌溉工程体系规划科学、设计完善、管理有效,并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独具特色的文化。诸暨桔椽井灌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科技和文化价值,是早期灌溉文明的活化石,近几十年遗产范围快速

2、萎缩,应予科学保护。桔椽;井灌;提水机具;灌溉工程遗产;价值1研究背景桔椽作为最古老的提水器械,早在公元前15世纪以前就已在古巴比伦和埃及灌溉中广泛使用1-2O中国最早关于桔椽提水井灌明确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4世纪的庄子一书,孔子的弟子子贡向灌溉的农夫建议“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洗汤,其名为棒”,说“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3o证明早在2400多年前,中国就已有使用桔椽提取井水灌溉的方式。由于桔椽搭建简便、成本低廉,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桔椽井灌在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应用十分普遍4-6o元代王祯所著的农书中就称“桔椽”是“今濒水灌园之家多置之,实古今通用之器。”7直

3、至19世纪,这一灌溉方式在许多中国农村地区仍在使用。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桔椽等传统提水器械被逐渐淘汰。而在浙江省诸暨市赵家镇,至今仍保留和使用着成规模的桔棒井灌工程群,它们存续至今,有其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文献考证等方法,从灌溉工程遗产的视角,分析诸暨桔椽井灌的历史演变、遗产特性及价值,并探讨这一古老的灌溉型式在这里得以存续的客观原因。本研究对诸暨桔椽井灌工程遗产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诸暨桔椽井灌工程遗产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诸暨赵家镇的泉贩、赵家两村,其中泉贩村最为集中、保存最好,是遗产核心区。遗产所在区域属会稽山丘陵区走

4、马岗主峰下的黄檀溪冲积小盆地,地势平缓。遗产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湿温多雨,四季分明;多年平均降水量135Omm1600mm,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多年平均蒸发量为8001000mm,相对湿度80%左右;年无霜期约245天8。盆地内最大的地表径流黄檀溪是钱塘江支流浦阳江的二级支流,汇水面积和迳流量都较小,随季节和天气的变化,溪流水位最大变幅约3m。遗产区地层由上至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和侏罗系上统寿昌组(J3s)基岩。上部冲洪积层由下至上依次为黄褐色砂砾石、中细砂、亚砂土等组成,具有一定层理结构,孔隙发育,透水性强;后者下伏于第四系冲洪积层,主要由陆缘喷发相沉积形

5、成的酸性火山岩类构成,与上覆第四系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地下水资源丰富,埋深浅、回补快,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冲洪积地层当中,补给来源主要依靠降雨入渗,通过补给深部基岩裂隙水和地表河流进行排泄。特有的自然地理及气候水文特点,为提水井灌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泉贩、赵家两村总人口7700多人,耕地面积5331亩,人均年收入1.4572万元(2014年)。2起源与演变诸暨桔椽井灌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时期。泉贩、赵家两村村民分别以何、赵两姓为主,据其宗谱记载,皆是12世纪后移民至此,逐渐发展农业、繁衍生息、慢慢形成村落,并成为一方望族9-10o由于各类文献中对这一带桔椽井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均无明确记载,我们通

6、过田野调查,结合碑刻、宗谱等文献分析,至迟17-18世纪泉皈、赵家一带桔椽井灌已非常普遍。赵家村赵氏宗祠内保存有一块刻于1809年的“兰台古社碑”,记载当时赵家一带“阡陌纵横,履顺皆黎,有井,岁大旱,里独丰谷,则水利之奇也。”11在赵氏宗谱中载有道光二十年(1840)所立的永康堰禁议一篇,称“天旱水枯,家家汲井以溉稻田。旱久则井亦枯,必俟堰水周流,井方有水。以地皆沙土,上下相通,理势固然。”12而在另一篇谱外杂记中记载,相传永康堰为康熙时(16621722)所建:“传说村前大坂地盘高耸,田水苦无灌注,康熙间开通水路,自檀埃村南起,延亘五六里至磨山脚,筑成一堰,名曰永康堰。”13通过这些信息可以

7、推断,至迟1718世纪赵家镇一带桔棒井灌已十分普遍,而且当时的古人对地表-地下水循环机理已有科学认知,并利用这一原理人为增加地下水入渗补给。当地将这种桔椽提水灌溉的井称作“拗井工20世纪30年代以前赵家镇的拗井达8000多口,民间俗称“丘田一口井”,即每块农田均有对应的一口拗井来提水灌溉。据1985年统计,当时赵家镇还有拗井363311,灌溉面积6600亩14,桔椽井灌仍是当地主要灌溉方式。在近30多年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赵家镇的农田面积快速萎缩,许多拗井也被填埋废弃,数量剧减。目前在遗产核心区泉贩村,拗井保存最为集中,还有118口,灌溉面积约400亩(图2),传统的桔椽提水灌溉仍在延续。永康

8、堰于民国时期被洪水冲毁,1950年代在其上游附近又建堰一座,专为拦水增渗、增加附近井中的可供水量。3遗产特性分析诸暨桔椽井灌有其产生和延续的自然与文化基础,桔椽井灌工程设施组成、遗产分布、灌溉管理也有其独特性。3.1 桔棒井灌工程体系诸暨桔椽井灌工程体系由两部分组成:拦河堰,增加区域地下水补给量;田间桔棒井灌系统,由若干个灌溉单元组成,每个灌溉单元均包括古井、桔椽与灌排渠系等。诸暨赵家镇一带俗称“丘田一口井工每丘田都有一套由古井、桔椽提水器械、田间灌排渠道等共同组成的小而精的灌溉工程体系,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灌溉单元,当地称作“汲水田工每丘田面积大多为13亩,近年有的田块经过整合,达十几亩甚至几

9、十亩。井一般深25m,上窄下宽,井口直径12m,底径一般1.52.5m。井壁由卵石干砌而成,部分粉砂壤田里,井底部用松木支撑。井壁外周用碎砂石做成反滤层(图3)。提水桔椽由拗桩、拗秤、拗杆和配重石组成。“桔椽”名称十分古老,文字本身阐释了提水器械的组成及特点。庄子中称桔椽“引之则俯,舍之则仰3农书中描述:“桔,其植者;而棒,其俯仰者”3;又引说文称:“桔,结也,所以固属;椽,皋也,所以利转皋,缓也,一俯一仰,有数存焉,不可速也”3。据其描述,桔即今所谓“拗桩”,棒即“拗秤”。经测量,诸暨赵家镇的提水桔椽,拗桩一般高4m,多采用直径超过IoCm的松木;拗秤一般长6.5m,多用粗细不等的大毛竹,粗

10、端直径约20cm,绑缚重石,距与拗桩联接的横轴约2m,细端直径5cm左右,联接拗杆;拗杆则多用细毛竹制成,一般长5m(图3)。汲水的水桶特别制做得粗矮,以便于倾倒,通过木轴与拗杆下端联在一起,称作拗桶。提水时人站在井口竹梁(木板)上,向下拉动拗杆将拗桶浸入井水中,向上提水时借助拗秤的杠杆作用省力。“拗”字也是桔椽井灌提水过程的形象描述。提出的井水则通过简易的渠道,浇灌到田块各处。田块间规划布置有排水渠道,农田涝水可由此排泄入黄檀溪下游O拗井旁往往栽植大树遮荫,有的还建有简易小屋,以供避雨、休憩和存放农具,称作“雨厂工3.2 管理特点诸暨井灌工程及设施由农民自行修建、维护和使用。每口拗井一般归一

11、户农民所有,也有少数拗井被两户或以上共同所有和使用。位置临近的两口拗井称作“串过井”,由于两井壁间隔很近,渗流漏斗也大体重合,从其中一口井提水灌溉,会对另一口井的水位和水量有直接影响,因此串过井分属的两户往往协商轮流灌溉,一般是分别提水半日半夜,避免抢水,保证每户灌溉时井水的充足,提高提水作业效率。若一口井由多户共有,则几家协商轮流提水灌溉,每户若干小时,保证每户的农田都能有水灌溉,称作“轮时井工3.3 工程效益何、赵祖先自12世纪迁居至此,垦田凿井以事耕读,人口渐繁,逐渐形成泉贩、赵家等村落,并成为当地望族。桔椽井灌持续经营数百年,为移民安居、人口增长、经济文化发展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而且水

12、利效益至今仍在延续。汲水田旱涝保收,成为当地农民家庭的生活支柱。据赵家镇光绪年间(1875-1908)的宣德郎何君星齐墓志铭中记载,当时家“有汲水田十余亩”,谦称“勤俭颇可为家”,惨遭“四年之间三经凶丧、两议婚娶”的变故仍能支撑15,从侧面反映出赵家镇历史上拗井灌溉对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性。一直以来赵家镇的农田基本都靠拗井灌溉,直至1985年拗井灌溉面积仍有6600亩。目前灌溉效益己大大萎缩,泉贩村遗产核心区百余口拗井灌溉农田400亩。遗产区农田除粮食种植外,有的改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樱桃、蔬菜等,农业仍是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古老的桔椽井灌除仍延续灌溉效益之外,还在发挥文化景观等社会效益。3

13、.4 文化特性桔榛在早期中国文化中有特殊内涵,庄子用桔椽隐喻做人,称:“独不见夫桔椽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者也。故俯仰不得罪于人。”3而子贡向汉阴老农介绍这种提水机械,被老农认为是机巧而羞于使用:“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3遗产区居民则对千百年来一直使用的拗井怀有朴素的情感。当地人用毛笔在农具上书写“既经营于桔椽,爱沛泽于甘霖”,表达对这种古老遗产的珍视和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之心。泉顺村流传一首民谣:“何赵泉贩人,

14、硬头别项颈,丘田一口井,日日三百桶,夜夜归原洞。”描绘了拗井灌溉的辛劳画面,以及当地人“执拗”的性格特点。拗井还被编入当地戏曲中,成为赵家镇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越剧传统剧目九斤姑娘中有一段唱词:“(张箍桶唱:)第九只桶名真难懂,一根尾巴通天空,一根横档在当中,上头一记松,下面扑隆咚,拎拎起来满腾腾,问您阿女叫啥个桶?(九斤唱:)这只桶名也不难懂,名堂就叫吊水桶。”L16诸暨桔椽井灌工程遗产承载着厚重和独特的历史文化。4遗产价值分析诸暨桔椽井灌工程遗产是桔椽提水的活化石,具有独特的历史、科技和文化价值。4.1 历史价值诸暨桔椽井灌工程遗产完整保留了传统的工程设施型式和使用方法,是古老的提水器械和

15、早期灌溉文明型式的历史见证。遗产的历史演变,见证了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历程,见证了农业社会中灌溉对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支撑作用,拗井的工程效益仍在延续,堪称传统桔棒提水井灌的活化石。4.2 科技价值诸暨井灌工程遗产充分利用区域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用最为简易的古老工程设施型式,发挥了充分的灌溉效益。赵家镇先民在约200年前己对地下水循环机理有科学认知,并据此通过工程设施人为增加地下水的入渗补给,将迅速流失的地表水资源转而存蓄于地下,提高灌溉可供水量。遗产的科技价值还体现在拗井群科学的规划布置、古井结构的科学设计,以及简易、有效的管理制度等方面。合理的井群布置,使位于不同高程、属于不同农户的每一

16、丘田都有井水能够灌溉。每丘田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灌溉单元,桔棒井灌工程设施具有明晰的归属与使用权且与耕地一致,加之地下水资源分布的相对公平,为减少用水纠纷创造了客观条件,对涉及不同农户用水权益的,又通过乡规民约形式确立了合理完善的协调机制,体现出朴素而有效的管理智慧。4.3 文化价值桔棒承载有悠久而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诸暨桔棒井灌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与越文化融合,衍生出具有浓厚区域特色的“拗井”文化,并反映在居民生产生活中,特别是在当地民谣、戏剧等文化形式中表现出来。遗产区居民对千百年来逐渐形成的“拗井”文化有高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拗井已成为诸暨赵家镇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5结论及建议本文基于灌溉工程遗产的视角,通过田野调查、文献考证等方法,系统研窕了诸暨桔椽井灌的历史演变、遗产特性及价值。主要结论和建议如下:(D诸暨桔椽井灌工程在赵家镇的出现和长期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给排水/暖通与智能化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