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十二五”时期就业促进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房山区“十二五”时期就业促进发展规划.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房山区“十二五”时期就业促进发展规划二O一年七月目录一、“十一五”期间房山区就业促进主要成就3(一)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新低3(二)区级优惠政策趋于完善,投入资金数额逐年增加3(三)逐步完善就业服务,覆盖城乡的就业格局初步形成4(四)重视特殊群体和困难企业,就业援助有效落实4二、“十二五”期间就业促进工作面临的形势与问题.5(一)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形成新的冲击6(二)城市化建设进程中的就业问题突出6(三)转移就业的渠道和就业技能受局限7(四)部分特殊人群的就业难题更加突出7三、“十二五”期间就业促进的指导思想和目标8(一)指导思想8(一)发展目标8四、“十二五”期间就业促进的重
2、点任务9(一)围绕两个定位,实现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的良性互动9(二)围绕城乡统筹,完善城乡促进就业的管理体系和政策体系10(三)围绕就业服务,加强服务机构、服务标准和服务水平建设11(四)围绕重点人群,落实就业帮扶、就业援助和就业托底工作12(五)围绕职业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14(六)围绕劳动关系,全面维护劳动者权益保障和提升就业质量16房山区“十二五”期间就业促进发展规划一、“十一五”期间房山区就业促进工作主要成就“十一五”时期,房山区就业促进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方针,以统筹城乡就业为突破口,围绕区域经
3、济社会发展开发就业岗位,坚持不懈的加快推进就业工作,在政策扶持、管理服务、资金保障等方面,切实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和公平就业,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尤其是困难群体就业,取得显著成效。(一)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新低“十一五”期间,我区城乡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城乡从业人员总量从“十一五”末的37.1万人增加到47.76万人,增加就业10.6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降低,从“十一五”初期的7.33%下降到末期的3.17%,下降了4.16个百分点,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3.5%的控制目标,达到近十年来的最低点。(一)区级优惠政策趋于完善,投入资金数额逐年增加“
4、十一五”期间,我区根据区域特点,在市级政策基础上先后制定、出台了房山区促进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办法等13项区级促进就业政策,政策扶持对象从城镇延伸到农村,政策覆盖范围从区内拓展到区外,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就业优惠政策体系。切实调整支出结构,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促进就业资金投入,确保各项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落实所需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五年间,我区累计落实政策资金5.7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5倍。(三)逐步完善就业服务,覆盖城乡的就业格局初步形成按照巩固城镇,拓展乡村的思路,重点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形成了区、乡、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对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进行了全面整合,建立了统一、规范的区级人
5、力资源服务机构;街道(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的工作职责、业务流程、服务标准和管理制度实现了“四统一”;就业服务站延伸到所有行政村,91个村级服务站实现了场地、人员、制度、设备、资金五到位,完成了标准化建设;全面建立了城乡“手拉手”就业协作机制,拓展了我区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十一五”末,我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已达34家,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基本覆盖全区。(四)重视特殊群体和困难企业,就业援助有效落实逐步将大龄失业人员、失业一年以上人员、低保残疾劳动力,“零就业家庭”、“纯农就业家庭”、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等群体纳入就业重点援助范围,建立了台帐式管理、一对一服务等援助制度,通过政策扶持、重点推荐、公益性
6、安置等措施,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十一五”期间,全区共促进近4万名城乡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其中近6000名就业特困人员得到了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的“托底”安置;帮扶857户城乡“零就业家庭”的879名劳动力实现了就业,实现了动态“无零就业家庭”目标;帮助1842户“纯农就业家庭”1918名劳动力成功实现转移就业。“十一五”期间,我区共招聘了1412名“村官”,实际在岗村官813人,先后有8人进入了村两委班子,1人当选村党支部书记,1人当选北京市第十三届市人大代表。建立了区、乡镇、村三级管理机构,出台了大学生村官工作制度汇编,形成了选聘、管理、培养使用和流动发展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这支建设社会
7、主义新农村的大学生村官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在改善村干部结构、规范村务、提升农民素质、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民俗旅游业发展、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减轻企业和职工缴费负担9600多万元,为65家困难企业落实稳定就业资金4313万元,稳定了4818名轮岗、待岗职工的就业岗位,增强了企业应对危机、发展生产、渡过难关的信心和能力,有效抵御突发失业风险,平稳渡过了“危机二二、“十二五”期间就业促进工作面临的形势与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区要全力打造首都高端制造业新区和现代生态休闲新城,随着一系列重点工程项目的相继落地,拉动就业的潜力将
8、逐步释放,为就业工作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区的重点项目涉及面较广,岗位资源丰富,将从一定程度上扭转就业载体不足、岗位单一的状况,促进我区就业总量的增加和就业结构的改善,较好地提升综合就业水平。此外,随着各级领导对就业工作的重视,促进就业的综合环境和工作机制也逐步向有利扩大就业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我区的就业工作也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一)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形成新的冲击按照北京和我区的总体发展规划,我区将关闭资源型企业。这些企业多年以来作为全区的主导产业,也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企业关闭后,如何加快发展替代产业,如何重新组织劳动力就业,是今后全区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受劳动力择
9、业观念、职业技能等因素影响,岗位能力需求与劳动者素质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会加剧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二)城市化建设进程中的就业问题突出随着我区新兴城市建设的推进,征占地项目逐渐增加,失地农民也会逐年增加。这些人员失去土地后,需要在二、三产业重新就业,获得收入。由于建设阶段岗位不足,以及这些人员就业技能和就业观念的不适应,必将造成新的就业难题,进一步加大就业压力。另外,我区还有历史遗留的占地农转居指标没有落实,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转居人员还会不断增加,这些转居人员失业,会造成城镇登记失业率升高。(三)转移就业的渠道和就业技能受局限我区每年需要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2万人左右,未来五年,将
10、有几万名山区人口向平原迁移,需要重新就业。这些人员由于择业观念陈旧缺少就业技能,主动参加技能培训的意识不强,市场竞争就业能力弱,对二三产业岗位的适应性差,转移就业的渠道和就业质量都受到很大局限。再加上,就业需求与征占地补偿、房屋动迁安置、集体经济利益分配、社会保障待遇等纠缠在一起,极易形成社会矛盾,加大了促进就业的难度。(四)部分特殊人群的就业难题更加突出我区每年登记失业人员2万人左右,其中“4050”人员、失业一年以上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超过半数。由于结构性矛盾突出、失业人员就业积极性不高、以及其他保障性政策对劳动力就业附带产生的消极影响,促进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难度更大。此外,以大
11、专以上学历毕业生、新生代农民工为代表的青年群体就业问题将成为“十二五”时期的主要就业难点,也要求就业服务平台、就业信息渠道、就业服务机构等方面建设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综合以上情况,“十二五”期间,我区的就业工作机遇和挑战共存,希望和困难同在,总体压力继续加大,形势依然严峻。三、“十二五”期间就业促进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理念,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建设优先发展目标,紧紧抓住打造首都高端制造业新区和现代生态休闲新城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高端产业和生态产业发展,拉动城乡就业;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和政策体系,促进各类群体就业;注重就业
12、数量与就业质量的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注重解决问题与创建机制的相互促进,推动我区就业工作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一)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根据房山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发展,全面形成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提高城乡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努力实现就业规模扩大、就业结构优化、就业成效显著、就业质量提升、就业服务完善的新格局。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十二五”时期,从业人员年均增长保持在2.5%以上,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推动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就业结构不断优化。通过转变择业观念和提高技能水平,促进4万名农村
13、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一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更加适应经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更加合理。-就业成效更加显著。帮助5万名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帮扶4万名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95%左右;“零就业家庭”、“纯农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充分就业社区(村)比例达到50%以上。就业服务更加完善。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使城乡居民享受统一的就业管理、普惠的就业政策、全覆盖的就业服务,实现城乡劳动力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就业质量有所提高。在劳动合同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下,减少施工单位工资拖欠比重,提升劳动合同签订率,有效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权益,劳动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有
14、较大增长,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四、“十二五”期间就业促进的重点任务(一)围绕两个定位,实现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的良性互动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不断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将就业岗位的增长点重点放在重大建设项目及中小企业的发展上,形成经济增长与就业促进的良性互动机制。依托“新区、新城”建设,增加就业岗位。围绕打造首都高端制造业新区和现代生态休闲新城这两个定位,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推进“三化两区”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城市功能优化的契机,追踪长安汽车、石化新材料基地等大企业、大项目落地建设进程,及时掌握新增岗位情况和用人需求,充分利用重大建设项目创
15、造的岗位资源,增加劳动力就业机会。扶持中小企业、非公经济,提升吸纳就业能力。切实解决非公企业在市场准入、金融支持、税费征收、土地使用、投融资、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创造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环境,鼓励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扩大其吸纳就业能力。鼓励个人自主创业,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完善担保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制约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适时研究制定我区的扶持创业政策,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一)围绕城乡统筹,完善城乡促进就业的管理体系和政策体系完善城乡促进就业管理体系。根据社会管理的需要,贯彻人社部和市人力社保局的部署,进一步完善就业失业管理制度,探索就业管理重心从户籍人口转向常住人口,强化动
16、态管理制度的实施,进一步扩大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纳入统一的促进就业体系的范围,实现网络动态管理,实行统一的城乡就业管理制度,为实现就业促进奠定基础。完善和整合城乡促进就业政策体系。在积极落实市级政策的基础上,针对我区城市化建设转居人员大量增加、大批落后产能企业关停等情况,适时制定出台相关的促进就业优惠政策,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引导各乡镇结合本地区实际,延伸出台乡镇级就业优惠政策,使就业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进一步促进城乡就业政策趋于一致,有效利用多方资源和力量,形成政策合力,优化程序,提升就业政策效果。认真落实促进就业资金监督管理办法,落实内控制度,定期查找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点,通过自查和互查及时化解资金风险。(三)围绕就业服务,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