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召唤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代召唤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论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时代召唤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摘要: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不是对死知识的如何掌握运用;教师是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把,而不是填充知识的容器。这一思维已被广大教师推崇和认可,甚至奉为圭臬。可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又是如何呢?题海战术,把学生搞得精疲力竭;大考小考,把学生考得机械麻木。素质教育喊了十几年,可我们仍然在应试教育的死胡同里徘徊。正如一位诗人所说:我们梦里走了很多地方,醒来还在床上。关键词:教育,创新能力,创造思维,教育环境一、以创新为主的教育模式的重要性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归根到底还是我们的教育导向所致。一切急功近利的驱使,一切以分数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造成了我们教育的短视,教育
2、的错误导向。这和欧美国家的以创新为主的教育模式大向径庭。有位记者曾问杨振宁教授:“您在国外大学教书多年,您看到中国留学生与外国留学生有哪些不同?杨教授回答道:“在国外,中国留学生无论在普通大学,还是在一流大学,学习成绩都是非常出色。同样一类题目,中国留学生在中学阶段已做过成百上千道题了,不少外国学生才知道一些皮毛。但中国学生胆子太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我们的学生拿了很多国际的奥赛金牌,可是我们至今也没有拿到诺贝尔奖,这也不难理解了。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泯灭了教师的教学创新。只有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方式,我们的创新教育才有可能建立起来。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3、一个国家的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创新的教育,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教师,创新的学生呼唤着一个新时代,新纪元的到来。二、当前教育体制中的创新意识及创造思维1、培养教师与学生的创新意识善待创新,己是一个很不新鲜的话题了。我们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对学生创新我们精心呵护,热情鼓励,而对教师的教学创新,我们给与的却多是诘难和挑剔。试想,倘若脱离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创新,去培养具有创造思维的学生,岂不是一纸空谈。为什么不能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和宽容呢?教师虽扮演了教育者的角色,但在个体上,他和学生一样也是平平常常的人,他也有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教师在教学上进行创新,
4、他要扮演一个总导演的角色,他要把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点燃起来,这本身就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比沿袭旧的教学模式或套用所谓名家的教学模式要难的多,有意义的多。2、教师的创新能力及创造思维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某天在一所当地很有名气的中学,观摩了一场精彩的课堂教学大奖赛,感触很深。那些参赛的教师是经过层层选拔出来的教学能手。经过一天的激烈角逐,最后尘埃落定,冠、亚、季军相继诞生。其中一位青年教师钱羽而归,令大家不胜惋惜。这位教师执教的是初二语文教材中的(富言四则)。如果按照传统的教法,并无新意,但可能要容易的多。而这位教师别出心裁,创造性的让学生根据寓言寓意进行多角度发散思维,去思考寓言寓意。平静
5、的课堂犹如春风乍起,吵皱一池春水。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被激活了,各种观点犹如花园奇葩,异彩纷呈,形成一个个思维的大碰撞。古人云: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水尝无华,相荡而成涟漪。创造思维的火花在他们心灵上留下了永久的印痕。面对这种思维活跃的课堂,如果没有深厚的生活功底和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学生突如其来的观点,往往会令你措手不及。在这一点上,这位教师显然有点力不从心。也许正是这点瑕疵,在评委的眼里无限的放大或者是不尽完美,结果这位教师赛坛折翅。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物理学家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把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这句话虽不无偏激,但却深
6、刻地道出了创造性思维在人一生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不否认知识是创造力的源泉,但创新教育不是以获取知识为最高和最终目的。这和我们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道理是相同的。在这里我们绝无批判向名家学习之意,先学习,再创新,是很好的渠道。毕竟模仿和创新还是有距离的。创造性的课,是需要冒风险的,因为教师要面对未知的学生的各种突发性问题,而模仿课所发生的问题是在教师的预料之中的。如果一个教师在学校里的教学实践是自己什么都不会创造,那他们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我们要给敢于创新的教师,一个宽松的环境,一个宽容的心态,一个创新的导向。这样,我们的创新教育才有可能建立起来。否则,谁还愿干那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3、教育
7、体制的创新改革在这一点上,国外的教育要比我们做的好,在2003年度诺贝尔奖评选中,日本的田中耕一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据说这消息不但让日本各界如遭“晴天霹雳(因为田中是日本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并且是没有研究学位的年轻人),在整个科学界也引起轩然大波。英美一些科学家联名提出抗议,他们认为分享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应该是德国的两位化学家卡拉斯和希伦坎普,而非田中耕一。他们说这两个人提出的类似研究方法虽比田中耕一晚两个月,但事实证明他们的研究方法比田中有效的多。他们并拒绝出席12月10日在斯德哥摩举行的颁奖活动。但瑞典皇家科学院坚持认为把诺贝尔奖授予田中耕一是正确的。因为颁奖的宗旨是奖励那些率先提出可改变他人思
8、维方式观念的人,而田中正是开启生物大分子新研究领域大门的第一人。作为世界最严肃、最高权威的诺贝尔奖尚能把率先创新放在第一位,我们的一个小小的课堂大奖赛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这充分说明我们教育的评价体系,创造价值观念和他们截然相反。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创新是摆花架子,不实用,把传授死知识说成扎实、务实,这种观点是可怕的,它是在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在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种做法不知贻害了多少创造人才。也难怪一位留德学者感慨:“如果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十个中国学生,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外国学生中,十个人或许能提出二十多种答案。这是我们教师的悲哀,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如何改革我们的教育体制,是应该引起我们反思的
9、时候了。三、建立创新教育体制应试教育是把获取知识作为最终目的,它就象一只无形的可怕的手,把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引入到了一种畸形的怪圈。教师变成了教书匠,学生变成了书呆子,教育变成了一潭死水,还有什么创新可言。它不但扼杀了教师的教学创新,也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创新。我们不要再埋怨诺贝尔奖对我们的苛刻,我们要静下心来反省我们的教育。我们要真正从应试教育的观念中解脱出来,来建立我们的创新教育体制。在现实的教育大环境中,希望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能够追求不断创新,不拘一格,大胆突破,给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教育实践工作者们充分地发挥个性地平台和空间,激励年轻人去实践创新,不但要在教育中吸取传统的优秀做法,更
10、要积极探求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有句话说的好:黑猫白猫抓到老鼠才是好猫。而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不停地学习研究,大胆去实践好的教学方法,面对新时期的青年学生,作为教师,我们拿什么去面对这些具有新时代新头脑的青年学子们,我们除了教会他们知识的掌握,更要教会、引导、启发他们做一名能够独自思考的现代人,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启发他们的学习思想。把一个个学习个体培养成具有万千个有独立思考的个体,让千万个创新的种子在青年一代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引用梁启超先生的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年教师们,愿我们都能肩负起祖国教育的未来,把中国教育发展成为世界最优秀的教育,把我们的教育发展成最具有活力和创新性的教育。创新就像一缕微弱的火苗,需要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它,用轻柔的风去唤醒它,用充足的柴碳去助燃它,它的焰火才能熊熊燃烧起来。我们的创造人才始能“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展现给世界一个奇迹般的中国。我们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中走得更稳,走得更快,走得更健康。参考文献11冯恩大: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新解J.济南大学学报,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