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中的美育渗透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古诗词中的美育渗透论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小学古诗词中的美育渗透【摘要】语文学科是蕴含着丰富情感和美育体验的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对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新课改以来,古诗词的占比越来越重,而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其所独有的美学特征是我们进行美学教育最好的资源。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是此文要探讨解决的问题。【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美育【引言】虽然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为古诗词的审美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但在实际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己经变成了简单的“背诵、默写、解释意思,无须过多的关注它美不美,反正考试也不考.那在
2、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还有什么意义呢?首先,我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能有助于理解古诗词,体会古诗词表达的情感。其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再者,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从而有创造美的能力。接下来,我就以实际的古诗词教学课例来谈谈我是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一、在反复诵读中感受音乐美“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楚辞的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再到就以音乐为表现形式的汉乐府,还有唐诗宋词,哪个不是讲究节奏、平仄押韵,使之自成动人的曲调。教学游子吟时,我在疏通字词后,配上音乐让学生跟着读,可读着
3、读着孩子们就一起随着音乐的节奏唱了起来。这就是诗歌中具有的音律美和音乐融为一体了。当然,这是学生熟悉的古诗。那遇到不熟悉的古诗词怎么才能读出音乐美呢?这就需要学生反复的朗读、诵读,教师范读,总之多种形式的读,读到成诵,读到能跟着配乐唱出来,让诗词与音乐结合,让学生从唱读中感受的诗的音乐美,这样既朗朗上口,便于识记,又在学生心中埋下了诗意的种子。在后来的古诗词教学中,我都会让学生试试自己将诗词改编成曲,从而具有创造美的能力。我们学校每年都会举办经典诵读大赛,除了少部分是诵读经典,大部分都是配乐吟唱,你听木兰诗西江月明月几时有等等,哪还分得清是诗是歌。这都是在古诗词的反复诵读中感受其音乐之美。二、
4、在字斟句酌中领略语言美小学古诗词中的字词教学是重要的一。今年我带六年级,在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我问学生为什么用关”,可不可以用“遮”用“挡”或是其他的词?学生都说不可以。那就是是为什么呢?“关字有什么好呢?学生七嘴八舌关,就关在里面出不来了,遮有时候是遮不住的,想出来就能出来关在里面红杏都能出来,只能说明它太厉害了,我再引导“它厉害说明什么”,学生说“说明它生命力旺盛”,一步步引导“春天的花儿生机勃勃,也寓意着新生的事物生机勃勃,是封锁不了、禁锢不住的。通过词语的比较推敲,感受到诗词中语言的精妙,感受到古诗词的语言美。杜甫的春夜喜雨,我是这样来组织教学的。
5、首先让学生熟读古诗,读完说说感受。有同学说他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很好,我一阵窃喜“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孩子说题目中的喜字;还有同学说体会到了雨好,我连问”哪好?好在哪。这些都说明了学生已经掌握了从诗中的关键字词去体会诗词,感悟诗词中的语言带给我们美的感受。三、在入境动情中把握意境美意境,是读者在读作品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情感体验,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产生的画面。说到古诗词中的意境美,让人不由自主就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大雪的覆盖下,看不到飞鸟,也看不到人走的踪迹,只见一叶孤舟上,有一位披蓑戴笠的老翁在一片白茫茫中独自垂钓。当
6、理解意思的一刹那在你的脑中自然就呈现了这样一幅画面。这时我们还可以就势让学生将联想到的画面画出来,更加深了学生对意境的把握。说到了诗与画的结合,就不能不提王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年正好学到王维的美。比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的意境十分优美,描写秋日傍晚雨后的山村风光。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尽管那春天的芬芳早已逝去,诗人陶醉在这美
7、妙的秋色中,依然向往长留。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整首诗不光意境优美,还是一种动态的意境美,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种美感是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时加以引导的。四、在品析形象时欣赏形象美教学古诗词时,一般都会介绍作者。我最喜欢给学生讲的是苏轼的传奇故事。苏轼的一生三起三落。从21岁第一次进京应试开始,他以一篇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名满京都,不仅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也受到了朝廷的重用。正是春风得意
8、的时候,因为王安石要变法,耿直的苏轼与名义上的恩师王安石意见不和,只好自请出京。在外多年政绩突出,却被新党嫉恨引发乌台诗案”,做了103天大牢后,直接被贬到了黄州。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苏东坡东山再起,接连晋升,直至三品官员。本以为苦尽甘来,不想又遭旧党诬告陷害,再度请调外放。1091年又被召回朝廷,职位频繁调动,而后新党再度执政,苏东坡被一叶孤舟贬到海南岛僧州。宋徽宗即位后召苏轼回朝,但在北归途中苏轼去世。这就是苏东坡三起三落、跌宕起伏的人生。讲完了故事再读苏轼的诗词真的别有一番体会。作为拓展内容给学生讲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当讲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时,孩子们都震惊了。
9、“回首向来萧瑟处”,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词人信步走去,管它是风雨还是晴天。晴天也好,雨天也罢,万事万物本来没有甚么差别,都是人自己心中的幻象,这种人生的境界非一般人所能达到,已经进入了佛教的“无差别境界。不管晴天还是阴天,不管顺境还是逆境,也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不要在乎,这都是在寻常不过的事情了。不要因为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为晴天就欣喜若狂,坦然面对一切,不悲不喜,冷静处之。老子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太正常不过了,连大自然都是如此,那官场上的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呢?学完这首词,一个乐观、豪迈、旷达的苏轼形象深深刻在了每个人的心理。所以,我
10、们在学习古诗词时一定不能只会读、会背、知道意思,更要把握诗词背后的情感、蕴含的哲理已经人物带给我们的形象之美。朱光潜在诗论中说道:“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勾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一花一世界,一诗一境界,每一首古诗词都是一幅画,一幕景,一节生动的美育课。因此我们要运用恰当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相信,这些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一定会让学生心灵美好,审美情趣也会一步一步提升。参考文献:朱光潜.诗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2:115,46-47.2宗白华。美学与境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