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伐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伐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1.1伐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伐檀教案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在诵读中培养语感;根据语境辨别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常识。2 .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认识古代文化的价值,增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3 .了解诗经赋比兴等手法,了解伐檀句式特点和重章叠句手法,体会其对抒发情感的独特作用。一、课前知识梳理1 .课文字词真(Zhi)猗(yl)稼(jid)嵇(S省)廛(Chdn)组(huGn)澹(chun)困(qQn)飨(sun)2 .词语解释。坎坎:伐木声。置:放。前一“之”,代“檀”,后一“之”,结构助词,的。“置之于河之干兮”,省介词涟:水波
2、纹。猗(yi):语气助词。廛:束,通“缠二县:通“悬二幼小的貉。3 .文学常识(1诗经包括西周初(公元前H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500年间的诗歌。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编定,成书于春秋时代。本称诗,存诗305篇,也称诗三百。因其书为毛公所传,又称毛诗。汉代后被儒家列为经典“六艺”之一,故称诗经。补充:“六艺”第一种说法:(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乐经散失,仅存乐记一篇,乃并入礼记中,后遂有五经之名。)儒家奉有“四书、五经”“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四书”指: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六艺”第二种说法:(教育科目)礼、乐、射、御、书、数(礼包含政治、道德、爱
3、国主义、行为习惯等内容;乐包含音乐、舞蹈、诗歌等内容;射是射箭技术的训I;御是驾驭战车的技术的培养;书是识字教育;数包含数学等自然科学技术及宗教技术的传授。)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芸,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
4、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十五国风”,即指当时15个王国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是诗经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部分;“雅”是朝廷乐曲,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有“周颂”、“鲁颂”、“商颂二“雅”和“颂”,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补充: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
5、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是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它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3)诗经以四言诗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赋”: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4)诗经中的精华是“国风”,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
6、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二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二、课堂探究(一)重点问题1 .谈谈初读体会,这诗歌跟以前知道的诗(唐诗)相比有什么不同?明确:(1)内容上不是文人的思乡念人之作,而是劳动者的歌。这是伐木者之歌。一群伐木者砍檀树造车时,联想到剥削者不种庄稼、不打猎,却占有这些劳动果实,非常愤怒,你一言我一语发出了责问的呼声。(2)结构上:三章诗重叠,意思相近。(3)语言上:句式安排则长短错落,参差灵活,舒卷自如,十分生动灵活,富于感染
7、力。(注:此处不需要学生明确表达,但要引导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要从内容、结构、语言三个方面思考。)2 .边读边思考(1)在课本上找出三章中变更的词语。(2)分别对这些词语归类,看它们各表达什么意思(3)这些词语的变换达到怎样的效果伐檀干涟廛g餐伐辐侧直亿特食伐轮潸沦困鹑姆明确:分为三层:第一层写伐檀造车的艰苦劳动。头两句直叙其事,第三句转到描写抒情,这在诗经中是少见的。当伐木者把亲手砍下的檀树运到河边的时候,面对微波荡漾的清澈水流,不由得赞叹不已,大自然的美令人赏心悦目,也给这些伐木者带来了暂时的轻松与欢愉,然而这只是刹那间的感受而已。由于他们身负沉重压迫与剥削的枷锁,又很自然地从河水自由自在地流
8、动,联想到自己成天从事繁重的劳动,没有一点自由,从而激起了他们心中的不平。第二层便从眼下伐木造车想到还要替剥削者种庄稼和打猎,而这些收获物却全被占去,自己一无所有,愈想愤怒愈无法压抑,忍不住提出了严厉责问:“不稼不稽,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叁兮?”第三层承此,进一步揭露剥削者不劳而获的寄生本质,巧妙地运用反语作结: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对剥削者冷嘲热讽,点明了主题,抒发了蕴藏在胸中的反抗怒火!3 .伐木的地点在哪里?明确:由“坎坎伐檀兮,真之河之干兮”可知,伐木地点在河边。4 .伐木者所见之景是怎样的?用的什么手法?明确:“河水清且涟猗”,清清的河水,凉风吹过,卷起层层涟漪,美
9、好的景象写出了劳动者在辛勤劳动之余的愉悦心情。同时,泛着层层涟漪的水,也暗示了伐木者内心的不平。(“兴”的手法)5 .此时此刻,伐木者想到了什么?心情如何呢?明确:“不稼不稽,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组兮?”伐木者从眼下的伐木造车想到还要替剥削者种庄稼、打猎,而这些收获物最终都会被剥削者占去,自己仍一无所有,于是,越想越愤怒,忍不住义正词严地质问和讽刺剥削者。心情变化:喜悦一一不满愤慨。点拨:伐木者在河边劳作,望着清澈的河水心中也曾有短暂的喜悦,但一想到剥削者不劳而获,就忍不住连续发出两个反问,讽刺剥削者彼君子兮,不素餐兮”。6 .分析伐木者情绪变化的原因及其根源提示:从伐木者所
10、处的时代及其所见、所思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明确:所处时代:伐檀出自诗经魏风,一般认为作于春秋时期。所见:河水清澈泛起涟漪。所思:胡取禾三百廛兮?胡瞻尔庭有县组兮?展现了古代劳动者的艰苦生活及他们对剥削者的不满,揭露了剥削者不劳而获的贪婪本性。这种盘剥让劳动者不仅身负沉重压迫与剥削枷锁,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可言。7 .句式变化中抒恨意伐檀句式灵活多变,从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八言都有,纵横错落,或直陈,或反讽,使愤恨之情得到自由而充分的抒发。明确:每章前三句先描写劳动者们伐木运木的情景,接着起兴,写清清的河水、层层的涟漪,由短暂的愉悦转向内心的不平。中间四句变换句式,由伐木造车想到种庄稼和打猎
11、,向剥削者提出了质疑和讽刺。最后两句四言巧妙运用反语,对剥削者冷嘲热讽,揭露其寄生虫本质,抒发了蕴藏在胸中的反抗怒火。8 .体会重章叠句之妙探究: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并通过词句的变换,体现内容之间平行、相承或递进的关系。伐檀无衣同样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说说两首诗在运用重章叠句手法上的异同,并概括其作用。(1)重章叠句手法之“同”点拨:可以从伐檀和无衣中分别找出运用重章叠句手法的具体诗句和词语,理解所变换的词句的意思,把握词句所写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其在丰富内容、表达情感和揭示主旨等方面的作用。明确:伐檀无衣全诗均为三章。三章诗意相同,采用反复咏叹的方式,各章表达的内容是统一的,
12、在叠句中更换个别字词,使文气跌宕、活跃而不板滞,富有韵律美。重章叠句的手法不但补充了内容,还起到了深化内容、强化情感、突出主题的作用。(2)重章叠句手法之“异”活动:学生展示课前整理的表格,教师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清重章叠句手法之“异(二)主旨把握伐痹是一首讽刺剥削者不劳而获的诗。诗中明确提出了不劳而获和劳而不获的尖锐矛盾,对剥削者的“寄生生活”表达了强烈的憎恨和辛辣的嘲讽。(三)艺术特色伐檀运用了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全诗三章复沓,采用换韵反复咏叹的方式,既在内容上起到补充的作用,又有利于表达伐木者强烈的反抗情绪。同时,灵活多变的句式,也便于自由而充分地抒发情感。1.句式变化中抒发恨意。伐檀句式灵活多变,从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八言都有,纵横错落,或直陈,或反讽,使愤恨之情得到自由而充分的抒发。2.重章叠句中突出主题。伐檀共三章。三章诗意相同,采用反复咏叹的方式,各章表达的内容是统一的,在叠句中更换个别字词,使文气跌宕、活跃而不板滞,富有韵律美。重章叠句的手法不但补充了内容,还起到了深化内容、强化情感、突出主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