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2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杭州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是因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且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杭州市区(不含余杭区和萧山区,下同)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四种。杭州市“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战略的确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确立,给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绿色杭州、生态杭州”,保护“天蓝、水清、山绿”的自然环境,营造良好的人居生存环境和投资发展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增强杭州市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等目标,都对自然生态环境
2、和地质环境的安全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此,杭州市人民政府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等法规和浙江省地质环境保护规划、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为依据,编制杭州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限为20032020年,近期为20032007年,中期为20082012年,远期为20132020年。基准年2002年。一、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工作进展(一)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1 .自然地理杭州市老城区位于杭州市东部,钱塘江下游,面积683km2,包括上城
3、、下城、拱塞、江干、西湖、滨江及新增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共七个区,共有33个街道,17个乡(镇),356个社区,142个村,人口约197.32万(数据来自2004年杭州概览),杭州老城区地势自西南向东北缓倾斜,境西南丘陵绵延起伏,为千里岗余脉。西湖西、南、北三面环山。水系主要有运河水系、西湖水系、钱塘江水系。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适中,日照充足,降水量充沛。地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境内植被主要为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马尾松、竹林等。香樟、桂花分别为杭州市的市树和市花。杭州为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是国家风景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杭州老城区为省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以及重要的党政军机关
4、及群众团体所在地,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旅游的中心。市区风景点和公园面积近400万平方米,各类风景旅游点(区)有近百处,以西湖风景名胜区最为有名。2 .社会经济杭州市区是我国东南沿海交通枢纽之一,是沪杭、浙赣、杭甬、杭宣铁路线起点,公路运输四通八达,沪杭、杭甬、杭金衢、杭宁及绕城高速等穿境而过,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和汽车专用公路为骨架,干支相连,衔接配套,功能齐全,运输便捷的现代化公路交通网络。改革开放以来,杭州老城区的经济保持着持续快速的发展,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1781.83亿元,财政总收入257.14亿元(2003年杭州统计),均比上年有了较大辐度的增加。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新
5、技术产业为重点,食品加工、饮料、电子、通讯、医药、化工、建材、轻工、机械、汽配等支柱产业,教育、科研、旅游、商务、居住等协调发展的格局,文明创建活动日益深化,城市品位逐步提高,相继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最佳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等一系列荣誉,去年10月又成功问鼎“国际花园城市”桂冠,使杭州进一步走向国际舞台。(二)地质灾害现状与发展趋势1 .地质灾害现状根据野外调查,杭州市老城区已发现30处地质灾害。这些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西湖风景名胜区等六个老城区,其中西湖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点11处,西湖区5处,滨江区5处,江干区4处,上城区4处,拱型区1处
6、,下城区未发现地质灾害点。从地理分布情况看,上述地质灾害点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区,在居民集中居住的平原地区,尚未发现有地质灾害的发生。这30处地质灾害中,现状地质灾害22处,潜在地质灾害8处。灾害类型主要是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及泥石流,均属突发性地质灾害。它们分别占杭州市老城区地质灾害总数的40%、30%、27%、3%地质灾害共造成4人死亡和约70万元直接经济损失,并仍对241人和约1200万元资产构成潜在威胁。(1)滑坡滑坡是老城区主要地质灾害之一。截止2002年底,共发现滑坡(含滑坡隐患)12处,除拱里区半山镇老虎山采石场滑坡规模达到中型外,其余皆为小型,类型以残坡积土质滑坡为主,岩质滑坡次
7、之,主要分布于易风化岩层出露地区。滑坡共造成3人死亡,53万元的经济损失,分别占老城区现状损失总数的75%和76%,并仍对122人及367万元资产构成威胁,分别占老城区潜在损失总数的51%和31%。(2)崩塌崩塌是老城区另一主要灾种之一,主要分布于公路沿线、矿山、建房等人工切坡形成的陡坡地段,以岩质崩塌为主。目前,老城区共发现崩塌(含崩塌隐患)8处,规模均属小型。现状损失较轻微,但潜在危害较大,共对103人及810万元资产构成严重威胁。(3)地面塌陷老城区地面塌陷主要为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共发现8处,分布于西湖周边隐伏的碳酸盐岩分布区。人为不合理的超采、强采或无序开采岩溶水是引发岩溶地面塌陷的
8、主要因素,目前,岩溶地面塌陷己基本停止。地面塌陷造成的现状损失较轻,共造成1人死亡,15万元经济损失。(4)泥石流泥石流是老城区所有地质灾害中造成危害最小的灾种,仅发现1处,即西湖区龙妈镇龙门坎村葛家里泥石流,该泥石流发生于1974年9月,毁土房1间,造成约0.2万元资产损失,现植被已恢更,至今未再发生,但由于沟口仍有4户16人居住,遇暴雨或连续降雨应引起重视。2 .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随着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加剧,地质灾害特别是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有增多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已发现的现状和潜在灾害点,在一定的触发条件下有可能成灾;(2)丘陵山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脆弱,具备发生地质灾害
9、的条件;(3)工程地质灾害有增加的趋势。随着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加剧,特别是交通、水利、城镇建设的加剧,工程建设引发的滑坡、崩塌、水土流失、地面不均匀沉陷等问题将越来越多,滨江区、古荡镇、蒋村乡等地由软土基等引发建筑物倾斜等问题也将会越来越多;(4)城市地质灾害有增多的趋势。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高层建筑和地下空间的开发,所引发的地下涌水、涌沙、地面沉降等城市地质灾害将越来越多。(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及存在的问题1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自1990年贯彻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以来,杭州市老城区地质灾害调查及防治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在防灾减灾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1)地质灾害
10、调查工作的现状。上世纪90年代以来,杭州市政府组织多个单位对老城区内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现状进行了多次调查,并提交了相应的成果报告,初步查明了老城区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分布规律和形成条件,划分了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和防治区,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数据库。(2)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有了明显进展。初步建立了市、区、镇(乡)三级地质灾害防治机构,落实了相关职责;建立了汛期防灾预案制度、灾害速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加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单位的资质管理,提高了地质灾害勘查和治理的质量与水平。(3)群专结合、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的建立工作得到了重视。通过对老城区地质灾害点的全面调查
11、及较广泛地开展的科普宣传活动,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环境保护和抗灾防灾意识;对己发现的地质灾害点,落实了监测责任人,并向其发放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初步建立了群专结合、群测群防的监测网络。(4)地质灾害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市、区财政及受益方共同出资,对堵塞交通和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部分地质灾害点进行治理,如西湖风景名胜区满觉陇滑坡等进行了工程治理;对已发生的泥石流进行生物工程治理;同时,对工程建设中特别是在环城高速公路沿线发现的地质灾害和不稳定边坡进行了工程治理。2 .存在的问题(1)地质灾害防治和监管工作较繁重。随着老城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
12、的继续展开,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有增多的趋势,地质灾害防治监管任务较艰巨。(2)地质灾害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体系还不健全,监督检查机制还不完善,特别是乡镇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和技术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3)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还不够完整,信息系统的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群专结合、群测群防监测网络仍处于建设过程中,网络覆盖面和监测精度有待进一步扩大和提高;预报预警系统和基于GIS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平台尚未建立,不能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简便、科学、准确的预报预警,也不能提供地质灾害系统资源的动态查询,难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提供快速决策服务。二、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
13、目标(一)指导思想从老城区实情出发,树立“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紧紧围绕重点防治区域和重点地质灾害点进行统一规划,分期分批实施,建立群测群防网络,有效遏制地质环境恶化,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在近期内取得明显的成效,维护社会稳定,为市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创造一个良好安全的地质环境。(一)基本原则1 .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防治的复杂性,决定了地质灾害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加强宣传,建立群测群防网络和预报预警体系,变消极被动的应急避灾为积极主动的减灾防灾,使地质灾害防与治协调统2 .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地质灾害的防治纳入社会
14、经济发展计划。防治工作要同深化改革、山区资源开发及工程建设相结合,做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大效益相统一。3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及分阶段实施的原则。近期主要安排重要地质灾害点的勘查与治理,力争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的成效。中远期则考虑到指导性、科学性和前瞻性,做到近期与长远结合,局部防治与区域环境治理结合,使地质环境有一个根本好转。4 .坚持创新原则。运用新理论研究地质灾害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治理地质灾害,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化防治系统,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防治投入力度,按照“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谁诱发,谁治理,自然形成的地质灾害,谁受益,谁出资”原则,
15、并结合政府治灾专项资金进行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三)规划目标1 .规划总目标(1)至2020年底,完成老城区需要治理的地质灾害点和期内新增灾害点的防治;(2)建立起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建立覆盖老城区的群专结合、群测群防网络,加大灾害治理和防治宣传力度,努力减少人为引发地质灾害,大幅度降低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和次数,明显减少人员伤亡数及财产损失量,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使环境安全质量有明显提高。同时,建立科学、准确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实现地质灾害的在线监测。2 .近期目标(1)在地质灾害高易发乡(镇、街道)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建立较为严密而系统的群专结合、群测群
16、防的防治网络和覆盖整个老城区的监测预报预警体系,组织对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实施,落实重要地质灾害监测点和监测人;(2)初步建立相对完善的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提供主要地质灾害信息适时查询;(3)分批完成矿山、交通沿线、水利工程、重点工程设施、旅游景区等处的地质灾害的调查和重点灾害点的治理和避让。完成4处重要地质灾害点的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使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所降低;(4)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机制,使老城区区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成功率达到20%3 .中期目标(1)完成11处和新增地质灾害点的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2)通过对地质灾害阶段性治理,增强全社会的减灾、防灾意识,建立一支治灾防灾专职队伍,将地质灾害防治从被动应急状态转变为主动的、有组织的经常性工作;(3)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