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古代博弈形式浅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北地区古代博弈形式浅探.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西:ItiteE古代t三版式麟西北地区的出土文物、现存壁画、文献资料及历代著录,对于我们考察古代人们的娱乐形式及业余生活爱好,都有着特定的价值和意义。西北地区现存及已经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博具、木俑、壁画、文献等表现了古代西北地区博弈的发展面貌,同时也体现了丝绸之路沿线古代博弈具互相交流的特点。博弈;双陆;六博;樗蒲;围棋“博弈”一词原为局戏、赌博、下棋之意,追溯其起源可至史前时期。我国河南安阳所出土的殷商时期的“距骨”,可能是“博弈之魂”骰子的前身。博弈最初主要是一种游戏形式,故存“博戏”与“弈戏”之分。“博戏”为赌运类,包含双陆、樗蒲、六博、打马、骨牌、麻将等。“弈戏”则归类于策略型,如象棋
2、、围棋等。弈又名“忘忧”、“手谈”、“坐隐”等。博弈内涵大致分为技、戏、艺、道四层。“技”即技巧,“戏”即游戏,“艺”即艺术,“道”即棋道。四层之中以“艺”为核心。博弈活动是我国古代民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阳货下有云:“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己!其下“考证”引焦循孟子正义:“博,盖即今之双陆。奕为围棋。”01240由此可见,博弈己经成为一种普遍流行的娱乐形式,并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受到当时人们的喜爱。西北地区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主要经行之地,不仅是古代国际商贸通道,也是东西方民族、艺术、宗教、文化、歌舞、娱乐等进行交流的进出口和必经之地。经过不同文化交融
3、而形成的博弈形式成为我国古代文化娱乐形态的重要内容。它既受不同文化长期积淀所形成的社会习俗的制约与影响,又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孕育的结果,具有特定时代色彩和民族风格。西北地区的出土文物、现存壁画、文献资料及历代著录,对于考察古代人们的游戏娱乐形式及业余生活爱好,都有着特定的价值和意义。一、波罗塞戏与双陆波罗塞,又称“波罗塞戏”,梵语PraSena,意译为“兵”,乃模拟兵战的一种游戏,又称“象马斗”、“双六”、“双陆”。清人厉荃辑事物异名录卷二十六玩戏部“双陆”条下引累要云:“双陆乃出天竺,涅槃经名为波罗塞戏。”362古印度兵之组织有象兵、马兵、车兵、步兵等四兵,其游戏即拟此而行,有似我国之象
4、棋。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十一现病品有云:“除供养佛,樗茄、围棋、波罗塞戏、师子象斗、弹棋六博(博)、拍毯I掷石、投壶牵道、八道行成、一切戏笑,悉不观作。”图432可知波罗塞传自古印度。释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第六云:“波罗塞戏者是西国兵戏法,谓二人各执二十余小玉,乘象或马,于局道所争得要路以为胜也。”5649由此可知波罗塞与双陆近似,因而有人认为波罗塞戏与双陆为同源,而且双陆是由波罗塞戏演变发展而来。资治通鉴卷二百。八“神龙元年二月”条下有云:“双陆者,投琼以行十二棋,各行六棋,故谓之双陆。66587有人据此记载,以棋子数量不同为据,反对波罗塞戏与双陆二者同源的观点。南宋洪遵的谱双可谓是记载
5、古代双陆的专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古代双陆游戏的源流、流行的地区、游戏方法等,并附有一些图画。在序中云:“双陆古号雅戏,以传记考之,获四名:曰握槊,日长行,曰波罗塞,曰双陆。盖始于西竺,流于曹魏,盛于梁、陈、魏、齐、隋、唐之间。T74659从其中有北双陆、广州双陆板、大食双陆毯、真腊阁婆双陆、南番东夷等条载来看,当时双陆已有多种不同的游戏形式,而且流行地区十分广泛,包括南亚、西亚的一些国家都有不同的游戏方式。可见,波罗塞戏是在南北朝时从印度传入我国,后来演变为双陆,至宋发展为北、南双陆两种玩法,清代以后衰落,惜其游戏现在己失传。双陆传入我国之后,自三国直到宋元时期一直都很流行。棋局分12道,前后
6、各6;黑白子各为15枚,且分6行布列,且两两相对,故有此名。进行游戏时,骰子掷采行马,黑马从左到右,白马反之,先出完马便为胜方。甘肃武威青嘴湾弘化公主墓(唐)1980年出土涂彩象牙双陆棋子(见图1)现存21枚,地径1.6厘米、高1.7厘米、重80克,表面刻有各色花鸟等,只可惜数量不全。1973年,今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206号唐墓出土木制嵌螺钿双陆棋盘,盘长宽分别为28厘米和7.8厘米,形制虽与日本正仓院所收藏的双陆棋盘相仿,但此棋盘绘有纵横格线,而正仓院藏品则未见。值得注意的是,双陆在敦煌壁画和敦煌写卷中都有表现。敦煌莫高窟第7窟东壁门南侧也绘有双陆图,画面中间坐维摩诘居士。棋盘左右各六路,为
7、典型双陆。唐朝双陆在敦煌地区非常流行。敦煌P.2999卷等太子成道经有云:“是时净饭大王,为宫中无太子,优(忧)闷寻常而不乐。或于一日,作一梦,(梦见)双陆频输者。明日(即)问大臣如何意旨?大臣答曰:陛下梦见双陆频输者,为宫中无太子,所以频输。”网287敦煌P.3883卷等的孔子项托相问书也云:“夫子曰:吾车中有双陆局,共汝博戏之何如?小儿答曰:吾不博戏也。天子好博,风雨无期;诸侯好博,国事不治;吏人好博,文案稽迟;农人好博,耕种失时;学生好博,忘读书诗;小儿好博,笞挞及之。此是无益之事,何用学之!”网232其中小儿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规劝人们不要沉迷博戏,以免耽误重要事情。由此可见,晚唐五代时
8、期敦煌地区双陆游戏也很盛行。二、六博六博,又称“陆博”,是中国古代民间流行的一种以掷采行棋的博戏类游戏,因使用六根博箸,所以称为“六博”。“博”在古代作“簿”。许慎说文解字云:“簿,局戏也。六箸十二棋也。从竹博声。”9198六博分十二道,有鱼形子二枚,局中名为水,以吃子为胜。两人对坐行博时,依双方掷齿采决定行棋先后,行至终点的棋子为枭棋,其余皆称散棋。以树枭棋者为先,便可吃水中鱼形棋子,并得筹(即赌注)。10六博棋盘刻有4T与“厂”字型的棋道,行博依靠抢占有利棋道来获得先机。该类博戏不仅靠碰运气,往往也是对人的智慧和胆略的一种考验。据现存资料看,六博起源很早,到秦汉代时已经十分流行。史记卷六十
9、九苏秦列传载苏秦说齐威王有云:“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强,天下莫能当。”索隐引王逸注楚词云:“博,著也。行六棋,故云六博。TlI2257史记卷一二六滑稽列传记淳于髡语云:“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胎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淳于)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T13199汉代的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都很喜爱博戏。据汉书卷九十二游侠传载,陈遵的祖父遂,宣帝微时与有故,相随博弈。而及宣帝即位,用遂,稍迁至太原太守,赐
10、遂玺书有曰:“制诏太原太守:官尊禄厚,可以偿博进矣。23709到东汉六朝时代,六博就更为风行。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列传中所记梁冀云:“(梁)冀字伯卓。为人莺肩豺目,洞精瞳眄,口吟舌言,裁能书计。少为贵戚,逸游自恣。性嗜酒,能挽满、弹棋、格五、六博、蹴鞠、意钱之戏,又好臂鹰走狗,骋马斗鸡。”其“六博”下有注云:“楚词曰:琨蔽象棋有六博。王逸注云:投六著,行六棋,故云六博。鲍宏博经曰:用十二棋,六棋白,六棋黑,所掷头谓之琼。琼有五采,刻为一画者谓之塞,刻为两画者谓之白,刻为三画者谓之黑,一边不刻者五塞之间,谓之五塞。131178三国志卷五十二张顾诸葛步传:(诸葛)恪己自封侯,故弟融袭爵,摄兵业驻公安
11、,部曲吏士亲附之。疆外无事,秋冬则射猎讲武,春夏则延宾高会,休吏假卒,或不远千里而造焉。每会辄历问宾客,各言其能,乃合榻促席,量敌选对,或有博弈,或有樗茄,投壶弓弹,部别类分,于是甘果继进,清酒徐行,融周流观览,终日不倦。T141235三国志卷五十九吴书吴主五子传有云:“(孙和)常言当世士人宜讲修术学,校习射御,以周世务,而但交游博弈以妨事业,非进取之谓。后群寮侍宴,言及博弈,以为妨事费日而无益于用,劳精损思而终无所成,非所以进德修业,积累功绪者也。且志士爱日惜力,君子慕其大者,高山景行,耻非其次。夫以天地长久,而人居其间,有白驹过隙之喻,年齿一暮,荣华不再。凡所患者,在于人情所不能绝,诚能绝
12、无益之欲以奉德义之途,弃不急之务以修功业之基,其于名行,岂不善哉?夫人情犹不能无嬉娱,嬉娱之好,亦在于饮宴琴书射御之间,何必博弈,然后为欢!41368-1369孙和作为当时三国东吴太子,劝勉人们不要以博弈交游为务,而应该珍惜时光,进德修业。可见博弈游戏流行十分广泛。迄今己经出土的有关六博文物可追溯至秦汉、魏晋时代,所涉内容包棋盘、陶木俑、壁画等多种。如甘肃省天水放马滩秦墓1972年考古出土秦代木制六博局一副,棋局绘刻于长、宽分别为12.7厘米、5.8厘米,厚为0.3厘米的长方形木板之上,上有“L”、“一”、“T”等不同的博道(见图2)。图2六博木盘(秦)1991年至1998年陕西省博物馆考古发
13、掘汉阳陵时,在汉阳陵南阙门遗址出土了一件西汉陶制六博棋盘,棋格刻画在一块比较完整的方砖之上,其残长28.5厘米、宽19厘米、厚3.6厘米,阴刻规矩纹图案。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48)1972年出土彩绘六博木俑一套(见图3)o两木俑高约27.528.5厘米,跪坐,隔棋盘相对。对弈老者手脸涂白,梳圆髻,蓄须,身穿白色灰色袍衣。右侧老者右臂前伸,手握棋子。二老中间置方形棋盘,棋盘黑,棋局间绘白色规矩纹底,长、宽分别为29.2厘米、19.3厘米。其与一般博局略有不同,一般博局靠近于中央方框四角均与曲线相联结,由此判断当时行棋之法还没有完全统一,不同地区游戏规则各有不同。这件汉代彩绘木制六博俑,造型生动别
14、致,堪称六博对弈的绝妙写照,是同类文物中的珍品。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群(7号)中室东壁有彩绘彼画六博图,生动表现出六博之场面。博者头戴元宝帽、身着红色长袍,跪坐于棋局两端,二人中间画一棋局,纵十二,横四,且交叉点清晰可辨。从画中二人物皆非常激动,密切关注棋局。这幅砖画栩栩如生地记录了当时酒泉地区先民从事六博活动的真实场景,说明在当时六博已成为当地较为普遍的娱乐方式。三、樗蒲樗蒲,又称“掷卢”、“搏痛”、“呼卢”等,是我国古代的棋类游戏之一。南朝宋何法盛晋中兴书卷七涪阳陶录载:“陶侃为荆州常检校佐吏,若得樗蒲博弈之具,投之于江,日:樗蒲,老子入胡所作,外国戏耳。T15436其中所记或有误。唐李肇唐
15、国史补卷下记洛阳令崔师本好为樗蒲,并记述其方法云:“三分其子三百六十,限以二关,人执六马,其骰五枚,分上为黑,下为白。黑者刻二为犊,白者刻二为雉。掷之全黑者为卢,其采十六;二雉三黑为雉,其采十四;二犊三白为犊,其采十;全白为白,其采八。四者贵采也。开为十二,塞为十一,塔为五,秃为四,撅为三,枭为二,六者杂采也。贵采得连掷,得打马,得过关,余采则否。新加进九退六两采。T661-62然后代也有不同的记述。如清俞槌春在堂随笔卷九:“樗蒲古制,久失其传。余谓卢者五子皆黑也,雉者五子皆白也。纯黑纯白,皆为高采。白虽逊黑,然五子皆白,亦为得采,与他色异。”17132可见,樗蒲在游戏时有着不同的规则。200
16、1年考古发掘的甘肃省高台县徐三湾魏晋墓室的壁画绘有二人樗蒲图,右侧博者左手上举右手前伸,正将二琼掷出。左侧博者两手前伸,双目紧盯对手掷出的双琼,紧张急切之状生动毕现。左侧博者掷出实为枣核形木块所制的博齿,也称“五木”,其上刻有卢、雉彩名,棋局边还放有典型的樗蒲筹码。画面将博者呼卢喝雉、刺激人心的场面表现得栩栩如生,从侧面反映出古代樗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从现存史料看,樗蒲大概在宋以后走向衰落,到明清时便已绝迹。从敦煌写卷、壁画及在西北地区发掘清理的画像砖,以及与历代文献资料相印证,由此便能大致窥见当时进行樗蒲游戏时的具体情景。四、围棋围棋,古代称之为“弈工许慎说文解字云:“弈,围棋也,从升亦声。”9104一般认为围棋源于中国,而主要流行于东亚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