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化运动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164247 上传时间:2024-04-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0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化运动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化运动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化运动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化运动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化运动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化运动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化运动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化运动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化运动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化运动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化运动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化运动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课标分析1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 .了解老子、孔子学说;3 .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二、教材分析【链接旧知】本课内容分散在部编初中七年级教材第6-8课: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介绍了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分封制的瓦解与诸侯争霸史事;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介绍了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和战争情况、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历史影响与都江堰的概况:第8课“百家争鸣”介绍了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总体而言,本课内容在初中教材中大多有所涉及,根据已有的学习基础,学生在高中应该形成对该段历史发

2、展特征的概括性、结构性认识。【立足单元】单元标题“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除了是对历史时空的确认,还隐含“华夏认同”的精神主线:先秦时期历史文化认同延续、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社会基础。这也是后世华夏文明形成的关键因素。【聚焦本课】从课程内容看,“变”是本课的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动推动了政治纷争与思想变动,打破族群、地域的隔阂;政治格局、经济制度与思想文化的变革则对华夏周边族群融入、认同华夏的社会心理历程产生影响,这也是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从课程结构看,本课共分4目。“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强调政治变局,“经济发展

3、与变法运动”强调政治变局的经济动因及统治者的应变之道,“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则是在政治经济变革背景下的思想领域的变动,由此,形成“剧变-应变”的逻辑闭环,而华夏文明的形成则是“变”的深层指向。三、教学目标1 .能通过探究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情况获得历史变迁的信息,运用史料实证的意识与方法来解读历史现象。(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2 .能通过分析战国时期的变法,初步感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认识改革是国家实现富强的必经之路。(时空观念、家国情怀、史料实证、唯物史现)3 .能通过分析诸侯争霸的史料,认识到争霸野心之下是对华夏认同的渴望与对华夏的进一步认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

4、怀)4 .能通过了解百家争鸣,体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感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魅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KWL策略下的学情分析K(know)已经知道什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学生在初中已经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和“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但只是对知识有所了解,细节记忆薄弱,缺乏宏观把握。W(what)想要知道什么?对诸侯纷争、百家争鸣、商鞅变法等知识细节的进一步确认;对春秋战国纷乱局面之原因、表现、影响的进一步分析;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时空定位与

5、时代意义的进一步理解等。L(Iearn)还要学到什么?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之变、政治之变的史料解读,理解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发生的必然性及其对富国强兵的重要意义;通过对诸侯争霸史料的解读,理解华夏认同观念的演进与意涵,强化历史解释素养,涵养家国情怀。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难点】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理解华夏认同。六、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多种史料(考古文物图片、文字材料等),历史地图,相关学术研究(论文、专著),多媒体等。【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表格梳理法,文本解读法,问题教学法,图示教学法

6、,概念解析法七、教学过程【课时安排】本课计划安排2个课时来讲授,按照“乱世之变”“治世之道”“应世之法”的逻辑顺序展开。第一课时预计完成“乱世之变”“治世之道”的教学任务,以4个核心问题贯穿;第二课时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完成“应世之法”的讲授,以4个核心问题贯穿。【板书设计】*范-版4纣呵加港友则力秘)I畴迅I2训去该虎I着法舟K叫)J第一篇章:乱世之变【教师活动】1.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阅读左传中葛之战的相关史料与教材第9页的第一段,思考葛之战周王中箭败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时代趋势?预设:学生会注意到天子权势衰微而诸侯权势上升,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结论。

7、素材呈现材料一: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战于儒葛王卒乱,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军。祝聃请从之公日:“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一一春秋左传桓公五年一.一图I婚葛之战王师大败1.2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根据礼记中对礼乐的阐释,解释“礼乐”的含义,并提出本课第一个核心问题:孔子为何发出“礼崩乐坏”的感慨?素材呈现材料一: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记乐记材料二:八僧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一论语【学生活动】阅读材料,解读史料中“礼乐”的含义及其对于西周国家构建的意义,思考“八僧舞于

8、庭”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回答问题。【设计意图】通过葛之战导入课程,直入“乱世之变”的政治表现,培养学生的史料信息提取能力,落实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通过“礼乐”释义引导学生理解西周国家构建的纽带。通过八僧之舞引导学生在史料解读中直观感受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现状,落实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核心问题11【教师活动】2.1出示课件,结合西周分封示意图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与孔子生平梳理孔子所处时代的时间轴线,并分别介绍“春秋”“战国”名称的含义。素材呈现I西周分封示叁阳图I春秋形势图图I战国形势图BClo46年BC771BC7704BC476年BC2564BC221

9、年因兽国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因诸侯连年争战而得名,也因西汉史书战国策而得名图I春秋战国教学时间轴设计【学生活动】2.1仔细听讲,观察老师出示的历史地图,把地图放到时间轴线中理解,从政治形势上思考从西周到东周的“变”。理解“春秋”“战国”的含义及该时段的时空定位。【设计意图】以孔子生平串联西周、东周,结合三幅地图从宏观的时空上理解“乱世之变”,提高提取、整合历史地图信息的能力,培育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教师活动】核心问题1-23.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11页,分组合作,完成表格中“政治变动”“经济转型”“民族认同”三个版块内容的梳理,并探讨: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时代?素材呈现图I

10、教材梳理表格呈现设计13.2 完成初步信息提取后,教师出示三则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得出三个历史结论:社会流动加快,世袭贵族进一步衰落;富国强兵的需要催生君主专制的出现;华夏认同观念推广,华夏族进步壮大。3.3 完成表格“结论”的提炼,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动、大转型的时期。素材呈现材料一:封建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法固然有稳定程序的作用,但使权力系统缺乏更新竞争的活力,也潜伏着日后的继承危机上层的无能与下层的僭越相互激荡,通过一系列内外交攻的政变(这一时期政变特别频繁),“礼乐征伐”两大功能逐渐由上向下转移到强有力者手里,贵族阶级赖以生存的体制环境也就不复有效。各国都不同程度地

11、朝着集权于国君的君主专制方向发展。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田麓子乞事齐景公为大夫,其收赋税於民以小斗受之,其禀予民以大斗,行阴德於民,而景公弗禁。由此田氏得齐众心,宗族益强,民思田氏。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田氏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代齐”,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材料三:楚伐隙之战: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日:“我无罪。”楚日:“我蛮夷也。”晋楚郑之战:潘党日: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楚子曰: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今罪无所,而民皆尽忠以死君命,又可以为京观乎?祀于河,作先君宫,告成事而还。从楚武王到楚庄王,楚国完成了从“蛮夷”到“诸侯”的角色转变素材呈现春秋战国

12、政治战争争霸兼并iftlg礼崩乐坏分封制崩灌井田制瓦解动制度宗法制经济农业水利灌溉铁犁牛耕手工业手工业分工细密商业货币流通、中心域市、工商业主富比王侯民族尊王撞夷、夷夏大防华夏认同:大更翻一大篇遒结论分裂割据走向;列国纷争中形成j新经济因素孕育统一市场诉求;经济,崛起,加速贵族制世卿世禄制的瓦解,新的建立。图I教材梳理表格呈现设计2【学生活动】3.1 仔细阅读教材,快速完成表格基础知识的梳理;3.2 阅读文字材料,结合教师的提示,从王家范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描述中总结“政治之变”的表现及历史联系,从“田氏代齐”的文言文材料中理解“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历史现象及其背后的经济、阶级动因,从楚伐随之

13、战、晋楚郎之战的史料中理解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3.3 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表格结论的提炼。【设计意图】旨在引导学生熟悉教材,锻炼提取、整合有效信息的能力;运用相关材料,引导学生从宏观与微观、感性与理性两个角度认识春秋战国时期“乱世之变”的表现,尤其是注意“天子-诸侯-大夫”的权势转移趋势,与从“蛮夷-诸侯”华夏认同形成的趋势,以便更好地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大变动”“大转型”的历史原因及内在联系,落实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阅读文字史料的基本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并总结解答此类题目的一般方法。第三篇章:治世之道【教师活动】1.1出示一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

14、讲话,引导学生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角度,理解社会大变革孕育治世之道的底层逻辑: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应,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素材呈现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2出示下列图文材料,引导学生探讨:下列历史故事表明了什么?进而运用文字材料解释“士”的历史概念。并结合教材第三目引导学生发现“学在官府”到“私家讲学”教育流动趋势。士阶层是宗法贵族的底层,世卿世禄制被废除之后,许多贵族降到士阶层,士阶层的队伍壮大起来。“学在官府”走向“学在民间”,

15、私学兴起促进了文化繁荣。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文化教育开始向民间普及。素材呈现图I毛遂自荐材料一:士原是西周时贵族最低阶层,拥有定田地,受六艺教育,战时可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作为卿大夫家臣。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旧体制贵族没落,部分知识文化的底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土庶合流”,土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游离状态,即“土无定主”的游士。材料二:“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一一孔丛子居卫材料三:学在官府:夏商西周官府贵族掌握学术,担任各级学校的教师。私家讲学:孔子以诗史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学生活动】核心问题1-312观察图片,阅读材料,思考问题。思考“孟尝君礼贤下士”与“毛遂自荐”反映的历史现象。【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百家争鸣这一中国历史上重大文化现象的发生有着深远的政治、经济原因,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原理出发看待历史现象,培育史料实证、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