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早期人物粉彩瓷上的女性服饰时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国早期人物粉彩瓷上的女性服饰时尚.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民国早期人物筋曙tfi女囹艮饰时尚摘要:民国早期人物粉彩瓷风靡一时,记录1912-1929年摩登女性的服饰时尚变迁,是民国时尚研究的重要载体。为了梳理出民国粉彩人物瓷器上的女性服饰时尚的变迁轨迹,文章通过对传世民国人物粉彩瓷实物的分析,从服装造型与装饰的角度研究发现这些服饰的主要特征为:上衣下裳是主要服装形式,并辅以西式的装饰元素;服装款式逐渐由紧窄向宽肥、由直线向曲线过渡;由于时代特征关系旗袍的流行初现端倪,但并未成为主流;整体风格以中式为主、西式为辅、中西结合的特征较为明显。这一方面来自于瓷器作者对时代生活的密切观察,同时也反映出民国初年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及审美天性的解放。关键词:粉彩瓷;瓷
2、绘;民国;女性服饰;审美变迁粉彩始创于康熙晚期,由于粉彩的色彩丰富,色调淡雅柔和,做工精美,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人们的青睐,是清代彩瓷中最著名的品种之一,可用作陈设器、文房用具、日用器皿及五供和法器等,常见纹饰有山水、人物、瓜果、福寿、花鸟、走兽等。民国早期人物粉彩瓷风靡一时,自1912年发端,1929年停产,大多具有题跋、署名及创作年款,画意与题句珠联璧合,相映成趣,也为具体的断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由于其装饰视角皆来自于当时的摩登女性生活,体现了当时女性服饰时尚变迁。可以说,是与月份牌堪称“双峰并峙”的民国时尚研究载体,为研究民国时期的女性时装提供了大量的佐证。本文以南京博物院“美色清华民
3、国粉彩时装人物瓷绘”展中展出的民国粉彩时装人物瓷器及张朋川、刘勇两位先生珍藏的传世民国人物彩瓷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民国人物彩瓷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的研究,探究民国早期的服饰时尚变迁。1民国早期人物彩瓷的整体特征民国初年,景德镇制瓷业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一改瓷器装饰中的古装人物构图,在瓷器上开始出现了青年女性的时尚妆容与服饰的绘图。这些粉彩瓷器记录了民国初期青年女性追求时尚生活的潮流,再现了时装的华贵和绚丽多彩,开创了中国的写实主义瓷绘1。这些瓷器主要由以洪步余、夏鼎臣、余钊、潘肇唐、毛子荣等为代表的一批时装人物瓷绘大师创作,器形主要有传统风格的双耳瓶、盖罐、帽筒、茶壶、口杯;新式的彩画瓷片、肥皂盒
4、、粉盒、瓷花插等,被称为中国瓷器绘画由传统转向现代审美意识的标志2。“民国时装人物瓷画家同当时的广告画家一样,敏感地捕捉到了当时社会中的新事物、新现象”网。瓷器上的形象以摩登女性和孩童为主,女性轻盈端庄,童子拙朴可爱,作品清秀典雅,富有装饰情趣,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东方审美特征,一洗传统古装美人瓷绘之程式化形象4。虽然民国粉彩人物瓷器仅盛行了18年便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其表现形式的高度写实化,可以说是对当时生活的直接反应;主题内容的广泛化,涉及到当时女性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发展脉络的时代感,直观反映了当时的服饰时尚变迁。2民国粉彩人物瓷器上女性服饰的造型变迁根据对南京博物院“美色清华民国粉彩时装
5、人物瓷绘”展中展出的81件/套民国粉彩时装人物瓷器的分析,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见,民国粉彩人物瓷器上的瓷绘内容完全是受到当时时尚风气的影响,19121919年处于民国早期,服饰风格也延续着清朝的传统;19201923年是粉彩时装人物瓷器创作的黄金期,不仅瓷器的数量多,而且人物的服饰风格也非常多样,具有承上启下的特征,经过“五四运动”国人的审美和生活也发生了巨变,这一点在瓷器上体现得也非常明显;1924-1929年是粉彩人物瓷器的衰落期,而瓷器上的女性也正式进入了摩登时代,这一时期的瓷器数量虽然不多,但却从不同方面展示了当时女性的多彩生活,服饰风格也更加西化。整体而言,民国粉彩人物瓷器上
6、的女性服饰特征为:上衣下裳是主要服装形式,并辅以西式的装饰元素;服装款式逐渐由紧窄向宽肥、由直线向曲线过渡;由于时代特征关系旗袍的流行初现端倪,但并未成为主流;整体风格以中式为主、西式为辅、中西结合的特征较为明显。笔者根据传世民国人物粉彩瓷上的女性服饰特征绘制,主要造型如图1(笔者绘)所示。2.1 上衣下裳由长至短的时尚变迁上衣下裳的服装造型是民国粉彩人物瓷器上的主流。这些服装造型由最初的清末风格开始,随之上衣变短,衣袖、下摆出现弧线造型,下身的裙装开始突破原先的围式造型,向现代的筒状裙过渡,同时裤装也向现代的裤形发展。最终构建出民国粉彩人物瓷器上的上衣下裳时尚观。2.1.1 窄衣窄裤的传统造
7、型1919年为界,在此之前瓷器上的女装几乎都保留着清末的传统样式,窄衣窄裤,或是窄衣长裙。图2是1915年洪步余绘制的横扫千军图笔筒,画面中共三人,两名妇女,一名儿童。左边的女性前留“满天星”式刘海,身着高领素色大花朵纹湖绿色长衫,九分窄袖,下着棕色底黑花百褶马面长裙,微露金莲;右手执蒲扇,左手拿阳伞。中间女性,身着八分袖高领窄袖碎花蓝色长衫,下配草绿色碎花长裤,同样露出金莲。两名女性的装束皆是当时的流行打扮。“在政治不安定社会骚动的年代,通常会盛行一种便于行动的紧身衣服。17世纪的意大利式短衣,紧小得衣上的长缝,须贴在身上缀合。中国衣服在革命鼎沸的时候,就没有再放大。当时的上袄像鞘一样的紧贴
8、手臀和身体”5。民国初期的女性服装正是体现了这一特点,在政体变革中保持着紧窄的衣着风格。2.1.2 衣裳缩短的过渡风格五四运动的爆发,自由主义思想遍及全国,人们在着装观念上也是解放思想。女性的上衣下裳吸纳了西式服装中的曲线之美,逐渐形成曲线弧度造型并开始逐渐缩短,上衣有了更加明显的腰身,衣摆也逐渐由直摆变为圆摆;裙子由围裹式的百褶马面裙逐渐向A字筒裙发展;裤子也由小脚裤发展为宽大的九分、七分甚至是五分裤。可以说,此时女性的曲线美已经开始显现。图3是1920年潘肇唐绘制的芳晖献瑞图大惮瓶,正面椭圆开光中两位女性,一位手执鲜花,穿着紫色镶明黄色边圆摆小衫,左右开衩,袖口收紧,袖长八分,有明显的腰身
9、,下配黑色绣花大摆筒裙,内穿绿色丝袜,脚着红色天足鞋;另一位手拿花篮挎于肩上,上身穿橙黄色镶绿色花边圆摆小衫,同样左右开衩、收腰,袖口收紧,袖长八分,下配枚红色碎花镶绿边九分裤,内穿明黄色丝袜,脚着紫色天足鞋。两个女子正值妙龄,穿着摩登、妆容大方,谈天欢笑、迎风慢步之姿跃然瓶上。2.1.3 文明新装的时尚定型五四运动后,激进的知识分子群体呼吁在服装上返璞归真,追求服装朴素、淡雅、清纯之风。至1924年,这种新式的服饰风格已被广泛的采纳和穿着。因为此装束被当时社会视为代表着接受新文明、新知识的象征,所以谓之“文明新装”“上衣多为腰身窄小的大襟袄,摆长不过臀,袖短露肘或露腕呈喇叭状,袖口一般为七寸
10、,称之为倒大袖”,搭配筒裙后称为“倒大袖套装,随着思想的解放,与倒大袖相配的长裙逐渐变成礼仪服饰,年轻女子居家通常下装只穿一条到膝盖的短裤,并搭配长筒或中筒丝袜。整体而言,基本己摆脱清代宽大、艳丽、装饰繁复的特点。图4是1925年洪步余绘制的仕女携童图帽筒,右上侧题:“美人如玉,乙丑春洪步余书于西轩。”帽简画面左右对称,正中绘执扇女子,上身着墨绿色黑花立领大襟、收腰、圆摆倒大袖上衣;下着灰色及膝A字筒裙,式样呈不对称式,侧打褶,并以团花装饰,具有明显的西式风格,脚穿黑色天足鞋。另一女子执绢帕掩口,身穿紫色立领斜襟马甲,两侧开衩,内露胭脂色薄衫,也是倒大袖,袖长七分,下着蓝绿底色黑色条纹宽管过膝
11、中裤,脚穿黑色天足鞋。整体而言,较图3的女性服饰更加简洁利落。而图5中站着的两位女性上衣袖缘的荷叶边,以及胸花、围巾等装饰则都体现了西式的装饰风格对中国女性的影响。这些瓷器上的上衣下裳是当时服饰流行的直观反映,其从长到短,从繁到简逐渐发展的过程也可视作本土传统服饰与外来衣装文化渐变融合的产物。2.2 旗袍出现两截穿衣到一截穿衣的服装变革从20世纪20年代中晚开始,中国(以城市为主)开始流行以传统袍服为基础的改良服饰的女服旗袍。对于旗袍的流行原因有不同说法,有说是20年代国家基本统一,传统中华文化开始复兴,整个社会怀念传统文化的一个表现;另一说法是20世纪中国女性服装对男性服装的模仿和争取女权主
12、义、人本主义在着装上的集中体现7。从形式上看,男女地位平等,可自由博爱,侧面诠释中国服饰文化所蕴含的民族、民俗文化开始重大变革。直到1929年4月民国政府制定民国服制条例正式将旗袍定位国服,旗袍的装扮被越来越多的女性选用以至于达到流行的趋势。而此时正是民国粉彩人物瓷器的没落时期,因此旗袍在民国粉彩人物瓷器上较为少见,但作为民国服饰风尚的风向标,这些瓷器仍然展示了当时旗袍的风采。图5是一人物将军罐,出自粉彩人物瓷器生产的末期,罐后书:“生成美色画难成,秋波辗转动人心。声同莺舌抽簧韵,艳似蛾眉月澄清。天津德庆仁出品。”罐上正中端坐的女性正是穿着一件紫色缠枝纹旗袍,并有西式胸花装饰。袍身平面、略收腰
13、身,立领大襟,倒大袖,袖长七分,仍然保留着一定的满族旗袍的基本样式。通过与图6中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传世照片中的旗袍和图7中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20世纪20年代末期旗袍对比可知,此瓷器中人物穿着的旗袍正是当时流行的样式。旗袍与兼收并蓄的多元思想有着直接的联系。它吸收了西式裁剪技术和审美标准,以其简洁的造型、舒展的线条、典雅的风格成为中式女装的经典。可以说,旗袍的出现打破了民国人物粉彩瓷的女性服装上一味的上衣下裳形态,而形成的一股女性服饰审美的清流,更好地体现出了东方女性婉约柔和的曲线美和线条美,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短暂寿命下未能全面展现民国女子服饰时尚全貌的遗憾。3民国粉彩人物瓷器上
14、的女性服饰变化与审美解放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女性始终处于附属的地位,中国历代统治者和卫道士通过封建伦理纲常这一文化意识形态的渗透,不断消磨女性的自身价值取向。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通过野蛮的战争打开了掠夺中国丰富资源的大门,与此同时清政府自身为挽救封建统治而做出的一系列社会变革也加速了封建社会的瓦解,到了民国初年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便迅速蔓延开来。“妇女们从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服装作为意识的载体,此时期的女装也随着思想的变化在造型上也有异于传统造型”网。她们穿摩登服饰、化时样妆,相互比美,展现中华女性魅力,己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之一。民阈粉彩人物瓷器“作为一种固化的、成熟的文化
15、载体,记载了这一时期的中国女性从封建社会繁琐的礼法与宗规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仪态风貌,甚至传播了以海派为新潮的社会审美时尚,令我们感受视觉冲击的同时也得到了思想的启迪”9。瓷器上的时装美女们,俨然成为都市女性的时髦代表,她们不仅穿着越来越摩登,还受用着最新潮流的物品:手执阳伞、头戴礼帽、脚踩皮鞋。通过这些瓷器,可以见证19121929年中国年轻女性服饰的变化及生活的状况,这是女性日益自信、生活方式日益多元的体现。传统妇女在“三从四德”等儒家礼教的规范下,深居闺阁之内,社会交往活动是封闭而狭隘的,但是随着人人平等思想的深入人心,妇女地位的明显提升,女性不仅有了自己的学业、事业也逐渐参加宴会、茶会、
16、舞会等社交活动。当时刊载于玲珑杂志上的一篇社评中称:“在昔妇运未发达时代,妇女皆深居闺阁之内,初无交际可言。及世界文明,女子解放,于是国中有识女子亦多有从事社会活动。”社交活动形式使女性不再禁锢于家庭,她们放眼大千世界,亦希望通过着装和造型成为社会的焦点。随着西方服装文化的进入,民国服装在种类、形制、技术等各方面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10,时代赋予了女性充分展示自己的权利,也为多元化的审美产生可能。这种自由的、活泼的服饰思想在民国粉彩人物瓷器上也展示得淋漓尽致。图8为仕女聚会游春双耳瓶(毛子荣绘),瓶后有诗云“姊妹新装时样品,共邻女子各风流”,瓶上绘制的九个女子神态各异,或说笑、或赏玩,有的手执阳伞,有的佩戴大花朵项链,而中间一着粉色上衣的女子,下配格子中国,内搭淡粉色条纹丝袜,脚穿黑色高跟皮鞋,更是当时的时髦样式。图9亦是女子集会场景(洪步余绘),图中六名成年女性和四名小孩,正中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