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920—1940年月份牌广告中旗袍的造型嬗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1920—1940年月份牌广告中旗袍的造型嬗变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基于19201940年月份牌广告中旗袍的造型J朝开究月份牌广告作为一种宣传商品信息的广告张贴画,产生于19世纪末,发展至20世纪40年代后迅速衰落。其绘画题材十分丰富,包括历史典故、戏曲人物、山水风景、时装女性等。月份牌广告在20世纪20年代逐渐融入身穿旗袍的女性形象,发展至30年代旗袍女郎则成为主要题材,2040年代的各类旗袍造型在月份牌广告中一经出现便受到各阶层女性的追捧与效仿。目前,有关从传播媒介中对该时期女性旗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报刊如良友玲珑等。有关月份牌广告的研究,则侧重于研究其本身艺术特征及女性形象的转变。涉及月份牌中服饰的研究多将目光聚集于该时期女性服装种类分析及对女性解放的影
2、响,对于旗袍个案研究的文献较少。如龚建培2在月份牌与海派服饰时尚一文中对民国时期女性服装种类及影响作出详细分析,对于旗袍的演变发展则是进行了较为简短的描述淳B娟3在从月份牌看女性服装设计的发展对于月份牌广告中旗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改良旗袍,对改良旗袍形制、图案、搭配等做了详尽的论述。而月份牌广告中的旗袍造型变化充分体现了该时期社会审美的转变,中西文化的交融及女性思想的解放,值得深入思考与研究。由于月份牌广告发展的阶段差异性,本文将时间点集中于1920-1940年,即月份牌广告发展黄金时期所呈现的旗袍样式。因此,本文基于月份牌广告1920-1940年中有关旗袍的图像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旗袍的种类
3、和发展变化入手试图探寻其演变规律及对女性解放所产生的影响。1月份牌中的旗袍种类分析按时间顺序将19201940年月份牌广告中出现的旗袍种类进行整理排序,本文认为该时期月份牌中旗袍种类大致可分为马甲旗袍与倒大袖旗袍、别裁旗袍与及膝旗袍、扫地旗袍及改良旗袍此几种。1.1 马甲旗袍与倒大袖旗袍20世纪20年代中期,月份牌广告中开始出现马甲旗袍,作为月份牌中最早出现的旗袍款式,喇叭状大袖和马甲形制是其最明显的外形特征4。这种旗袍保留传统服饰宽松遮体的特点,呈现宽大平直的“A”字廓形;领高适中,衣长至脚踝附近,无开衩;在领口、袖口和底摆处有镶滚装饰,如图1所示。由图1可见,马甲旗袍在当时有两种穿着方式,
4、一种是以假两件的形式出现,外穿长至脚踝附近位置的长马甲,马甲内则穿袖口宽大的倒大袖褂袄;另外一种是短马甲与长裙的组合穿法,造型与文明新装类似。在笔者收集的20世纪20年代月份牌中出现大量的马甲旗袍款式,其流行程度可见一斑。图1马甲旗袍随后月份牌中出现将短袄与长马甲合并而成的倒大袖旗袍,倒大袖是指从袖根处向袖口处张开呈喇叭状的传统袖型。倒大袖旗袍相较于前期马甲旗袍袍长略微缩短,袍身仍十分宽松可将人体包裹在服装之内(图2)。对比图1可见,旗袍造型变化的同时图案也产生了变化。图1的马甲旗袍图案为中国传统花卉纹样,图2的倒大袖旗袍图案则是由点线面组成。这是受当时西方装饰艺术风潮的影响,服装图案上也运用
5、直线、曲线、几何图形等西式元素5。虽然在服装图案上呈现西式特征,但属于十字平面裁剪的倒大袖旗袍在造型上仍未做出太大突破。图2倒大袖旗袍1.2 别裁旗袍与及膝旗袍20世纪20年代后期,月份牌广告中出现西化的别裁旗袍。所谓别裁就是将旗袍上下分段裁剪制作,局部融合西方裙装设计元素,如图3所示。别裁旗袍主要特点为:1)局部设计开始增添西式设计。领袖上采用西式领形和荷叶边装饰;下摆处也开始加入鱼尾造型和风琴褶。2)结构上与前期倒大袖旗袍也有所差别,先分段裁剪后再拼合缝制。别裁派旗袍以中式旗袍为主体,局部融入西方流行元素,这种样式既不同于前期的倒大袖旗袍,又与后期及膝旗袍有所差别,是典型的中西文化交融的产
6、物。因此,笔者认为别裁旗袍是前期倒大袖旗袍与后期及膝旗袍的过渡形态,并造就了此后及膝旗袍的形成。图3别裁旗袍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她们开始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此时的旗袍造型开始朝着便于活动的方向发展。汤伟康等7在上海轶事中对于此时旗袍的描述为:“1929年旗袍的下摆进一步上升,几乎到了膝,袖口也随着变小,袖子也越来越短。”通过文献记载及月份牌广告互证可知(图4),这时的旗袍逐渐呈现出“H”廓形,袍长缩短至膝盖附近,袖口随之缩小;出现短开衩,称之为“及膝旗袍”。及膝旗袍下摆的缩短、袍身的收敛及袍长的缩短标志着旗袍开始慢慢朝着适应人体的方向发展,成为当时女性的主流服饰。为何此时造型更加时尚的别裁旗袍没
7、有得到普及?笔者认为原因如下:1)别裁旗袍相较于及膝旗袍在局部运用西方配饰,制作工艺更为复杂且多和西式外套搭配,普通女性无论是在购买能力还是制作能力上都有一定难度。2)别裁旗袍下摆多为长裙样式或褶桐造型,不能满足女性日常活动需求。图4及膝旗袍1.3 扫地旗袍20世纪30年代伴随着社会环境的稳定及经济的繁荣发展,月份牌广告和旗袍都迎来了发展顶峰。此时旗袍开始有意将女性身体曲线展现出来,主要体现在腰部的收紧、窄小的袖型及开衩的加入,如图5所示。此类旗袍长及足背,甚至可以完全遮挡住鞋子下垂至地,因此得名“扫地旗袍”。伴随着下摆的增加开衩位置也逐年提高,1934年旗袍开始流行大开衩,逐渐高过膝盖甚至开
8、衩至臀部。在第150期良友中“旗袍的旋律”一文对于扫地旗袍描述为:“1934年,开衩太高了,到了1935年又起反动,改穿低开衩旗袍,旗袍的长度又发展到了顶点,简直连鞋子也看不见。”8由此可见,旗袍开衩虽然不断变化,但是这一时期旗袍修长的基本造型是不变的,符合此时月份牌广告中所出现的旗袍造型,同时印证月份牌广告题材内容的真实性。此外,同属于扫地旗袍的阴丹士林面料旗袍也十分受欢迎,月份牌广告中还曾展出过有关阴丹士林面料的单独广告页并邀请女明星为其宣传(图6)o正是月份牌广告对旗袍大量的展示与宣传,加速了旗袍的发展变化,使得旗袍造型更加多样。图6阴丹士林旗袍1.4 改良派旗袍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
9、,月份牌广告受到战乱影响,其发行量与内容较前期相比一落千丈,发展呈现衰落之势。从笔者收集到的20世纪30年代末期月份牌广告中可以窥见旗袍长度再次回缩(图7),这是由于女性开始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在服装上要充分考虑到女性的活动需求,此时长度缩短的改良旗袍成为最佳选择。改良旗袍在制作上采用了西方裁剪上的胸省和腰省,打破了传统旗袍平面宽大的廓形;旗袍的袖子也由之前的平肩连袖转变为斜肩接袖;领子也由传统高立领转变为34cm的小立领。这些对旗袍结构上的改良也使得旅袍更加贴合人体,展现出由“人适应衣”到“衣适应人”的重大转变。由于战争原因改良旗袍整体风格以质朴、简洁为主,在装饰方面也是渐行减法,更注重服装的实
10、用功能。在著名月份牌画师杭樨英的群星璀璨(图8)中,可以直观地看见该时期改良旗袍的基本特征。根据此时月份牌广告中所呈现的改良旗袍造型,笔者认为女性旗袍已基本完成定型,后续的发展无非是长短、面料及局部设计上的不同。综上所述,19201940年这20年中月份牌广告所呈现的旗袍造型发展变化比较丰富,一方面说明月份牌广告与旗袍有着较为相似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则展示了该时期旗袍发展变化既保留中国传统审美标准又融入西式设计,体现出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2月份牌中旗袍的娘变规律分析通过月份牌广告中旗袍种类的分析,笔者发现在不同的时期旗袍都有其自身发展变化规律。除了色彩图案这些常见设计元素的更替,旗袍的长短及外
11、轮廓变化也有其规律可循。本文认为该时期月份牌广告中旗袍造型的变化与当时经济发展、国际时装造型变化及西式内衣普及存在一定关联,并采用设计还原的方法力求清晰地展现1920-1940年月份牌中旗袍造型变化规律。2.1 旗袍摆长变化符合裙长定律在经济领域有一则名为“裙长定律”的理论,即女性的裙子长度可以反映出当时经济的发展。裙长越短,经济发展越好;反之,则表明经济呈衰退迹象。“裙长定律”最初是根据欧美女装变化所提出的,结合民国时期经济发展,笔者认为旗袍长短变化也符合这一定律。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遭受严重冲击。而当时以银本位为主的中国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上海的经济发展反而
12、呈现繁荣之态。笔者对19291931年月份牌广告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旗袍造型进行绘制,发现这一时期旗袍长度在膝盖附近,袖长及肘,袍身比较宽松,正是及膝旗袍的样式,如图9所示。这种款式的旗袍当时多为女学生所穿(图10),虽然面料、配饰等有所不同,但是旗袍的长度是一致的,符合经济增长时裙长缩短的理论。经济繁荣之态持续至1932年戛然而止,尤其是1934年美国白银政策的出台,使得当时的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市场经济危机严重,农业与工商业的发展都进入停滞期,再加上当时日本军事侵略的影响及自然灾害的频发,使经济发展彻底进入寒冬9。根据“裙长定律”,此时应是裙长增加的时期。对比图9中第13幅与第47幅旗袍款式,可
13、以看出19321935的旗袍下摆逐年增长,1935年旗袍长度完全遮住双脚,垂至地面,正是扫地旗袍样式。在当时经济发展困难,各行业陷入危机的情况下,棉纺织业自然不能避免这场灾难,面临棉布滞销、库存积压等困难。此时应流行节省面料的短旗袍,但为何这一时期的扫地旗袍却受到女性青睐并占据月份牌广告大量篇幅?在了解当时社会背景后,笔者认为原因有二:1)扫地旗袍源于上海,上海民众无论是上流社会人士还是普通百姓都十分讲究穿衣,即使经济并不宽裕也不会放弃追赶潮流,形成“以衣取人”之观念。2)当时海派服饰作为全国各地模仿之典范,属于海派服装的扫地旗袍自然引起女士们的追捧。综上所述,“裙长定律”不仅适用于欧美服饰,
14、同时符合旗袍长短变化之规律。由此可见,经济发展影响服装发展变化是全世界服装之共有现象。2.2 旗袍外轮廓变化紧跟国际时尚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月份牌广告中的改良旗袍呈现紧跟国际时尚之特征。有如下体现:1)中西方趋同的服装廓形(表1)。一战后,西方女性服饰追求简洁质朴,裙长开始变短,繁复的装饰也被去掉。1919年,裙长离地20Cm,腰身宽松的直筒型女装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时期西方服装特点为否定女性特征,极度强调曲线的服装变成了宽松的“H形10。反观表1此时中国正流行马甲旗袍,宽大平直的造型与西方“管子状”女装造型有异曲同工之妙,且早期妇女穿旗袍的原因之一也是排斥女性化,故意模仿男子穿衣。西方裙装
15、发展至1928年裙长缩短至膝盖附近,女性的腿部充分展现出来。当时剪短发穿短裙的女性被称为“杰尔逊奴”,而此时中国时髦的女性也开始剪短发穿长至膝盖的短旗袍。到了20世纪30年代,西方开始流行细长的裙装,出现了大胆地裸露背部的样式。这些元素在同时期旗袍的表现则是长垂及地的下摆,更加合体的廓形及开衩的不断提高。2)对于功能性的强调带来了简洁利落的服装轮廓。受二战影响,此时的东西方服装都更加注重实用功能11。西方女性的裙长在战前就有缩短之趋势,战争爆发使得西方女装的实用性增强,有口袋的外套搭配短裙就是当时所流行的“军服式”,与30年代不便于活动的细长型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表1可以看出,20世纪30年代中
16、后期旗袍变化虽然不如西方服装明显,但是相较于以往的扫地旗袍,在实用性上己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摆长的缩短、领口的降低、镶滚的消失、锹扣的使用、省道的出现等都使女性的行动更加自如。综上所述,旗袍造型的不断变化使其朝着简洁、大方、实用的国际化方向发展,充分体现了旗袍与时俱进的特点。旗袍的外轮廓变化不仅展现出其紧跟国际时尚发展,同时也证明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旗袍无论是在廓形还是功能上都己具备近代时装的流行特征。2.3 旗袍外观变化深受内衣普及的影响除上述的经济和国际时装的发展与旗袍造型变化有所关联,西式内衣的普及对于旗袍造型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内衣从紧束胸部到支撑胸部的转变带来了全新的旗袍外观。想要探究两者间内在的关联,还需从民国时期女性内衣发展变化入手。“维香阁主”作为首位采用图文方式对民国时期女性内衣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在1927-1931年的北洋画报中不仅从健康的角度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