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戴假发的中国古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喜欢戴假发的中国古人.docx(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三三IK三J中国古人中国人很早就有了佩戴假发的习惯,假发早期是上层社会女性的饰物,用来加在原有的头发上,令头发更浓密,并可做出较为复杂的发髻。西周的王后、君夫人等上层社会贵族妇女,在参加祭祀等重大活动时,都要佩戴假发。王后的假髻更有专门的宫廷官员“追师”负责掌理。汉朝依据周礼制定了发型与发饰。比如皇太后仍以假髻来承载多种沉重而复杂的头饰,后来演变成沉重的凤冠。宫中对假发的需求大,为了找人发做假发,有些官吏甚至强行砍下人头取发。可见假发在当时被视为珍宝。由于真发所制的假发得来不易,便开始出现以黑色丝线制成的假发,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就有实物出土。三国时妇女也常用假髻。文献通考记载其中一种假髻称
2、为“大手髻”,是贵人、夫人以下命妇的首饰。太元年间,公主、贵族、士大夫阶层的妇女均把佩戴假发当作盛妆,时称“缓鬓轻髻”,也就是松髻,成为流行时尚。到了唐朝,假发仍然很流行,新唐书五行志提到杨贵妃平时就喜欢戴假髻,当时称为“义髻”。元稹追昔游写道:“义梳丛髻舞曹婆。”“丛髻”就是装上的假发。五代十国延续了唐朝好高髻的风习,常以假发加入自己的头发中梳成发髻,或直接把假发编成假髻然后戴上。宋朝仍然流行高髻,且比唐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假发、假髻很盛行,一些繁华的大都市里有了专门生产、销售假髻的店铺。元朝时汉族妇女开始使用一种叫莪髻的假髻,是用别人剪下来的头发或丝线编成髻状而成,用时戴头上。莪髻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有人使用。除了莪髻之外,明朝妇女普遍使用的假髻样式还有发鼓,是以假发覆盖一个金属丝编成的圆框制成。清朝开始出现的靛髻样式有很多,当时的京城有专门制作和销售颖髻的作坊和店铺。清初的扬州就有蝴蝶、望月、花篮、折项、罗汉、懒梳头、双飞燕、倒枕、八面观音等薪髻样式。清朝吴敬梓在儒林外史就写范进之妻胡氏常戴银丝假髻。当时妇女不但在平时会戴黑色的莪髻,连居丧时也会戴白色的森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