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问题:学生思维的起点与动力_盛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现问题:学生思维的起点与动力_盛刚.docx(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发现问题:学生思维的起点与动力。盛刚安徽省六安中学王继平主编在从发现问题到反思历史一一历史学科批判性思维一文中指出,2017年考试大纲新增了“发现问题”这一具体要求,将以往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修订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变化告诉我们:“发现问题”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姚本先认为:“思维是人脑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以及以已有知识为中介进行推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概括性和间接性是其主要的特征。由于思维总是与问题联结在一起,而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所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为,问题性也是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思维的问题性表现为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
2、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可见,“发现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和动力。作为中学一线教师,我们该如何教会学生练就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呢?赵剑峰老师指出:“可以通过问题单了解学情:课前预习时,要求每位学生自主提出三个以上有困惑的问题,提交个人问题单;小组讨论,形成本课小组问题单;课代表汇总后交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再结合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的要求及个人的教学经验,形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选取史料,设计问题,直接指向学生困惑问题的解决。”笔者在执教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时
3、,收集到学生预习中的各类问题共12条。其中,高一年级某同学提出:“教材插图北大演讲队第九组中的第为什么写成弟?笔者认为,在引导在仔细释读教材的过程中,合理地追问或质疑教材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有效路径之一。它既能有效地巩固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又适时的锻炼了他们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于是我们就此话题展开了课堂对话,学生提出了“错误说”(书写错误)、“留白说”(书法艺术表现手法)、“异体字说(“第”和“弟”通用)和“简化字说”共四种“观点”,并结合教科书、网络和课外文本阅读资源论证自己的观点,充分运用了“自证”(图片内部繁体、简化问题)和“他证”(古代书法、现代书法、语文教材、同时代杂志“新青年
4、”封面图片等)等论证方法,还关注了证据的时代性(新文化运动时期)。反思这一教学过程,笔者有三点收收获:其一,有效地鼓励和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提升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能力。其二,及时地重温了“课标”的基本要求,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其三,关注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尤其是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意识,切实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4月18日的期中测试中,有一道阐述“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转变“原因”的试题,高一某同学答案为:1 .蒋介石的独裁野心;2 .美国对国民党支持态度,引发内战;3 .国共间的矛盾;4 .当时中国人民思想上的混乱,新的政治制度未确立;5
5、 .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国具体国情的变化;6 .抗日战争结束,阶级矛盾突显,国共关系由于双十协定的撕毁,再次破裂;7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政治目的、思想等相对立。可见,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渗透到常规的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性地学习有关思维能力的理论成果,敢于并善于及时捕捉教学中学生“随机”产生的思维火花,及时有效地点燃学生的激情,从而照亮我们的课堂,为学生的未来增添一份力。【注释】1王继平:从发现问题到反思历史一一历史学科批判性思维,中学历史教学2017年第4期。2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育研究1995年第10期。3赵剑峰:高三复习课更应注重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达成一一以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为例,历史教学2017年第3期。作者简介:盛刚,男,1978年生,安徽金寨人,历史学硕士,中学高级教师,安徽省六安中学历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原载中学历史教学201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