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南.鹊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召南.鹊巢.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许多同道因此对诗经也十分感兴趣,为进一步提高大家对古代礼乐教化的了解,教学组特别请出了凌虚同道给大家分享一下她对于诗经的一些理解。先生解论语时,提到了诗是礼乐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治立教的根基。诗的本义,是祭祀的时候,赞颂天地神明,赞颂君王的。而且都是要唱出来的,同时配以乐舞。这便是礼乐教化的原本面貌。许多同道因此对诗经也十分感兴趣,为进一步提高大家对古代礼乐教化的了解,教学组特别请出了凌虚同道给大家分享一下她对于诗经的一些理解。大家好,我们今天学习诗经-召南-鹊巢。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Cha0),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ya)之。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j亩ng)之。维
2、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跟大家详细讲一讲什么叫“召南工我们先了解一些背景资料,再详细地讲这首诗。首先,“周南”和“召南”是两个地域的名称,是禹贡雍州岐山之阳(山南水北为阳)的地名。周公和召公,他们是分陕而治的,就是陕西这个地方,因为岐山在这里。关于周公,有说是他在陕西管东方,有说他管西方,总之这个是没有定论的。但是目前经常看到的一些关于诗经的地图,都是把周公放在了管治西方的位置。我们顺便来讲一讲,周朝的一些前面的历史。我们知道,周取代商纣的时候,即周代殷商,是经历了四代的君主的。首先,他们的祖先,公亶父,当时是居在豳这个地方。到后来,为了躲避周围的夷狄之战(就是有少数民族骚扰),
3、他就举族迁到了岐山,并在此修德建王业,非常努力的去发展他的国度。后面在商王帝乙之初,公亶父的儿子,子季,我们一般叫他王季贤人,被受封为西伯,居歧山这个地方。到商纣的时候,纣王又命文王治理南国的江、汉、汝之地,以及附近的诸侯之国。然后文王受命以后,他把都城,就从岐迁到了丰这个地方,那原来的岐帮就空下来了。于是,就把它分封给了周公旦和召公爽(Shi),作为他们的采邑,让他们在这里施先王之教化,把邦国治理好。什么叫施先公之教呢?这里的先公,不仅是指文王,还包括他们前面的两位,就是公亶父和王季贤人。表示继承然他们的功业,教化百姓,于是各种美好的品德都赋予了这些先公之教上面。但是,我们这里要强调一点,文
4、王让周公和召公施教化,并不是他们被分封采邑之后才做的,而是在分封之前就已经这样做了。周南之国和召南之国作为两个独立的诸侯国产生诗经,这个是在武王伐纣之后。为什么呢?因为只有武王伐纣定天下,开始巡守戍值,遍观各诸侯国的情况,采诗用以观民俗的时候,他才会以国的方式,把这些地方给总结出来。他就发现,六州之中,在周公和召公他们治下的地域采上来的诗(或者有一些是宫廷上本就有的),民风特别的淳朴,德教犹为纯洁。把两地之诗,作为典范,所以它们的定位是非常非常高的。周南、召南,此二南为:正始之道,王化之基。那么周南和召南又有什么区别呢?学界有一个很普遍的说法,也是出自于毛诗大序,里面讲:“得其圣人之化者,谓之
5、周南;得贤人之化者,谓之召南。”指的是,文王继王业以后,他在所辖诸侯之国行王道,施行先王之教,又命这两公在他们所管辖之地,继续去施教百姓。我们要知道,文王当时是德服六州的。根据禹贡讲,华夏有九州。文王他真的是为政以德、众星拱之”,类似于己聚天下三分之二了。在这六州(雍、梁、荆、豫、徐、扬)的百姓志性不等,所以施教以后,有的就更好一些,有的那就差一点,这就叫做“受教有精粗”。所以歌咏起来也有等级的,周南这个地方更得圣人之化,召南这个地域更得贤人之化。所以说,关雎到麟之趾叙的是,王者之风系之周公。从鹊巢开始叙的是,诸侯之风系之召公。圣人欲做天子,贤人欲做诸侯,所以就把两者分开了。因为我们都知道圣人
6、是在贤人之前,所以周南在召南之前。那为什么要加一个“南”这个字呢?有两种解释:一个是能够让我们看到二公行化之地,就是二公、文王的教化,从歧这个地方下来,到南国汉水、汝水跟长江附近,是一个自北向南的过程。还有一种说法,我们看“南”字的象形文章或者小篆,象的是一种南方瓦制和竹制的乐器,用“南”这种乐器演奏的音乐就叫做“南乐”,也可以称为“乡乐”。因为多为女子吹奏,反映女子细密柔腻的情感,所以说又可以叫做“阴乐”。这种音乐多是在居家室的时候,由夫人、贵族的女子等,吹奏给自己的良人、自己的君子听的。后面到西周末,这种“南乐”从后宫走向了社会。在东周初的时候“南乐”就成为了东周王朝,正礼正乐的组成部分,
7、这个我们在仪礼里面是可以查到的。根据历史上的记载,这个时候关雎和葛草等歌词也出现了。因为这多为贵族女子吹奏,所以反映到毛诗序上,就可以发现更多的诗旨。周南都是反映“后妃之德,后妃之本什么什么的”,召南都是“夫人之什么,大夫之妻什么的”。开始就有很多人质疑毛诗穿凿附会,凭什么都说是后妃,不能是民间的吗?首先,我们已经知道了,召南和周南这个地域是有特殊性的。其次,在后面诗经编撰的时候,周南和召南做的是“正始之道,王化之基”的这个地位。而且我们再细致地去考察每首诗,诗中描写的一些器物、事物、还有一些反映古礼的成分,其中反映的都不是平民之间的礼,都是比较高层的,甚至就是天子诸侯之礼。所以诗中的抒情主人
8、公地位高,也很正常。然后还有一种解释是朱熹去探索的。朱熹思考,他们为什么要去赞美后妃呢?诗集传里面提到,这体现了“文王之化”的延伸,因为最先受到“文王之化”的人,当然是他身边的人,他的妻子、后妃。这种后妃之德,就是文王的齐家之效。把齐家,往后继续推演就变成了,治国平天下之效了。现在背景讲清楚了,开始进入正文的学习,我们来一句一句的讲。因为这首诗,有很多背景资料在里面的,大家体会一下。首先,“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这个“维”呢,是个发语词,没有什么实际意思,“鹊”就是喜鹊,“鸠”根据各种记载认为,它应该是属于El(ShT)鸠,就是布谷鸟类,现在有杜鹃、子规和杜宇别称。它们有个特点是,自己是不筑巢
9、,会去居喜鹊的巢。尔雅云:“鸣鸠,也”。郭璞云:“今布毅也,江东呼获毅。”草木疏云:“一名击毂工很多聪明的同道就发现,这是那个“鸠占鹊巢”成语的来处,但是“鸠占鹊巢”它已经是一个贬义的成语了,形容的是强取了别人的居所或者是成果,是个贬义成语。但是呢,我们追本溯源往前看,就会发现很多这样的成语,其实它原来的意思是非常好的。诗中这句话,很明显是起兴的手法,那起兴为什么要用这两种鸟呢,尤其是鹿鸠?因为古人对它的观察发现,月鸟鸠有一种品德叫做“均一之德”,何为均一之德呢?这体现在它喂自己孩子的时候。早上,小鸟在一个巢里面都张着嘴巴嗷嗷叫,喂小鸟的时候,它们一般不怎么挪动,就可以按照顺序来喂小鸟,保证让
10、每只小鸟都吃到一样多的虫子,就不会有所偏袒。早上它们喂小鸟的时候,是从上到下喂,晚上的时候是从下到上喂。这体现了一种很平均如一的品德,诗中就是用这种德行来作为一种起兴。那么鹊又有什么德行呢?我们要知道喜鹊筑巢,在月令里面是这样讲,“十二月鹊始巢”,就是说喜鹊在冬至的时候开始筑巢,然后整个冬天都在筑巢,到春天才能把巢穴给筑成。所以朱熹就赞赏这种鸟儿,筑巢尤为坚固。用它起兴来表现国君或者诸侯,要得到这样高的爵位,是要积行累功,就要不断的去辛勤劳作,乃至爵位维系。“正义日:言维鹊自冬历春功著,乃有此巢窠,鸣鸠往居之,以兴国君积行累功勤劳乃有此爵位维,夫人往处之。今鸣鸠居鹊之巢,有均壹之德,以兴夫人亦
11、有均一之德,故可以配国君。”上面的意思就是说,鸣鸠因为喜鹊筑成了巢,就去“共居之”,是因为他有均一之德。这个也是象征着,诸侯或者国君的夫人,她们来嫁给国君,以居君子之室,她要一直保持这种均一之德。因为只有夫人有这种均一之德,她才可以配得上,经过积行累功、勤劳至此才得到爵位的这个君子,也就是诸侯、国君。我们发现毛诗正义用的是国君这两个字,那国君是什么意思呢?一种说法,指诸侯之国之君,因为以前的时候叫“小国寡民”,国的概念其实就是诸侯国的意思。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专指文王,夫人就是指太姒。那我们后面看大雅大明中,会有一段就是讲太姒嫁给文王的一段描述,叫做“绩(ZUm)女维萃(Shon)”,这是说太姒
12、是来自萃国的长女,就是有莘氏的长女,她就是诸侯之子,所以迎娶她,古礼就需要用“百乘将之工我们来看下一段“之子于归,百两御之”,这里跟下一句的”之子于归,百两将之”,合在一起看会更清楚。“归”的话,我们前面有几个例子已经说明了,它只要单用,都表示的是女子出嫁。“百”是个虚数,指的是数量多,这个后面会有更详细的解释。“两”(的ng),不是通车辆的辆,因为“两”和“乘”是同一个意思,四马一车为一乘,一乘也记为一两。为什么呢?是因为在风俗通里面有讲:车有两轮,马有四匹,所以车称为两,马称为匹。“御”就是通迎接的“迓”。那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昏礼中的诸侯之礼是怎样的。如果是诸侯之女,嫁给另一个诸侯的话,
13、两方都要出百乘的马车,就是一种迎取和送嫁之礼。家人送嫁的时候,要用百乘送之,她的良人来迎娶她的时候也是用百乘,这是诸侯之礼。如果是士大夫之女的话,她虽也称为夫人,但是不得用百乘。我们也可以看出,因为夫家也愿意用百乘之车来迎娶,就更加说明这个夫人,她德行是具备的,所以“你德备,我则礼备”,即是说,对方的尊重,一定是因为,你有德。然后我们再看一下,关于送嫁之礼的资料。正义曰:此申说传送迎百乘之事。家人,谓父母家人也。左传曰:“凡公女嫁於敌国,姊妹则上卿送之,公子则下卿送之。於大国,虽公子亦上卿送之。”有个说法,“车有百乘”是说这个“百”借指有百官之象。为什么要有这种百官之象呢?因为古代的昏礼,是人
14、伦之本,非常的重要。此时是要渲染一种盛大的场面,迎接新夫人的,不仅是对方的侄姑舅亲,因为是国嫁(就是诸侯与诸侯之间嫁娶),他的百官也要参与迎娶之礼的。但是为什么“百”是一个虚数呢?因为我们现在不能考证到诸侯之礼了,我们只能考证一些王和天子之礼,我们对比一下,当时的天子之礼中“百官”包含什么?就会发现,此处的“百”应该是一个虚数。王制云“三卿、五大夫、二十七士”。0下面是关于先秦昏礼的常识两则。第一个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诸侯之礼才会以百乘迎来送往,还有大夫和天子这个层面,新娘是要乘自己的车去,然后对方再迎接她。如果说是底层的,在士阶级的昏礼上,他们的夫人即是士妻之嫁,出嫁时就不用娘家安排车了,只需
15、要乘夫家的车到夫家。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知识,叫做“反马之礼工左传宣公五年:“冬来,反马也。”孔颖达疏:“礼,送女适于夫氏,留其所送之马,谦不敢自安于夫,若被出弃,则将乘之以归,故留之也。至三月庙见,夫妇之情既固,则夫家谴使反其所留之马,以示与之偕老,不复归也。”看看那时候贵族阶层的昏礼,还挺有意思的。召南后面还有一篇叫做何彼裾矣,那里面也讲到这个事儿,我们这里先讲一下。在古代,贵族之间嫁娶昏礼有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新郎在迎娶新娘完成昏礼后的三个月之内,他要把新娘来时,所乘坐的驾马车的马匹解下来,还给岳家,表示以后不会再修离妻子回娘家。类似于夫家送还新妇来时所乘的马匹,来表示夫妻两情相悦。可是,只能还马不能还车厢。因为新妇要保留这座车厢作为一种自谦,来确保自己不会犯错误,不会被休弃。还有一种意思,是指“还车者,嫁时乘来,今思乘以归”。翻译过来就表示,女子对于家人的一种思念,思着归宁之事吧,这个往后面演化,就成了结婚三口以后的回门礼。那我们总结一下这段信息,它告诉我们,首先这里面描述的这个夫人,她是乘自己的车去的,说明她所处的这个阶层,绝对是贵族,起码一定是土卿以上,也应了诸侯之礼,就是诸侯与诸侯之间的婚嫁。其次就是娘家派车把她送去的时候,是用了百乘。然后对方的夫家,迎娶她也是用了百乘。所以这里有个信息点是,此诗绝对不是民间男女的情歌之作,是很正规的诸侯与诸侯之间的国嫁,